快訊

錯給車手影像…媒體高層ATM匯款遭連累 華南銀行晚間發聲了

保溫杯只用清水沖…他狂腹瀉照大腸鏡竟見「多顆瘜肉」! 醫示警這些事

川普關稅大刀嚇壞存股族? 個股、ETF定期定額戶數全面下滑

當命理師遇見中醫師:一場解惑與自省的對話

圖/canva (作者自製)

離開上一個「殺破狼」的大運,我終於告別奔波勞碌、趕場出差的日子,改行當個「有了這餐,還要擔心下一餐」的命理師

從工作的型態上來看,我更像是守在「網路命理大街」的算命師,等待生意上門,也算是兌現「機月同梁」較為靜守的大限運勢。

既然有時間「靜守」,自然也需要多照顧一下年久失修的身體,「看中醫」也成了生活中的固定行程。

雖說是「年久失修」,但也不算是什麼駭人聽聞的大毛病。不外乎就是呼吸道過敏,溫濕度有變化時就會噴嚏不止。要不就是腸胃蠕動異常、消化不良,這些看似問題不太,但是頗為惱人的症狀。

再加上長時間久坐工作,四肢該會有的症狀:肩頸痠痛、腰背、膝蓋緊繃,時間一到就會陸續出現。「看中醫」的頻次也隨之增加。

命理師與中醫師的異業交流?

如果從「五術」(山、醫、命、相、卜)的觀點來看,命理和中醫的某些理論是相通的。至少在觀察代表一個人體質、健康狀況的疾厄宮、命宮、身宮,星曜的「五行」屬性,就是一個重要的判斷依據。

【推薦閱讀】 如何判斷主星的廟旺與落陷?「五行」其實比你想像的還重要

【推薦閱讀】 你抓不住它,它抓得了你 – 談談你不太重視的疾厄宮

A是透過朋友推薦,在私人診所任職的中醫師。年紀很輕,但是親和力很強,尤其是對年紀較長的患者,和顏悅色地噓寒問暖、頻頻叮囑提醒。

雖然上課時我可以滔滔不絕,毫無間斷地講上兩個半小時,甚至三個小時,但是工作以外的時間,我通常是個沈默、不愛說話的人。

面對A的問診,我通常是被動地有問有答。問答之間,難免就會提到工作性質與工作狀況,畢竟工作的勞逸程度,也會大幅地影響身體狀況。

當A得知我是命理師之後,話題就瞬間開展。A對命理相當有興趣,我則藉機詢問中醫的專業觀點,來驗證命理中疾厄宮的諸多理論。

但是我的身體狀況時而有改善,時而症狀加劇,常常讓A無計可施,陷入長考。

A將我定期服用的科學中藥改成水藥,不僅讓我每次需要支付的費用大幅增加,藥材處理起來也大費周章。但是換成水藥之後,改善的效果並不顯著。我只能安慰自己,要有耐性,中藥的效果本來就是比較緩慢。

A也會針灸,有時就來個「頭皮針」試試效果。但是和水藥相同,長期觀察的結果,成效不明顯。

就這樣觀察了一年多之後,A的離職,終於讓這個雙方都覺得尷尬的情境有了必須結束的理由。

A決定離職,並且自行開業。但是A並沒有將他的決定在離職前告訴病患,而是在離職後由診所的護理人員轉告。

因此,從患者的角度來看,固定的看診莫名其妙地被中斷了,也不知道後續該怎麼處理?

我特別私訊給A,詢問後續是否有其他的建議。但他只是冷冷地回覆,他需要休息一陣子,對於未來自行開業也沒有明確的時間表;關於我後續的診療,也沒有任何的建議。

用白話文來說,就是「你自己看著辦吧!」

我深知自己的個性:極度厭惡這種未能事前告知、突如其來的處理方式。但是,也從A的處事態度,確認了我對A是否該繼續信任。

半年後,A自己的診所開業。接到他的通知訊息,我就直接刪除了!

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關係不易建立,但卻容易一夕崩解! 我自知身體「年久失修」的問題尚未改善,還是要另尋它途。

是問診?還是算命?

