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瞭望/保實體 vs. 保樓市

大陸國家統計局星期一公布經濟數據,其中有兩項是樓市數據。這兩項數據的到臨,與近期有關樓市的討論相配合,逼得大陸當局不能不在「保經濟」&「保樓市」中作出選擇,而這一選擇一定事關宏觀經濟能不能穩。
大陸國家統計局昨(19)日公布經濟數據,其中一項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指數的月度報告」,另一項是「房地產開發和銷售情況月度報告」 ,前者集中在住宅,主要講價格起落,後者要描述開發及銷售整個產業鏈條的狀況,去觀察房地產市道的冷熱。最後結果,是樓價、開發投資、施工面積等全線下降或收縮。
在這些數據公布前,內外經濟界正在猜測。北京當局會不會出更重的手來穩定經濟,其中可能需要下定決心,在能力和資源有限下,到底是「保實體」還是「保樓市」。
「保實體」即保實體經濟,那主要是生產型企業的代名詞,或者說跟金融服務業等相對應的生產企業。「保實體」的口號已經喊了幾年,即過去數年來經濟下滑,北京當局採用減稅、放水(貨幣寬鬆)等方式來救企業,指望透過救企業來穩經濟。但情況不大理想,主要問題出在放水即增加貨幣供應,但貨幣未湧向企業,而是在金融業中「空轉」,反過來又令當局對保實體經濟加碼要求。
「保樓市」算是新說法,因為過去兩年房地產市場接連爆雷,到去年決策當局看都不願看樓市一眼,對救樓市興趣全無,當局只是希望房地產市場可以「止跌回穩」,以及防範樓市出現「硬著陸」。保樓市就是保經濟,樓市旺經濟興,房地產是經濟第一大產業,地產興百業旺,地產衰百業衰,一榮俱榮的。
但伴隨著關稅大戰襲來,以及對經濟前景更悲觀的預期,主事者的眼光又掃向了樓市,這要歸功於一些經濟學者,勸說當政者把對股市的一往情深,轉而多看樓市兩眼,其理由至少有三條,首先是當局決策要拉動內需,最大的內需和一旦刺激出來的反應,就在樓市,如果民眾又開始買樓了,那內需就真的振作起來了。
其二是所謂「保樓市」等於「保經濟」。這是因為房地產業在中國仍是第一大產業,房地產業有諸多的帶動效應,比如產能過剩嚴重的鋼鐵業,關稅大戰和反傾銷可能再次重挫中國鋼鐵業,但房地產業稍稍回暖,都可以消化一點鋼鐵產能,還可以帶動更多的產業行業,帶出經濟的新熱。
其三是所謂財富效應。在中國大陸,房屋占居民財富的七成,樓市一差大家都悲觀,樓市好起來會令一些衝動的人再度入市。還有在匯率波動,貨幣不穩的背景下,人們也要設法保財富和別縮水,有人甚至說,樓市財富保住了,國家民族才有未來。
反過來又有分析說,如果不去「保樓市」,有可能出現更多惡果,其中最大的惡果是房地產業一旦無力支撐而崩了,則地方財政可能跟著崩塌。中國地方財政問題很大,大到只能「借新還舊」。地方財政重點依賴賣地收入,以及由房地產繁榮帶來的各項稅費。救不救房地產業,對地方政府來說是能不能起死回生之事。
是以當局要救樓市之風近來盛吹,其中一說指降息降準是前菜,當局還有一波救市安排,那將帶來中國樓市的「拐點」,也帶出中國經濟的另一番光景。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