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後開始有點不良】張卉君/不惑之婚

俗話說,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人們用這句話描述狀態,卻少去深究背後動機——是什麼誘因,讓「恐懼」退出一條道,使人勇往直前?
每個環節的「要」或「省」,都得瞻前顧後
我是仍在領略答案的,迄今。
對於信奉單身主義四十四年,卻在半隻腳將進棺材的中年之際,還縱身跳入愛情墳墓深淵的我而言——「結婚」絕對是中年以後最不良、最叛逆的選擇了。
身為資本主義的批判者、環境倡議者,若只是向情感法治化的形式主義屈服,花兩百元到戶政事務所登記了事那還好;但誰能想到不願流俗、對浪漫主義過敏的我們,最終竟依隨家族之意辦了喜酒。工作狂性格的兩人,將婚宴押在結婚登記之後半年,卻擱置到一個月前才開始啟動,堂堂不惑的中年男女,仍得尷尬地依隨花樣少男少女憧憬的婚儀流程:試婚紗、選喜餅、挑婚禮布置、製作成長影片自我揭露、拍攝巨幅對望合照、安排婚宴「綜藝節目」、準備賓客伴手禮……每個環節的「要」或「省」,都得瞻前顧後,牽一髮動全身如一條龍陷阱,溫水煮青蛙般讓人「沉浸式失能」。
過去只在乎海的顏色沒在管髮色、擔心塑膠微粒數量不在乎黑頭粉刺的量、海廢奮力多清一公斤管不了脂肪多長一公斤,衣服只挑展示理念標語T恤當蔽體看板,哪裡有興致分辨澎澎紗裙是哪種面料,更別說邀請上百人從各地赴宴,勞師動眾的碳足跡有多高了——辦場婚宴的每個細節都讓我糾結,直到發現「環保」、「簡單」、「自主選擇」這些價值,得用更多的時間和金錢來換,才明白為什麼多數人選擇複製同一條模式,讓包套的婚喪產業長紅不衰。
「以後我們一起過年吧。」彼時承諾殷實簡單,比任何驚天動地單膝下跪的求婚都要深刻。中年後的愛戀如醇厚的酒,沒有激情的粉紅泡泡,相處起來卻帶著微醺。回顧兩人當時決定結婚的念頭,只是想無需解釋、合法合理地和對方生活在一起,在生命後半段無法自主的重要決定,有人願意承擔,如此而已。
世事均如人飲水,箇中滋味唯有親身去試
當我和伴侶披上婚紗,兩個從未渴望過婚姻的自由靈魂站在鏡前對望,瞬間不約而同大笑,指著對方說:「想不到你也有今天!」才感慨我們不如自己以為的那般獨特。原來年輕時一心衝撞體制、對資本主義世界的抵抗、挑戰「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普世價值,來到中年遲暮之際,懂得承接家人對儀式的盼望,在堅持己見和折衝妥協之間尋求平衡,已經磨掉了稜角,變得鬆弛柔軟,也懶得奮力主張了。
然而隨著婚期進逼,一切細節成形的後期,我突然意識到這是我和伴侶「組隊」之後,第一個合作的「專案」。在兩人邊忙工作邊分身籌備婚宴的兵荒馬亂之中,我注意到伴侶過去未曾觸及的特質,近身感受他如何在支持我的決策之餘,安頓彼此的焦慮。而假日待在家一起討論活動細節、分別招募好友組成工作團隊合作開會、細心觀察隨時補位……過程之中,我們慢慢磨合出一起工作的默契,連挑選婚禮歌單都能成為睡前點播的音樂擂台,哼唱同年代的經典、回憶少年時期著迷的電影配樂,「我覺得好像沒有這麼煩了,婚禮。」我枕著頭說。「噢,是嗎?」伴侶側頭望著我:「那不是很好嗎?很慶幸你在其中還是得到了一些趣味。」
撇除對儀式框架的批評、浪費資源的成見,看著周遭親友為了祝福我們,慎重著裝、排除萬難齊聚一堂,在一個平凡不過的日子裡標記事件……對於婚宴,我彷彿有了新的體會。「無論喜不喜歡,至少先不設限地打開自己,嘗試體驗」,許多潛意識的好惡,其實來自於旁觀他者的經驗。但世事均如人飲水,箇中滋味唯有親身去試了,才能評價。
「活著,原來是為了與重要的人們一起,創造深刻的回憶。」婚禮過後的翌日清晨,我在筆記本上,留下了這樣的句子。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