B是大型教學醫院的中醫師,從資歷及頭銜來看,應該是看診經驗豐富。B的每次門診病患數都是三位數起跳,而且比其他的醫師更早開始看診,才能消化候診人潮。

相較於A的慢條斯理,B是屬於作風明快、快人快語的強勢風格。如果問診中病患的答覆,不符合B個人的邏輯判斷,他也會毫不留顏面地挑戰病患的說法或陳述,甚至直接批評。

剛開始的幾次看診,B和我都要進行以下的對話:

“ B示意要把脈,所以我伸出左手讓他把脈。

「你是做什麼的(行業)?」B一面把脈一面問道。

「我是命理師。」

「命理師? 算命的?」B瞪大眼睛,想要再次確認我的職業!

「是的,算命的」我猜想B大概是想瞭解我工作上的勞逸程度吧!

「不可能! 你這個脈象不可能是命理師,不可能!」B斬釘截鐵地說道。

我不禁懷疑:我是來看診,不是來算命,也不是來面試的!

「不可能!」是什麼意思?

還是說,命理師要有特殊的脈象?

B仍然瞪大著眼睛盯著我看,似乎在等著我的進一步解釋。

為了化解尷尬,我只好補充說明:「我以前在科技業工作。」

「這就對了嘛!」B哈哈大笑,我的回答似乎解答了他心中的懷疑!”

至今我仍然沒有進一步詢問:脈象和職業有什麼關聯性?

相同的對話與質疑,在最初的每一次看診中都要重演一次。

我心裡不禁嘀咕:「這個問題,你上次已經問過了! 不過才一個月,你的記性怎麼這麼差? 要不要看一下自己醫院裡的『失智專科』?」

幾次看診之後,B終於記得我這個人的職業是命理師,問診的對話內容也有了改變。

「你的個性為什麼這麼急?」把脈之後,B直接問我。

「醫生,你也不遑多讓啊!」我心裡嘀咕著,但是終究沒有說出口。

B似乎也沒有想要讓我回答的意思,於是他就開啟連珠炮式的勸世模式。

「個性急對你的身體不好啊!你的XX病,還有OO症,都是因為個性太急了.....」

除了「個性急」這套台詞,B還有另外一套「要放輕鬆」的台詞,至於要用哪一套台詞,就看他當日的心情。

看診當天如果心情還不錯,B就會面帶笑容地用「要放輕鬆」的勸世台詞。「個性急」這套台詞,就會搭配B的眉頭深鎖及語帶威脅的口氣。

雖然B的看診過程只有把脈,外加戲劇化的勸世台詞,但是B用藥精準。雖然只開科學中藥,但是都能有效地緩解或逐步改善症狀。

甚至連西醫部門認為難以處理的棘手問題,B都能輕鬆、坦然地面對。一副「沒問題!包在我身上」的態度,讓我對他逐漸產生信任。

至於「個性急」以及「要放輕鬆」的勸世台詞,的確起了一些作用;至少有些經過評估之後,已經超過自己能力範圍的工作或計劃,就先擱置。雖然感受上並不是欣然接受,但也試著體會一下以「善待自己」為前提的淡然處之。

算命其實不太有用?

C原本是與B同一個醫院的中醫師,但是專長是針灸與傷科。

會去找C看診,是因為某一年自己因為天雨路滑而摔傷。雖然膝蓋的腫痛逐漸復原,但是下肢不同部位的疼痛頻繁地出現,只能尋求專業協助改善。

C的門診也是一位難求,再加上問診及現場的針灸治療,花在每個病患的平均時間硬是比B的門診要長得多。

明明是早上的門診,但是過了中午還有一堆病患仍在癡癡地等候看診。甚至拖到下午的門診時間,才得以進入診間看診。

當疼痛的情況因定期治療而逐漸有所改善,C也決定要離開教學醫院,自行開業。和A有所不同,C非常照顧老病患的心情與感受,不僅事前請護理人員一一通知,如果病患有繼續看診的需求,也可以在他正式開業前先預約。

