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稻米空包彈 農民泣訴:200萬成本換來百萬虧損

高雄一期稻作進入收割期,但收成卻讓農民直呼「悲哀」。大寮、美濃等稻作區4月遭寒流襲擊,導致稻穗結實率低、稻米多為空殼。大寮區農民陳金芝說,今年的稻米生產成本高達200萬元,稻田看似長勢良好,收成時卻如一場空,損失達100萬元,幾乎無法彌補投入的成本,讓她感到無比悲涼。
高雄一期稻作遭遇的災情令人震驚,從大寮到美濃的稻田,原本應該豐收的稻穗卻成了「空包彈」。陳金芝說,今年4月13日,寒流來襲期間,強冷風不僅讓稻穗搖曳不定,還大幅影響了稻米的授粉,導致大量稻穗空殼無實。
陳金芝感嘆,儘管她和同樣面臨困境的農民在田間日夜操勞,最終收成卻未能達到預期。「稻子看起來很漂亮,但割下來才發現沒有重量。」語氣中透露著無奈。
天災之外,農民也面臨著成本上升的困境。陳金芝透露,她今年種植了17甲稻米,總成本高達200萬元,這些費用包括了請工人幫忙、土地租金等,不過這一季的收成只能勉強達到100萬元,虧損已經達到100萬元,對她來講,無疑是一記重擊。
除了經濟損失,陳金芝還感慨,農業發展面臨的最大挑戰是缺乏年輕人接班。隨著農業的收入不穩定以及農村生活條件的艱苦,越來越多年輕人選擇放棄農田,轉向都市工作。陳金芝坦言,現在的年輕人根本不願回來種田,「大家寧願去吹冷氣,也不想踏進田裡」,這樣的現象使得農業的未來變得更加堪憂。
陳金芝說,種植稻米要辛勤耕作、日夜在田間操勞,但由於收入低微,年輕人對農業的熱情顯著降低。即使再努力,農田也無法吸引更多年輕人回來。大家看到的是艱辛的勞動,卻看不到豐厚的回報。
儘管面臨嚴重虧損,陳金芝說,她不會輕言放棄,無論如何,仍然希望能夠為台灣保留這片農田,並盡力讓更多年輕人有機會繼承這份農業的傳承。
陳金芝說,儘管這一季的虧損無法避免,但希望政府能夠對農民給予更多的支持與關懷,尤其是在天災和成本上漲的情況下,「農民很努力耕作,但卻無法得到應有的回報,政府應該給我們更多支持」。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