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怎麼了?調查:27%香港中學生自認「已躺平」
近年青年「躺平」現象受到關注,且呈現年輕化趨勢。近日一項針對香港中學生的調查顯示,逾四分之一受訪者自認「已躺平」,包括輕鬆生活、不想社交、不追求好成績等,其中更有超過四成受訪者自認已躺平逾一年。
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去年9到11月,以問卷訪問990名中學生(即初中生與高中生)對於「躺平」的印象以及自我狀態的判定,調查結果於近日刊登在官網。
針對「躺平」的印象,有過半數的52.6%認為「中立」、34.8%認為「負面」、12.6%人認為「正面」;亦有48%人稱會支持朋友「躺平」。調查指出,這反映時至今日,「躺平」一詞不再貼滿負面標籤。
對於自我狀態的判定,有27%受訪學生(267人)覺得自己「已經躺平」,其中有52.4%為初中生(140人)、47.6%為高中生(127人)。該調查稱,若以全香港中學生總數33萬推算,則約4.6萬初中生和4.2萬名高中生,共8.8萬人「躺平」。至於這些學生躺平了多久?調查顯示,其中有多達41.2%(110人)稱已躺平超過一年。
而學生自評,包含懶散、輕鬆生活、不做功課、不想社交、讀書不求好成績、沒有特別興趣或目標,以及對生活沒有想像等,都屬於躺平行為。
此次調查還將躺平背後心態分成「覺醒躺平」與「逃避躺平」兩類。根據調查,有七至八成受訪者認同不追求名車、體面工作、無意義社交的心態屬於前者;而後者則有約五成受訪者對難以應付快節奏生活,於是選擇過規律的慢生活、滿足基本生存即可、租房可過一世等表示認同。
調查稱,過往社會評價躺平是一種年輕人逃避現實的態度,但隨著社會變遷等不同因素,整體受訪中學生傾向認為躺平是個人對於學業、家庭、經濟、社會現況等的認知不斷累積,「深思熟慮、平衡利弊後『覺醒』的生活態度,而非一味消極面對生活」。
本次研究亦以個人感受將躺平分為6種類型,其中超過半數受訪者自評為「舒適型」,即認為躺平是出於個人自由、平衡利弊後的決定;亦分別有近三成的受訪者自認屬「無方向型」或「無家庭計畫型」,即對畢業後出路無方向、未知自己興趣,或無計劃結婚、生子、買房。
另,有超過二成受訪自認是「無望型」,即曾經努力但不成功,認為向社會上層流動的機會很少等,亦有約二成受訪者自認是「壓力型」,包含自認學習壓力大、想重整自己的方向,以及不認同主流上進的價值觀等。
女青總主任郭義聰表示,研究結果反映「躺平現象」年輕化,他認為這是學生面對壓力、失敗和挫折的方法,尋求在日常生活所欠缺的滿足感,以及被看見、被認同的感覺。這些中學生只是暫時想休息或者沒有找到目標,應該給予他們更多鼓勵、協助進行生涯規劃,而不是一味責怪。他並呼籲社會應該有「接受失敗」的氣度,也不應妖魔化「躺平青年」,更無需開口閉口就是「那兩個字」。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