下肢的疼痛的確有了改善,但是肩頸手臂卻開始有了狀況 - 左手臂無法後彎。所以我仍然要定期到C的診所報到。

C的診所既不在居住地,也不在工作地,而是在一個交通繁忙擁擠的地區,定期看診這件事就變得非常耗時且不方便。

C並不是一個口條清晰的醫師,在相同的症狀下詢問原因,卻常常得到不同的答案。有時是肌肉沾黏,有時是肌肉緊繃,有時卻成了脫臼。

中醫師對於病因的描述,聽起來會比西醫的描述嚴重許多。中醫的「感冒」,可能只是「傷風」、「風邪」; 中醫的「脫臼」,可能只是關節間的間隙比正常的情況要再大一些。

對於下次回診前,病患自己需要做什麼復健、運動來調整或改善,C並沒有很明確的建議或醫囑。甚至對於每週回診還是隔週回診,C也未置可否。

在幾次長途跋涉看診,但是效果不彰、疼痛狀況改善有限之後,我主動向C詢問接下來的治療方式。

「如果用『頭皮針』會比較有效嗎?」雖然我對中醫的知識非常淺薄,但是也只能班門弄斧地試探各種可能性。

「我有想過.....」C開始整理思緒,緩緩地回答我的問題。

「『頭皮針』是用針讓你頭頂的『氣』一下子就灌到身體各處,雖然當下的效果不錯,但是效果並不持久,隔天患部就會回復原狀! 所以它並不是一個長久之計!」

「我再想想看,你兩週以後再回診!」雖然聽來令人洩氣,但似乎也沒有更好的方法。

然而,當晚發生了另一件事,改變了我對整件事情(醫療)的看法!

學員D是週六班的學員。而這一班從疫情前就開班,由於是隔週才上課,又受到疫情的影響,課程的進行是斷斷續續、時而上課,時而停課。

好不容易經歷了四年半,課程終於要結束了。但是D傳了訊息,表達他仍想繼續參加週六新班的課程。

「可是這個課程的內容,是您以前上過的,我並沒有加入新的內容」我怕他有所誤會,以為新班是全新的課程內容。

「我知道,但是週六定期上課已經是我的生活習慣。我總覺得上課就是在定期地提醒我:要從不同的角度來看事情;而且你在課堂上所提到的案例,也是提點我要避開一些慣有的盲點!」看來D並沒有誤會,他是真的想再來重新上課。

如果D的持續來上課,是為了定期提醒自己避開盲點,要站在不同的視角來看待事物,那麼我對於自己的左手臂,是不是也應該主動做一點事,而不是完全仰賴中醫師C的處理與治療?

於是,我加入了健身中心的自我肌力訓練,加強了手臂、肩部、背部的訓練;一方面藉由適度的運動,舒緩肌肉的緊繃與疼痛,另一方面也加強肌肉的負荷能力。

幾個月過去了,我並沒有繼續在C的診所回診,但是左手臂無法後彎的情況已有大幅改善。雖然仍無法達到活動自如,毫無疼痛感的程度,但是已無先前的緊繃感與劇烈疼痛感,可以彎曲的角度有明顯的改善。

我曾經在Podacst中提到「算命其實不太有用」,理由和原因其實和『頭皮針』的邏輯非常類似。

【推薦聆聽】 不正常命理師的真心話 - 算命其實不太有用?(上)

【推薦聆聽】 不正常命理師的真心話 - 算命其實不太有用?(下)

困境中的自我省思

算命時,命理師或許給予坐命者一些建議或見解,讓當下的坐命者覺得非常有道理,甚至覺得受益匪淺;但受限於思考習慣或行為模式的束縛,當算命結束後,坐命者往往又回歸到過去的舊有思維與行為中,無法真正有效地做出改變。

這種現象正如C所提到的:「『頭皮針』讓頭頂的『氣』一下子就灌到身體各處,雖然當下的效果不錯,但是效果並不持久,隔天患部就會回復原狀! 所以它並不是一個長久之計!」

短暫的效果雖然讓人欣慰,但並無法從根本之處解決問題。若長期依賴這種短暫的紓壓或緩解,最終只能進入一種循環,不僅無法根治問題,甚至讓人始終無法跨出困局的陰影。

這不禁讓我思考一個更深入的問題:每一次的回診,或每一次的算命,如果只是獲得短暫的安慰或暫時的緩解,那麼這樣的行為究竟有何意義?

它們的存在,是否能真正地幫助我們解決內心或生活中的核心問題,還是讓我們將問題的主控權轉交給他人,變成被動地依賴別人的專業或解決方案?

