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中職/Fubon Angels重磅補強 南韓啦啦隊女神李珠珢加盟悍將

龍年股民平均賺上百萬 沒賺到是因為買錯這些股

12強賽/7000萬紅包到帳!辜仲諒承諾獎金 匯入中華隊戶頭

東南亞常見邦克列酸中毒案現蹤台灣 專家指和1文化有關

去年發生的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6名死者死因為「邦克列酸中毒」,是員工未冰存粿條、且多次混裝新、舊粿條釀重大食安事件,專家指出,過往常發生在東南亞的事件,反映了台灣飲食文化的變遷,和新住民、移工帶來又酸又辣的菜系,彼此飲食交流有關,對於這類事件的防範,還是要建立好的食安概念,並成為餐飲文化。

寶林茶室A13店食物中毒案,台北地檢署調查共有33人食用「馳名炒粿條、寶林滑蛋河」食物中毒,其中6人不幸死亡,經相驗解剖查出死因為「邦克列酸中毒」,有毒食品為粿條,並查出邦克列酸毒素產生環境為「悶熱潮濕,且溫度升溫後降溫」, 粿條外包裝保存方式為,「常溫保存(開封後請立即冷藏保存)」,在常溫運送未開封粿條不會受汙染,寶林員工未冰存粿條、且多次混裝新、舊粿條釀重大食安事件。

財團法人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所長廖啟成表示,微生物的生長取決於溫度、濕度與時間等,如果缺乏良好的冷藏環境、高溫又潮濕,就容易腐敗,以邦克列酸食物中毒來說,過去最常見於玉米發酵料理,但在台灣原本的飲食文化,並沒有這樣的料理方式,這次可能就是符合了某個菌種的腐敗條件。

邦克列酸食物中毒案件,過去常見於東南亞地區,廖啟成指出,這個事件反映了台灣飲食文化的變遷,從早期相對清淡的飲食,後來開始出現川菜、浙江菜、廣東料理等,1980年代麥當勞帶進速食文化,發現餐飲業也可以做品管,後來開始有較多的東南亞外籍配偶與移工,大量又酸又辣的口味跟食材開始出現在台灣。

廖啟成說,飲食文化、烹調方式不同,有些食材到了台灣會發展出不同的料理方式,長期下來有些隱藏的食品安全會被過濾掉,未來如果要避免再發生這類食安事件,建立好的食安文化是很重要的,要把正確的食安概念變成習慣,例如餐飲業操作人員戴口罩,餐飲業的烹飪人員,要用煮給家人的方式煮給餐廳的客人。

至於是否受氣候變遷因素影響,衛福部食藥署指出,文獻指出,邦克列酸不僅曾在東南亞國家的椰子食品中發現,也曾在中國、非洲、印尼及不丹達加納區等地的玉米、銀耳、米粉或粿條等食物,發生邦克列酸食品中毒事件,另根據研究,唐菖蒲伯克氏菌椰毒病原型在溫暖潮濕,約18℃至37℃的環境下容易生長,台灣位處熱帶與亞熱帶之間,平均氣溫洽與該細菌生長條件相符。

依據台北地檢署偵辦寶林茶室A13店食物中毒案的調查報告,寶林茶室A13店人員未依照標示方式開封後冷藏保存粿條,且廚房環境因悶熱潮濕,整體符合唐菖蒲柏克氏菌椰毒病原型菌株生長,並產生邦克列酸毒素的有利環境,使唐菖蒲柏克氏菌椰毒病原型菌株生長,並產生邦克列酸毒素。

另外,食藥署已於113年執行稽查專案,針對米麵濕製品進行抽驗邦克列酸,214件檢驗結果均未檢出,今年也規畫餐飲相關稽查專案,將邦克列酸納為檢驗項目。

寶林茶室A13店廚房粿條常溫放置。記者蕭雅娟/翻攝
寶林茶室A13店廚房粿條常溫放置。記者蕭雅娟/翻攝

寶林茶室 東南亞 移工 邦克列酸 食安 食物中毒

延伸閱讀

獨/寶林茶室查毒素關鍵人物…他把檢體送法醫研究所

寶林食物中毒案今起訴 4個案仍在調解 法務局:農曆年後會開協調會

寶林茶室6死者家屬申請被害補償金 各獲180萬元

粿條逾63小時未冰…環境悶熱潮濕 官方首證實:邦克列酸毒本土生長

相關新聞

台南歸仁某幼兒園暴力管教 連續2班級27幼童遭巴頭、打背

台南市歸仁區某私立幼兒園上月間傳出施虐案,一班26人有18人受虐,市議員林燕祝今天再指控,同所幼兒園又有另一班24名園生...

空軍清泉崗基地戰機士官長急送醫 被戰機吸入進氣口?軍方:調查中

空軍清泉崗基地今天傳出驚人意外,一名士官長不明原因被戰機吸入進氣口,清泉崗基地表示,此意外正調查釐清中。

桃園普忠地下道5車連環撞 1騎士遭夾擊多處骨折

38歲呂姓轎車駕駛昨行經桃園市中壢區普忠地下道時,不慎追撞前方轎車,10分鐘後,後方箱型車、機車及休旅車也疑未注意前方車...

「績效」桿王易主!苗警公布年度超速照相桿件數前三名

苗栗縣警察局統計113年度測速照相桿違規件數前3名,其中位於竹南鎮公義路1557號前的固定式測速照相桿逾萬件「績效」最好...

獨/台中19歲姐弟戀…女找人討債 前男友失控釀1死1傷

台中洪姓男子和大19歲的李姓女友分手後,李女為討要交往時給的10多萬元、金飾,透過鄭姓、高姓男子上門討債,洪男卻失控揮刀...

12強國手林立私訊惹曖昧遭索250萬 警方證實已提告

台灣去年在世界棒球12強賽奪冠,功臣之一的樂天桃猿隊長林立最近來捲入桃色糾紛,最近傳出已婚的林立在12強比賽期間,疑與一...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