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眾量級」母公司涉逃漏稅!家寧一家人全成被告 母怒:不要再拍了

嘉巿適應體育融合運動 511名選手透過運動學習尊重、包容

嘉義市政府於港坪運動公園體育館舉辦「114年度適應體育融合運動會」。記者李宗祐/攝影
嘉義市政府於港坪運動公園體育館舉辦「114年度適應體育融合運動會」。記者李宗祐/攝影

嘉義市政府今天在港坪運動公園體育館舉辦「114年度適應體育融合運動會」有103支隊伍、511名選手參加,活動以「融合競技我+1」為主題,透過競技疊杯及籃球賽等融合運動項目,為學生搭建共融的運動平台。市長黃敏惠表示,生命影響生命,讓社會更和諧、彼此更尊重、包容。

市長黃敏惠表示,多年來積極推動適應體育與融合教育,期望讓特教學生也能享有公平參與運動的機會,在長期推動的競技疊杯運動中,也在全國及國際的賽事屢次取得亮眼成績。今年全國競技疊杯錦標賽上,嘉義市代表隊勇奪10金、6銀、10銅及多項優異名次,這些傲人成績充分展現了嘉義市對融合教育的成功與用心。

黃敏惠表示,透過融合運動競技,以普特共融模式,借由運動機制讓彼此之間有更多的學習、尊重;在普特共融當中,每個人都能發揮所長,在彼此溝通協調過程中又能溝通合作,為團隊爭取最好的成績,今年有103支隊伍、511名選手,今年疊杯、籃球賽事讓孩子學習,而且過程中普特共融。相信生命影響生命,讓社會更和諧、彼此更尊重、包容。

今天融合運動會市長黃敏惠與教育處郭添財與選手組隊參加「籃球運球結合快速疊杯融合體驗賽」,體驗融合運動的樂趣,帶動現場氣氛熱烈溫馨。

教育處長郭添財表示,透過此次融合運動會,期望能實踐嘉義市教育的三大理念「自我實現,適性揚才」、「永續教育,應變社會」、「身心健康,自信未來」;期許學生都能在活動中發揮所長、找到自信,更透過團隊合作增進彼此間的情誼,進一步學習關懷他人,共同創造更加友善、包容的社會。

嘉義市政府於港坪運動公園體育館舉辦「114年度適應體育融合運動會」有103支隊伍、511名選手參加。記者李宗祐/攝影
嘉義市政府於港坪運動公園體育館舉辦「114年度適應體育融合運動會」有103支隊伍、511名選手參加。記者李宗祐/攝影
嘉義市長黃敏惠為參賽選手加油。記者李宗祐/攝影
嘉義市長黃敏惠為參賽選手加油。記者李宗祐/攝影
嘉義市政府於港坪運動公園體育館舉辦「114年度適應體育融合運動會」有103支隊伍、511名選手參加。記者李宗祐/攝影
嘉義市政府於港坪運動公園體育館舉辦「114年度適應體育融合運動會」有103支隊伍、511名選手參加。記者李宗祐/攝影
嘉義市「114年度適應體育融合運動會」有103支隊伍、511名選手參加。記者李宗祐/攝影
嘉義市「114年度適應體育融合運動會」有103支隊伍、511名選手參加。記者李宗祐/攝影
嘉義市長黃敏惠與小選手組隊參賽。記者李宗祐/攝影
嘉義市長黃敏惠與小選手組隊參賽。記者李宗祐/攝影
嘉義市長黃敏惠表示,借由運動機制讓彼此之間有更多的學習、尊重,生命影響生命,讓社會更和諧。記者李宗祐/攝影
嘉義市長黃敏惠表示,借由運動機制讓彼此之間有更多的學習、尊重,生命影響生命,讓社會更和諧。記者李宗祐/攝影

嘉義 運動

延伸閱讀

舊城創新生 嘉市舊興中派出所轉型青創基地

黃敏惠攜民意北上爭權益 嘉義輕軌仍未到站

黃敏惠帶百餘位議員里長連署書 明赴政院力爭輕軌中央興建

嘉市北港路開發案 採個案變更續審

相關新聞

關稅戰、股災衝擊社福團體 雲林3單位今獲贈白米、肉鬆

國際關稅戰連帶衝擊社福團體捐款及物資捐贈,雲林家扶中心4月至今捐款較去年同期減少一半,白米、麵條等物資嚴重短缺,雲林縣府...

嘉縣農機展圓滿落幕 3天吸引40萬人次成交破5億

台灣農機工業同業公會主辦2025第十九屆台灣國際農業機械暨資材展今天順利落幕,據中華電信區域人潮客群分析系統統計,累計近...

廢校的雲林元長鹿北分校重新活化 鄉長李明明高唱國旗歌表心意

雲林縣元長鄉新生國小鹿北分校學生從百餘人減至不到10人,最終106年關閉,荒廢多年,元長鄉公所與朝陽大學合作創設雲林第1...

嘉市吸引青創人才 祭出創業競賽總獎金380萬

嘉義市推動青年創業獎勵補助計畫不遺餘力,今年攜手中華創業育成協會,共同舉辦創新創業競賽,祭出競賽總獎金380萬元,即日起...

「新化頂山仔腳朝天宮拍面宋江陣」登錄臺南市定無形文化資產

「新化頂山仔腳朝天宮拍面宋江陣」於113年11月經文化資產審議通過,並於12月正式公告登錄為台南市民俗類無形文化資產。20日適逢朝天宮舉辦天上聖母聖誕平安宴,台南市長黃偉哲親臨現場祝賀,並頒發文化資產

反對台南南山公墓無意義全區保留 議員聯手里長遞交連署書

台南市守護南山公墓團體提案將南山公墓全區保留、登錄為文化景觀,卻引發正反兩派意見相對,23日預計進行文資審議委員會,今天...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