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關稅戰影響大陸台商?海基會曝:「這一類」首當其衝

美國與中國大陸關稅戰,如何影響在大陸台商?海基會25日首度向外說明,指出首當其衝的,是以對美國出口為主,而且毛利空間較有限的一些傳統產業,包含製鞋、家具、紡織等,目前做法是跟他們的美國客戶進行訂單善後處理等。
海基會25日舉行記者會,本報記者詢問關稅戰後的情況,特別是台商在大陸遇到的問題,經濟部有請海基會協助聯繫情況,大概有什麼樣的困難,政府可能會有什麼樣的措施協助?
對此海基會秘書長羅文嘉表示,4月3日後,已聯絡了解在陸台商碰到的問題,首當其衝的,是以對美國出口為主,且毛利空間較有限的一些傳統產業,包含製鞋、家具、紡織等產業,因為它毛利空間較小,衝擊比較大。他們目前的做法,是跟美國的客戶進行訂單善後處理,以及看有沒有替代性供應來源。
羅文嘉說,第2種是有關於電子、電腦或者資通、半導體等科技廠商,他們大部分因為已在大陸以外部署其它生產基地,加上在這一波「對等關稅」已排除在外,所以基本上衝擊較小。
另一類台商,是做大陸內銷市場為主的產業,他們碰到的衝擊,首先是部分原料、零組件從美國來,卻因美中情況尚未定案,暫時影響生產,加上他們同時面臨陸企、外銷庫存品轉內銷的競爭,由於大陸經濟的消費力仍然薄弱,「也是非常辛苦的一群」。
羅文嘉說,基本上台商的共同看法都是在觀望,因為現在還不能做什麼、也不敢貿然做什麼,只有先觀望,之後再做處理。
他補充說明,先前自己受訪時說大陸台商已撤到剩下不到5分之1,強調是根據2023、2024年的資料統計,顯示在大陸的台商獲利急速下降,約逾70-75%的廠商獲利衰退,尤其以水泥、建材、塑膠、橡膠產業或是紡織業,衰退比率甚至達9成以上。
他指,根據過去2年的統計,約接近50%的台商會增加對大陸以外的投資,包括像到東南亞或回台灣,也將近有25%的台商想結束大陸事業。羅強調,對岸會以各種方式鼓勵台商在陸投資,分享這些資料不是要打擊他們的信心,是提醒須注意客觀的數據、生態如此,務必仍要注意投資風險。
他更表示,台商未來希望能夠展開、加入「非紅供應鏈」,避免在供應鏈失去角色,另外認為應強化自身在供應鏈的韌性,這些是不同產業台商的共同看法。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