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成長】古家榕/管理自己的心

上周末,丈夫開車載我前去講課,臨下交流道時,他顧著跟我聊天,一不留神竟轉錯出口。我看著Google導航遽增的行車時間,血壓隨之飆高,責備的話語在嘴邊呼之欲出,可就在此時,腦中忽地冒出一句:「當你感到有壓力時,這壓力不是源於處境本身,而是你面對這個處境所產生的情緒。」
我深吸了口氣,頓時意識到,真正讓我有壓力的,並非丈夫下錯交流道,而是其所引發可能遲到的焦慮。事已至此,責怪他也改變不了什麼,反倒讓彼此不愉快。況且他是怕我辛苦才專程開車,來回近兩小時毫無怨尤,之所以轉錯方向,也是太專注與我對話,一切都是出於愛,我又何必揪著無心之失不放呢?
想到這裡,我轉向丈夫,撿起突兀中斷的話題,平靜地將它延續下去,儘管內心難免緊張,卻開始能與那份焦慮感共存。隨著我的語氣和緩,車內氣氛也鬆弛下來,最後,對話愉快結束,車也及時抵達,我向丈夫道了謝,踩著喜悅的小跳步奔赴課堂。
事實上,過去的我,對於「命名情緒」的舉動向來不置可否。始終覺得,好,我知道自己很焦慮、也明白了焦慮的原因,但此刻的我,仍卡在車上動彈不得啊!既然此舉對現狀全然無益,這麼做究竟有何意義?直到這起事件,方體會到「命名」不是為了改變環境,而是為了改變我的心──原先的我深陷焦慮而不自知,甚至差點受其煽動;可當我將它標示出來,這份「焦慮」便不再籠罩整個人,而是化作內在的一部分,讓自己有意識地進行判斷,而非無意識地被帶著跑。
透過命名,焦慮從裹住我的一大塊布縮水成一片小碎花瓣,跟我對丈夫的感情、我對他親自接送的感激,同等並列在心底,讓我清醒地做出一個決定──沒錯,我可以責備他,但,因為我愛他,所以我不想。
於是,一場風波消弭於無形,我也變得更有能力去付出愛。
每個人的心都像一座大房子,有時候難免會亂。「命名」就像一雙手,將造成混亂的物品一樣一樣撿出來,幫助我們再次擺放、重建秩序,最終獲得布置空間的主導權。原來,「理解」本身便是恢復的開始,當我學會辨認情緒,便不再被它所掌控,轉而生出一份控制力,得以管理自己的心。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