如果我們無法主動進行反思、主動面對問題、主動改變現狀,那麼我們將始終被問題的表面現象所困擾,而無法真正掌控自己的生活。這種消極的依賴,不僅限於健康的問題,甚至延伸到人生的方方面面,形成一種難以擺脫的惰性。

D的情況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選擇持續上課,主動學習、不斷省思,這正是主動面對問題的展現。而我自己透過肌力鍛鍊,則是在積極培養自己身體與心理的力量,以面對自身的弱點。

這種方式並不像一次性的治療或算命,依賴的是自己的堅持與努力,是一種面對挑戰的行動;只有透過自己的持續努力,才能有機會擺脫困境,實現改變。

回顧我曾經對中醫師A不告而別所產生的失望與不滿情緒,仔細檢視之後才發現,情緒的根源並非只是對於「信任關係」的失望,而是更深層地反映出我對自己「必須仰賴他人」的恐慌與失望。

這種心態,讓我意識到:當我們將解決問題的主控權完全交給他人時,我們便失去了真正掌控自己生活的能力,這種無助感與依賴性,才是問題的真正癥結所在。

命理與中醫所涉及的領域,都帶有「是非」的特性,醫師與命理師都屬於基於他人「是非」而產生需求的行業,針對健康或人生方向給予建議或解答。

儘管專業領域不同,但提供的核心服務脈絡卻具有共通性,皆是透過「諮詢」的角色,協助當事人釐清問題,並找出可能的解決方法。然而,真正的問題並不會只透過「諮詢」服務而消失,因為人的困擾、抉擇、難題,最終必須由當事人自己去面對、處理並解決。

換言之,無論是健康還是人生,我們所面臨的困局,核心的解答與突破,終究要依靠自己的行動。醫師或命理師的角色僅能提供一種參考、一種啟發,讓我們重新審視自身的處境,給予方向或建議,但無法替我們走過所有的困難或代替我們做決策。因此,健康與人生的主控權,始終掌握在自己手中,這種自主的覺醒與行動,才是打破困局的關鍵。

真正的力量並不來自於短暫的外部紓壓或解答,而是來自於自身的覺醒與自我行動。只有當我們能夠勇敢地反思自己,主動面對挑戰,改變自己原有的行為模式,才能真正走出困境,迎接更具意義的人生。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沒有辦公室的人生策略長】

中醫 命理師 算命

延伸閱讀

大S驟逝曾進同棟豪宅 詹惟中認「有感應」揭不想講的原因

外傳大S骨灰永遠放家中 命理師曝會引發3後果「絕對不可以」

韓國命理師自稱「大S附身」狂哭:我沒死不想走! 網揪1疑點喊:假的

大S心願未了!命理師曝:最放心不下的是「她」

相關新聞

毫無愧疚感!哪些星座容易知三當三?「這星座」相信總有一天能扶正

小三這一詞在現代社會中很常使用,有些人明明知道對方有伴侶了,還是想要當第三者,有可能是追求刺激、放不下等等,旺好運分享「這些星座竟然有可能知三當三」,快看看都有哪些人上榜。

堅持己見!四星座從不聽勸…耳根超硬、沒苦硬吃、他一聽忠告就「倒彈」

常言道「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有些人生活裡特別堅持己見,對於別人忠告永遠聽不見。塔羅牌老師艾菲爾臉書分享「耳根子硬!無法輕易【接受別人忠告】的星座」,快看看都有誰上榜,請同時參考太陽、上升、月亮星座。

當命理師遇見中醫師:一場解惑與自省的對話

如果我們無法主動進行反思、主動面對問題、主動改變現狀,那麼我們將始終被問題的表面現象所困擾,而無法真正掌控自己的生活

4星座今年恐漏財?雙子被賴帳、天蠍出遊意外多、「這星座」投資要當心

2025開春,塔羅牌老師艾菲爾臉書分享,有四個星座財運拉警報,可能有漏財風險。有可能投資失敗,或是意外支出增加,甚至可能陷入財務危機,想要化解也可配戴相關水晶,利用能量化解,建議參考太陽、上升星座。

占星12宮位代表意義?1宮是外貌、7宮是夫妻、9宮遷移「夢想在遠方」

你的星盤(你的性格地圖)就是由這十二個宮位所組成。本章從第一宮開始,針對星盤中的所有宮位進行說明。在畫出你的星盤後(請參閱第9 章的相關說明),你就會更清楚明白,這些宮位在你的人生裡代表什麼意義。

很環保?還是不能安息?名人瘋樹葬、花葬…過來人卻後悔:不該讓媽樹葬

近幾年來,台灣流行樹葬花葬,像是藝人小鬼,就葬在陽明山的花葬區,雖然強調環保,但是看在五術堪輿界眼中,其實不夠圓滿,地理師陳旺廷說,仔細去了解花葬的流程後,很多客人,都感到不捨,甚至後悔,但為時己晚,所以,在考量環保之餘,還是要想想未來!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