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販售新令遭藥師轟「腦袋裝大便」 衛福部回應了

衛福部3月18日公告中藥販賣業新令,引發藥師團體反彈。藥師公會今號召上百人到衛福部前,發起首波快閃抗爭行動,強調「不是反對中藥發展,反對的是未經藥師把關的藥品流通」,要求撤回解釋令;衛福部中醫藥司回應,一定會依法行政,解釋令的內容不會超過藥事法103條的範疇,中藥產業有各自分工,不能讓藥商消失。
藥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黃金舜指出,3月18日公告的解釋令是衛福部長邱泰源、中醫藥司司長蘇奕彰「公然違法」應下台,用行政命令擴大解釋,造成藥師團體相當不滿及憤怒,後續將於5月4日走上凱達格蘭大道表達訴求,並告訴賴清德總統,這2人是「腦袋裝大便」的不適任官員,強調不是反對中藥,而是反對繞過專業監管、違法掏空法治的政策」《藥事法》不是裝飾品,行政命令更不是特赦令。
黃金舜強調,之所以認為違法,這項命令一舉摧毀政府與藥界多年來共同守護的用藥安全機制,讓中藥販售淪為「買藥像買菜」,完全無需藥師專業把關。「沒有藥師把關的中藥,你敢吃嗎?」質疑衛福部的政策宛如「修幾門課就能賣藥」,既不需通過藥師國考,也無需接受完整專業訓練,專業門檻蕩然無存。
「站出來絕對是忍無可忍」,台北市藥師公會理事長尹岱智說,藥師同時也是民眾,必須站出來為民眾發聲,他知道服用降血壓藥不能同時吃麻黃類的中藥,但有六成的民眾是吃中藥併用西藥,「沒有經過專業國考的非專業中藥販售人員,會幫你把關嗎?」
藥師公會全聯會中藥發展委員會副主委蕭力禓直言,「今天站在這裡不是為了飯碗,而是為了用藥安全的最後一道防線」,認為台灣的中藥藥品分級制度從未落實,「如果是農產品、食品藥師幹嘛要管?但如果是藥品藥師就寸步不讓、如果是藥品藥師就責無旁貸」,反對未經藥師把關的藥品流通、在制度不健全的狀態下草率開放。
蘇奕彰會後接受媒體聯訪時表示,尊重藥師團體的訴求和疑慮,衛福部依法行政、解釋令一定不超過藥事法103條的範疇,不會有藥師擔心調劑權,或販售調劑用藥、處方藥的問題;另外,西藥在藥廠化學製作,但中藥是農產品,要從農業種植端銜接處理,過去由中藥商處理,由於藥事法以西藥為主體設置,後來才在103條做了補充說明。
蘇奕彰表示,2013年法規會針對法律的文字衡量,在藥事法103條規定2類人員,可以繼續從事中藥販賣業,後續2019年針對解釋令做了補充,讓行業得以延續。整體而言,中藥行是華人飲食文化的特色,這個解釋令最重要的就是一個專業分工,從農業現場的採摘、收購、運送、儲藏等,中藥行和藥局的保存條件是不同的。
蘇奕彰強調,會落實中藥材的分級管理制度,從處方藥、指示藥到健康食品、一般食品,以及安全性與功效等,並與藥廠及食品業者協商,尤其台灣的清冠一號在疫情期間備受矚目,期待未來台灣的中醫藥產業能超越日本漢方藥、創造更大的價值,並建構藥農制度,協助民眾取得品質好的中藥材。
中華民國中藥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謝慶堂表示,近年來中藥販賣業急速凋零,20年前有1萬5000家,今年約7000家估計10年內將不足3000家,此將嚴重影響中醫藥產業之中藥供應鏈;經查我國目前藥學系雖可修習中藥相關17學分,但未強制必修,且中藥學實習也只有 1 個月的「選修」,考選部的藥師高考中藥內容僅佔生藥學的10分左右,「試問把中藥房消滅後,民眾可能去西藥局買中藥材嗎? 」
台灣中藥經貿文化協會指出,此次衛福部歷經2年專案研究,邀集中醫、中藥、藥學與法律等各界團體協商,最終公布政策方向,允許修習中藥專業課程與實作能力更完整的中藥系與生藥系畢業生一同參與中藥體系的建構與發展,否則中藥材供應鏈在失去下游的情況下迅速瓦解,勢將影響中醫醫療院所及中藥廠的供貨,導致整體中醫藥產業崩潰,造成民眾、產業及政府三輸的局面。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