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災死亡逾半數是新人 蘇俊賓籲職安法修法應正視

行政院院會今討論「職業安全衛生法」修法草案,與會的桃園市副市長蘇俊賓指出,根據數據,營造業在職災死亡案件中超過一半、營造業移工的罹災率是本國勞工的2倍,另,就業一年內的新進勞工,竟更占職災死亡人數中一半以上,除建議中央加重業主的職安教育責任,也應善用智慧科技輔助以及訓練資源,降低新進人員和移工職災案件。
蘇俊賓表示,桃園市近2年共發生71起職災死亡案例,其中年資未滿一年的勞工有39人,占比超過一半;一年至三年者則有8人,占11%,兩者加起來顯示工作年資在三年內的職災死亡率占3分之2,全國數據也有類似趨勢。
換言之,初入職場的勞工可能因缺乏完善的教育訓練與防護資源,成為職災風險最高族群。另外,營造工地是職災死亡最集中場所,尤以「墜落」與「滾落」為主要致命原因,占比近6成,凸顯現場風險暴露明確、管理亟待強化。
蘇俊賓也直言,全國目前約有83萬名移工,有3.3萬人在營造業服務,其中桃園就有約6800位移工,大概占桃園營造業總勞工人數的7%,而桃園近兩年營造業職災死亡人數中,移工占13.5%,幾乎是本國人的兩倍,也反映外籍勞工多從事高風險工作,卻未必獲得足夠的保障與支持。
蘇俊賓強調,越高風險的工作環境,應該是給更有經驗、有充足準備的人來執行,目前的就業環境卻因缺工,這些工作常常由缺乏工作經驗的人來做,又沒有獲得足夠的保護和保障,這應是這次修法最該關注的面向;尤其是移工族群,因為語言不通,在跨國的語言文化輔導更重要,應確保所有勞工都能充分理解職場環境中的作業規範、防護流程與高風險工項,以減少職災風險。
蘇俊賓也指出,現行職安責任分配制度,多數法律責任仍集中在底層承攬者,導致真正握有資源與主導權的其實是最上游的業主,上游業主毋須擔負太多責任而輕忽,層層轉包之後,勞工的風險預防支援,和後續可能的補償常常面臨資源不對等的問題。
對於此次修法提出「向上追溯雇主責任」,蘇俊賓表示支持,但強調除了「事後賠償責任」外,應同步明定「事前預防義務」,促使上游業主在工程初期即投入足夠的風險評估經費、落實安全防護設備配置,甚至在未來法規中要求達一定規模的業主投入資源導入智慧科技進行職災預防。
例如運用IoT智能感測器即時監控震動、溫度、氣體異常,結合AI影像分析預警高風險行為,或設置電子圍籬保障危險區域安全,這些技術已具成熟性與可行性,應納入法制規範,作為業主依法履行預防義務的一部分。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