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當今中國呈現兩種面貌 繁榮、蕭條並存

美中關稅戰休兵之際,紐約時報分析,美國人想像中的中國有兩個:一個是「準備引領世界科技和製造業超級大國」,即「希望的中國」;另一個是「經濟瀕臨崩潰的國家」,即「無望的中國」。這兩者都是中國真實面目的寫照。
這篇由紐時專欄作家袁莉撰寫、以「希望與無望、繁榮與蕭條:美國人應該了解的兩個中國」為題的報導指出,「希望的中國」由人工智慧(AI)初創公司深度求索(DeepSeek)、電動車巨頭比亞迪、科技企業華為作代表,都是創新先鋒。
至於「無望的中國」故事截然不同:消費疲軟、失業率攀升、曠日持久的房地產危機,以及為美中貿易戰衝擊做準備的商界。美國總統川普(DonaldTrump)說「中國的工廠正在關閉,人們正在失去工作」,這並沒有錯。
報導指出,隨著川普試圖透過談判來解決美中貿易戰,他必須對「兩個版本」的中國都要有所估量。對中國的成功只是「害怕」,或從中國的經濟困境中得到「安慰」,都是不夠的。要認清美國的地緣政治最大競爭對手中國,就需要了解「這兩個中國如何共存」。
與美國一樣,中國是一個存在各種差異的巨大國家:沿海與內陸、北方與南方、城市與農村、貧困與富裕、國企與民企、X世代與Z世代。而執政的中共本身就充滿矛盾,雖然它宣稱實行「社會主義」,卻不願為人民提供強大的社會保障。
中國人民也在努力應對這樣的矛盾。儘管發生了美中貿易戰,但過去幾週,受訪的中國科技創業者和投資人,卻比過去3年的任何時候都更樂觀,原因是他們從今年1月DeepSeek的突破上看到希望。其中2名風險投資人說,他們在考慮投資中國的AI和機器人技術。
另一方面,這些科技創業者和投資人對「無望的中國」,也就是中國的整體經濟就沒有那麼樂觀了。受訪的10名商界高管、投資人和經濟學家一致認為,中國在技術方面的進步,不足以幫助它擺脫經濟蕭條。
畢竟,先進製造業只占中國國內生產毛額(GDP)約6%,遠低於房地產業的貢獻,即使經歷了急劇放緩,房地產業對中國GDP仍有約17%的貢獻。
報導提到,受訪者對中國能否在貿易戰中打敗美國,沒人給出肯定的答案,但他們都同意「中國能忍受更多的痛苦」。中國許多最成功的企業已從經濟低迷中練就了韌性,為更艱難的時刻做足了準備。相形之下,美國企業多年來一直在揮霍。
然而,中國的代價是,「自上而下」的創新模式嚴重依賴政府補貼和投資,事實證明,這種模式效率低下且浪費嚴重。就像房地產行業的過度建設引發了危機,並抹去了中國家庭的大部分財富一樣,工業產能過剩加劇了經濟的不平衡,尤其是在大環境惡化的情況下,這種模式的持續性令人存疑。
報導指出,中國政府容忍重點產業的投資浪費,助長了產能過剩。但中國政府卻不願在農村養老金和醫療保險等有助於提升消費的領域進行大量投資。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首席中國經濟學家邢自強在研究報告中直指,單靠技術創新,無法解決中國的結構性經濟失衡或週期性通縮壓力。事實上,中國最近取得的技術進步,可能會增強決策者對「當前道路」的信心,進而增加資源和資本錯配的風險。
報導提到,中國領導層對技術自主和工業能力的痴迷,無助於解決其面臨的最大挑戰:失業、消費疲軟和對出口的依賴,更不用說房地產危機。
中國正在淡化美中貿易戰的影響,但隨著上週末美中談判代表會談,其衝擊是顯而易見的,所有的經濟後果都將由普通民眾承擔。
在報導中,現年近40歲的陳先生便生活在那個「無望的中國」。他曾是中國南方某大城市一所全國頂尖大學的圖書管理員,卻在去年丟了工作,原因是校方預算短缺,讓他不再乘坐被中國大肆吹噓的高鐵,因為高鐵的票價是客運車的5倍,連飛機票也往往比高鐵更便宜。
由於被人們認為「年紀太大,不適合從事大多數工作」,陳先生和妻子已放棄購屋打算。如今隨著美中貿易戰的爆發,他預料中國經濟將進一步走弱,自己的就業前景將更加黯淡,他只好在消費上更加保守,「變得錙銖必較」。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