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羊醫師話毛孩】李羚榛/駕訓班裡的貓耳朵

要當個獨立狩獵者可沒這麼容易
前陣子我開始學開車,每日總是從一股潮濕的汽油味拉開序幕。新手練習村旁有座小廟,我喜歡提早抵達,到那兒晃晃,不為別的,就是想看看貓。
我注意到某隻黑白貓,是在踏入新手村的第五日。牠輕巧地從小廟的階梯上跳下來,迅速鑽入我身後的樹叢。那一刻,身體不自覺地跟著牠的腳步,像夢遊仙境的小女孩愛麗絲,一路跟隨掛懷錶的兔子。黑白貓走進深處後,慢悠悠地踩過枯葉,尾巴像旗桿一樣豎著。突然,牠耳朵靈活地朝向我,彷彿早一步察覺我的靠近,轉身與我對望。
數秒後,我聽見教練保羅從遠處催促:「啊奇怪,我叫妳這麼久,怎麼都沒聽到?快過來啊!」我朝他走的同時,回頭望了一眼那片樹林,不禁想著,如果我能像貓一樣隨時洞察環境變化,或許學開車就不會這麼手忙腳亂。
為什麼貓咪的耳朵,可以聽見我的腳步聲?因為,要當個獨立又優雅的狩獵者,可沒這麼容易。貓咪的耳廓上有三十二塊小肌肉,這讓牠們可以一百八十度旋轉耳殼,接收四周的風吹草動。
與貓相比,同屬於雙耳聽覺的人類,雖能判斷聲音的大致方位,但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人類的耳朵已漸漸失去敏感性與運動性,取而代之的,是將這些能力運用在語言及社交上。
或許你會想問,那人類的忠實好夥伴狗狗呢?由於演化適應力的差異,狗狗的耳朵在旋轉角度與靈活性上不及貓咪,但犬科動物更擅長混合使用視覺、嗅覺及聽覺來長距離追蹤獵物,並具有良好的合作狩獵能力,難怪是人類工作時的好幫手。
環境造就出生物不同的耳朵形狀
保羅一邊解釋上坡起步的技巧,一邊教我如何平順地踩下油門,但當車子緩緩向前時,有好幾隻鴿子仍懶洋洋地待在車道上。我抓著方向盤,心跳加速喊道:「教練教練,我會輾到牠們!要不要轉向?」保羅倒是一點都不緊張,老神在在地揮手:「妳就開妳的,直直往前開,不會有事啦。」果然,鴿子們不慌不忙地閃開車輪,完全如同保羅所說。
我忍不住想,淡定的鴿子若換成貓,早就跳上屋頂了吧?我後來查了一下才知道,鴿子雖能利用頭部兩側的耳孔,來蒐集偏向低頻的聲源,但卻因為少了外耳殼這個好物,所以缺乏聲波的聚焦能力,反應的確較貓遲鈍。不過我想,駕訓班裡的鴿子們,早對慢速車習以為常,牠們一天到晚看著練習場上的駕駛來來往往,大概一眼就已識破我的菜鳥身分,說不定還在內心吐槽:「這台開得有夠慢,我一定來得及躲。」
等紅燈時,我好奇問保羅:「這附近是不是有很多貓?」他笑了笑:「有啊,這附近的貓不少,應該有八隻吧。」話才說完,我們就看到一隻虎斑貓,從路旁緩緩走過。我盯著牠尖而直的耳朵,想著自然環境造就出生物不同的耳朵形狀,實在非常奧妙。
以貓科動物來說,身處在熱帶地區的獵豹或野貓,大而薄的耳朵上,有著豐富的血管網路。當環境溫度升高時,大量血液便會湧入耳廓上的血管,透過皮膚的熱傳導,達到降溫的效果。反觀生活在寒帶地區的貓科動物,短小貼合的耳朵藏在長長的毛海裡,不但能讓牠們減少熱量散失,還能避免凍傷,就像戴了頂天然毛帽,不讓冷風有機會灌進去。所以,在古埃及金字塔裡的貓圖像,總是有著又大又尖的耳朵,而到了北歐森林裡,陪著維京人過冬的森林貓,小耳朵上的厚毛,其實是一種基因與環境演化下的適應結果。
回過神來,保羅拍了拍方向盤,要我仔細聽:「開車學的就是觀察,要看遠,不要盯著地上的線,想想妳要往哪裡開。」我愣了一下,心想這句話還真像人生箴言。
說起來,人生也是這樣吧?我忽然領悟,或許可以學學貓咪隨時保持觀察,練習聽覺與視覺的平衡,說不定就能考到我的駕照。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