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輩圖」讓長輩不開心?超高齡社會來臨 小心別踩這些「語言地雷」

「不懂流行」「需要保健品」……這些看似無害的描述,其實讓不少長輩感到刺耳。示意圖/取自freepik
「不懂流行」「需要保健品」……這些看似無害的描述,其實讓不少長輩感到刺耳。示意圖/取自freepik

「不懂流行」「需要保健品」──這些看似無害的描述,其實讓不少長輩感到刺耳。從「銀髮海嘯」到「長輩圖」,許多表面中性詞語,無形中把高齡與社會負擔、土氣落伍劃上等號。民間團體提醒,語言中的年齡歧視,是超高齡社會中易被忽略的隱憂。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日前發布《未來共好報告書》,其中歸納超高齡社會的八大關鍵數字,涵蓋語言歧視、家庭照顧壓力、獨居長者激增、高齡死亡率上升等面向,揭開老齡現實。

英美研究:對老年人負面描述為正面描述6倍

就語言歧視而言,年齡歧視並非台灣特有現象。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李若綺指出,根據英美語料庫(如BNC、COCA)對超過11億字的媒體與口語語料分析,結果顯示針對老年人的負面描述,是正面描述的6倍。

此外,2023年歐盟調查也指出,45%的歐洲人認為年齡歧視普遍存在,且針對高齡者的歧視,較2019年上升5個百分點。

李若綺說,台灣方面,2022年的調查發現,超過八成長者曾在消費過程中感受到歧視,尤其針對「不懂流行」「需要靠保健食品維持健康」等刻板標籤,有六成以上長輩坦言感到不舒服。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與台灣數據分析平台「網路溫度計」攜手合作,針對媒體語境中對高齡者負面用語的觀察與分析,透過龐大語料資料與輿情數據,盼喚起社會對潛藏語言歧視關注,並推動正向用語的文化轉變。

「網路溫度計」所屬的大數據股份有限公司營運長蔣志薇表示,網路溫度計累積超過10年的語料資料庫,涵蓋超過40億筆數據,內容來源包括新聞報導、社群平台、論壇等,從中找出那些看似日常、實則傳遞負面意涵的詞語,為推動社會對話與修正提供依據。

她舉例,許多用語過去被視為中性,但隨著時代變遷,無形中傳遞年齡歧視訊息,例如描述超高齡社會,常形容為「挑戰」「危機」等這類字眼,易與「拖累」「負擔」產生連結。

「銀髮族」與失能連結,「長輩圖」隱含土氣

此外,常見例子包括「老人」「銀髮族」這類詞語,儘管表面中性,實際上常與失能、老化、與社會脫節等印象連結;「保健食品」也往往被預設為長輩專屬;更有如「長輩圖」等詞,常被用來表達厭煩、土氣、不合時宜等負面情緒,背後隱含歧視與刻板印象。

李若綺強調,期望透過數據分析與公開討論,推動社會正視潛藏的年齡偏見,促進世代溝通,預計今年下半年發布完整報告,為公共討論提供量化依據與行動建議,進而消除對年齡標籤與偏見,邁向真正的友善環境。

超高齡八大關鍵數字,揭老齡現況

除了語言偏見的洞察,《未來共好報告書》還整理出另外七大關鍵數字,勾勒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面臨的真實挑戰。

第一,根據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估計,全台約有76萬名失能、失智與身障者,其中超過五成完全仰賴家庭照顧者照護,且近七成為女性。這些照顧者平均每日付出13.6小時,照顧期長達9.9年,凸顯長期照顧對家庭所造成的深遠影響。

第二,老年人口獨居比例大幅攀升。統計顯示,老年獨居戶數從2014年底的近32萬戶,至2024年第一季增加至近95萬戶,10年間增幅近3倍,反映社會支持網絡斷裂與家庭結構變遷。

第三,老化帶來的健康風險愈發嚴峻。65歲以上人口的死亡率,自2014年每百萬人13.43人,提升至2024年的16.5人,顯示隨著人口老化,死亡風險同步升高。

第四,高齡者的飲食品質與營養攝取落差顯著。弘道基金會2024年《高齡餐食調查報告》,雖有超過八成長者自認平日飲食均衡,實際上只有6%的人符合國健署建議的每日營養攝取標準。

第五,退休延後成為趨勢,中高齡就業人數持續攀升。勞動部資料顯示,2024年1至11月中高齡與高齡就業人數達510.4萬人,較2014年增加80.2萬人,反映經濟壓力與延後退休的現實需求。

第六,資訊落差讓高齡者易成詐騙目標。警政署統計指出,2023年1至10月間,65歲以上者遭詐騙案件達3507件,平均每天有11.5人受害。

第七,長照人力培育面臨挑戰。教育部統計,長照相關科系學生的休退學率從107學年度的15.4%,上升至110學年度的16.4%,高於一般大專院校的平均水準,顯示長照工作環境與教育支持仍待改善。

(本文出自2025.05.14《遠見》網站,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網路溫度計 長輩圖 高齡者

相關新聞

女性一聽住婆家就想逃?他疑惑「我父母人很好」 過來人曝:有距離最美

與公婆一起生活會有哪些生活上的困擾呢?一名男網友發文,稱他從小到大都住在家裡,父母都很好相處,並不會強迫做家事,但看到許多網友認為結婚後女方一聽到要住婆家,就立刻「逃走」,因此很好奇詢問網友:「結婚後住男方家裡真的很糟嗎?」。

【副刊學:AI時代的文學插畫家】張嘉真 /透明與透明的疊加:訪插畫家顏寧儀

那是一個會把地圖摺疊成小小一張握在手心的年代。顏寧儀說,她一個人帶著作品集,搭火車穿過英國的鄉間與山林,去到一間一間大學面試。到站以後,她會掏出紙本地圖,將它展開,順著經緯與座標找到自己該往何處去。作品集又大又重,她比劃著,長寬大約六十公分乘以九十公分,夾著顏寧儀所有畫作。「有時候風大一點,我抱著作品集,不由自主就會跟著作品集打轉。風從這邊來,作品集就會把我整個人往那邊帶。」她形容,作品集像是帆,而她是那艘船,等著起風,將她帶往遠方。

情書簡訊

不只上班全勤獎,想妳更是全情獎。

【小羊醫師話毛孩】李羚榛/駕訓班裡的貓耳朵

為什麼貓咪的耳朵,可以聽見我的腳步聲?

【台灣味:手搖飲】陳延禎/飲料店猴子的一生

國二開始每天放學回家都會拎一杯飲料的我,見證過50嵐的輝煌、茶之魔手的帝國,再到台南藥師紅茶、一手私藏、茶湯會、布萊恩紅茶的多點齊放……

【生活趣聞】瑟烈思/罰寫

捧起剛完成的罰寫作業欣賞,愈看愈覺得像件藝術品,竟有點捨不得讓它被交出去。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