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燈會落幕相約2026嘉義見 張善政:燈會創多項紀錄

桃園市長張善政(右)將台灣燈會傳承燈籠交給嘉義縣副縣長劉培東(左)接下,相約明年2026燈會嘉義見。記者曾增勳/攝影
桃園市長張善政(右)將台灣燈會傳承燈籠交給嘉義縣副縣長劉培東(左)接下,相約明年2026燈會嘉義見。記者曾增勳/攝影

2025台灣燈會今晚桃園圓滿落幕,隨著主燈「無限樂園」精彩奪目燈光秀,桃園市長張善政將象徵燈會傳承的燈籠交接嘉義縣後「熄燈」,張善政說,桃園燈會A18、A19燈區參觀達1500萬人次、13區配合小型燈區530萬人次,合計超過2千萬人次,經濟產值達270億元,更創機捷前2單日運量紀錄,「是歷來台灣燈會令人相當懷念的燈會」,期待明年嘉義台灣燈會一樣亮麗。

台灣燈會主燈區亮燈開展12天後,今天晚上舉辦閉幕典禮,由張善政、交通部觀光署長周永暉、嘉義縣副縣長劉培東連袂出席,隨著主燈「無限樂園」精彩奪目燈光秀後,由周永暉見證下,張善政將象徵燈會傳承的燈籠交給劉培東接下,象徵2026 台灣燈會將在嘉義精彩傳承。

張善政表示,燈會加上試營運17天很快過去,看今天下雨看燈會的人絡繹不絕,A18、A19燈區參觀達1500萬人次、13區配合小型燈區530萬人次,總共超過2000萬人次,經濟產值達270億元,機捷運量創一天最高27萬及次高22萬人次,有史來首次與google map合作即時交通資訊協助民眾導流,首次引進寶可夢卡比獸、皮卡丘、進擊的巨人的IP是過去少見,吸引排隊駐足,在大家投入下造就成功燈會,「是歷來台灣燈會令人相當懷念的燈會」,期待明年嘉義燈會亮麗可期。

劉培東表示,明年2026台灣燈會在嘉義,將延續桃園燈會發光把台灣燈會傳統照亮,嘉義在2007及2018辦過台灣燈會,明年2026延續執行,嘉義一直在變、一直在起飛,從農縣到農工科技大縣脈絡,將是2026台灣燈會要傳達的蛻變、躍進的精神,希望明年台灣燈看到不一樣的嘉義。

周永暉表示,今年桃園燈會以雙展區展現不同以往的主題特色,在國家門戶、桃園航空城呈現36 年求新求變的燈會,感謝過去一年大家籌辦燈會的付出,桃園燈會將精彩呈現世人眼前,成果被Discovery肯定為全球最佳節慶活動、世界十大夜景遺產美譽,台灣燈會成世界夜間經濟發展活動指標,成為各縣市地方燈會燈意的火車頭,感謝大家過去一年的付出打造美好燈會,明年相約2026台灣燈會嘉義見。

桃園台灣燈會落幕最後燈光秀,民眾爭相拍攝不捨,相約明年2026燈會嘉義見。記者曾增勳/攝影
桃園台灣燈會落幕最後燈光秀,民眾爭相拍攝不捨,相約明年2026燈會嘉義見。記者曾增勳/攝影
桃園台灣燈會落幕最後燈光秀,民眾爭相拍攝不捨,相約明年2026燈會嘉義見。記者曾增勳/攝影
桃園台灣燈會落幕最後燈光秀,民眾爭相拍攝不捨,相約明年2026燈會嘉義見。記者曾增勳/攝影

台灣燈會 嘉義

延伸閱讀

張善政視察台灣燈會 備援34輛接駁車中午啟動

盧秀燕被問選國民黨主席答「考慮中」 張善政這麼說

影/桃捷綠線 張善政:努力打拚盼明年直通藝文特區

苗縣取經...竹苗縣長參訪台灣燈會 張善政盼3縣市合作

相關新聞

桃園燈會落幕相約2026嘉義見 張善政:燈會創多項紀錄

2025台灣燈會今晚桃園圓滿落幕,隨著主燈「無限樂園」精彩奪目燈光秀,桃園市長張善政將象徵燈會傳承的燈籠交接嘉義縣後「熄...

星期評論/受教權矮人一截 誰來拉苗栗一把

苗栗縣許多學子15歲之齡就必須往返新竹縣、市求學,受教育權長期遭漠視;桃竹苗大矽谷計畫帶來契機,各界力拚爭取設立苗栗科學...

台灣燈會閉幕 遊客逾2千萬人次

2025台灣燈會昨晚閉幕,不少遊客把握最後時間造訪主燈區欣賞璀璨燈光秀,由於寶可夢IP燈區不延展,也陸續湧入人潮冒雨參觀...

李騰清古禮祭典 爭無形文資保存

苗栗縣通霄鎮城南里李騰清派下子孫昨天祭祖,重現「武官下馬」、「文官下轎」,及御准旌表「五世同堂」百餘年前的歷史場景,擺出...

桃園龍德宮3月1日起媽祖遶境 信徒破5千人2路口交管

桃園龍德宮主祀天上聖母四媽祖,3月1日至9日將展開9天8夜徒步遶境,前往鹿港天后宮刈火進香,警方在3月1日晚間9點起,在...

台灣燈會今晚閉幕下雨人潮減 到訪人次巧與9年前燈會雷同

2025台灣燈會今晚將閉幕,桃園市青埔今天至下午細雨不止,影響民眾遊興,最具人氣的卡比獸、皮卡丘及進擊的巨人潮不如預估,...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