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味:手搖飲】陳延禎/飲料店猴子的一生

迎娶當天,十多年好友兼生意夥伴兼伴郎,開著跟家裡借來的黑色賓士,載著我和媒婆出發。充當媒婆的伯母特別交代「不能走回頭路、不能倒退」。對於婚姻的諸多習俗禁忌,直到婚禮當天我還是得過且過,唯獨這不是太深刻的意涵,我卻稍微記在了心裡。
不免俗的闖關遊戲,攝影機在錄、婚攝在跟,邊上樓邊擔心。萬一伏地挺身做不出來呢?太過火可以生氣嗎?直到伴娘們推了一排飲料出來,妻子與伴娘們準備的第一關是盲猜飲料,選了五間不同品牌,但同品項、同甜度的手搖杯飲料,遮去包裝,再讓我戴上眼罩,猜出是哪些品牌,聽完規則,自信心爆棚,所有飲料的回憶像跑馬燈一樣滑過,我想那時妻子一定和我一樣,笑得很開心。
▋開一家台南沒有的飲料店
2020年,大疫之年,我幾乎是斷崖式的辭去補習班的工作,除了接連停課、隔離、收入的不穩定,對著鏡頭不能面對面的線上教學太考驗我對瑣碎細節的把控了,總而言之就是不喜歡。一次線上課程結束,我對著還是我女朋友的妻子說:「還是我們來開飲料店?」她躺在床上一邊玩《薩爾達傳說》,完全不當一回事。
其實很划算,開源就是節流嘛,每天一杯六十元的鮮奶茶,乘以三百六十五天,你看,這樣子我們可以省下多少錢?我開始說服女友,我很擅長說服別人的,我也曾經用兩個人開有四個門的車子是浪費當理由說服我爸要買跑車,儘管後來想想,可能不是我擅長說服別人,單純是女友比較愛我一點。
凡事扯到錢或生意,似乎就不能那麼隨便了,還必須得有一點數字當作討論的基礎,台灣手搖飲料市場之大難以想像,根據財政部在2024年底的統計數字,高雄飲料店的數量為3040家,台南屈居第二為2611家,但人均飲料消費每年為4199元,遙遙領先高雄的3015元,年均銷售額達79億,不太健康的與有榮焉。
國二開始每天放學回家都會拎一杯飲料的我,從早餐店奶茶的啟蒙,到家門口的自創品牌,見證過清心的興衰、50嵐的輝煌、迷克夏從Milkshop到Milksha,見證過茶之魔手的帝國、英國藍倒閉的瞬間,再到台南藥師紅茶、一手私藏、茶湯會、布萊恩紅茶的多點齊放,二十年的業餘愛好者決定轉職,決定品牌到確定簽約,僅花了一個月,我的目的很明確──我要開一家不一定是我最喜歡的,但是台南沒有的飲料店。
▋縮短製作時間,是每間飲料店永恆的課題
還是飲料的部分,大學畢業後等待兵單時在橘子工坊短暫打過工(是的,是賣飲料的橘子工坊,不是賣洗衣精的),圖的無非是飲料喝到飽,也是在這段時間用員工的身分短暫了解飲料連鎖店的流程。
除了傳統紅茶冰如風靡台南一時的阿好嬸,事先煮好茶冰鎮、等客人點餐後舀入杯中這種最簡單的製法外,台灣的手搖杯製法大致分成兩類:第一類是清心、50嵐等較為傳統的飲料店,預先煮好濃茶並使用的雪克杯搖製,融化冰塊以稀釋原茶。我打工的橘子工坊也在此列,除費力外也更考驗經驗,畢竟從煮茶開始,茶的溫度、融化的冰塊量都會影響最後的成品,而連鎖加盟店最重視的就是產品的一致性了。茶湯會與龜記等順著這個思路用果汁機取代了雪克杯,較不費力外也加快了製茶時間,但嚴格來說原理是相同的。
另一類則如COMEBUY、花茶大師、鮮茶道等,使用要價不菲的萃茶機,放上茶包啟動機器沖泡濃茶後再加入冰塊稀釋,穩定的溫度更能確保品質的一致,不用預先煮茶的同時也節省了人力、備料時間與所需相對的空間,缺點跟優點一樣巨大──太耗時了,在餐前餐後的黃金幾小時中,縮短每杯飲料的製時,是每間飲料店永恆的課題吧?
簽完加盟約,除了妻子,我又抓了我十多年的至交好友與我的弟弟,一起營運現在的兩個門市。因為補習班的工作未完整結束,道義上還是必須授課直到學期末,加盟的培訓便由他們三位前去。剛開業時的兵荒馬亂,回想起來還是恍如隔世。而說到當老闆就又是另回事了,開彩券行的宋姓詩人學長告誡我:「請員工就跟抽卡一樣,你永遠不知道你抽到的是什麼。」我其實是不以為然的,好像繼續當著老師,叮嚀大家要戴口罩手套、外送要多喝水、可以的話面帶微笑喔!大家都很好,只是偶爾還是會出現幾個,跟客人吵架、遲到翹班早退、有靈異體質七月被家人勒令無法出門上班等等,在此之後,我好像更崇拜學長一點了。
日子太一成不變,甚至寫這篇文章的同時,我還覺得自己好像變笨了一點,叫貨、排班、發薪水、開早、收晚、被客訴,還是會懷疑這是否是自己想要的人生,但很偶爾的在上個月,我騎車外送至台南科學園區某上市科技公司,之前的員工小妹領著同事點了四十多杯,她笑著問我有沒有認出她來?她有沒有不一樣?很偶爾的,我會覺得這樣的生活也不錯。
▋光碰到吸管就知道答案
婚禮闖關遊戲的最後還是錯了一杯,太急於表現了,一含到較普通吸管略細的飲料就急著回答,甚至連味道都沒有嘗到,我信心滿滿,畢竟這吸管的規格並不常見,直到我吸了一大口後才發現大事不妙。
「我知道你光碰到吸管就知道答案,故意調換了,很懂你吧?」
事後妻子笑盈盈地說。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