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台商如何因應全球經貿巨變
美國總統川普引發的關稅貿易戰,全球經貿秩序巨大震盪,尤其是對於在世界各地布局的台商,衝擊可謂前所未見。這場關稅風暴不僅是短期市場波動,更是一個結構性的巨大考驗。許多台商過去數十年來,以外國為主要製造基地,產品透過出口至美國與歐洲市場,如今突然面臨著高額關稅成本暴增、競爭力驟降、訂單急劇流失的困境。此外,美中對抗的加劇也使得各國的政策充滿了更多不確定性,台商的經營風險明顯升高。
在此嚴峻的情勢下,政府與各界有必要積極思考如何成為台商最有力的後盾,透過有效且具體的措施來協助他們轉型與因應風險,並且藉此契機,帶動台灣整體產業的升級轉型。
政府應該建構更完善、更具體的「回流與轉型支持機制」。目前政府推動的「投資台灣三大方案」是一個良好的開始,但顯然必須更深入,根據不同產業的特性與需求,提供差異化且實務性的協助。例如針對電子業,政府可透過設立高階製造研發中心、提供稅務優惠及補助,來鼓勵產業鏈的提升;至於中小企業,則應該提供更為務實的融資保證措施,以及生產自動化設備的汰換補助。此外,因為台灣工業區土地供應不足,政府甚至應該著手推動都市工業區的更新計畫,或與東南亞國家合作,共同開發海外產業園區,提供更廣泛的落腳點選擇。
台商必須面對全球供應鏈重構的新趨勢,積極推動供應鏈多元化的「台灣+N」戰略。隨著美國關稅措施的持續加壓,「去中國化」趨勢已經成為國際供應鏈重組的主軸。
因此政府必須協助台商在越南、印度、印尼等新興市場建立替代的製造基地。透過經濟部的外貿協會與駐外經貿單位,提供投資諮詢的專業服務,並與當地律師、會計師、物流業者緊密合作,建置完善的投資服務網路。同時也應積極與這些國家洽簽投資保障協定及避免雙重課稅協定,甚至爭取參與區域經貿整合的機制,如CPTPP與RCEP,以擴大市場機會與降低投資風險。
政府也應該引導台商提升產品的附加價值,減少對低成本製造模式的依賴。過去台商過度依賴的低成本製造環境,貿易戰正凸顯此模式的脆弱性。政府必須鼓勵企業發展自主品牌與自有技術,直接面向終端消費者市場。此外也應協助產業導入AI、物聯網、5G等先進技術,推動智慧製造,進一步由傳統代工角色轉型為系統整合業者。這不僅限於資金援助,更需搭配專業的技術顧問團隊與策略規劃指導。
加強台美雙邊經貿合作也是刻不容緩的重要課題。美國作為全球供應鏈重組的重要推手,台灣必須主動爭取與美國簽訂更為全面且制度化的貿易協定,例如擴大現有的「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或推動「21世紀貿易倡議」等,甚至考慮推進自由貿易協定(FTA)的談判。透過這些制度性安排,台商產品可望獲得「非中國來源」的認證,藉此有效避免貿易戰中所遭遇的關稅與政治風險。
政策穩定性與明確性非常重要,政府需積極推動政策溝通與輿論引導,透過定期召開中小企業論壇、僑界經貿會議,清楚傳達政府支持台商的堅定立場,並且直接了解企業的需求與挑戰,減少彼此之間的資訊落差,穩定台商的經營信心。
整體而言,政府在協助台商轉型的過程中,必須擺脫單一的「回台投資」思維,以更全面、更有策略性的眼光來配合全球供應鏈調整的大趨勢,協助台商布局多元化生產基地,提升自主技術與品牌能力,真正建立起產業的長期競爭優勢。這樣台商才能在日益競爭激烈的全球經貿環境中,真正立於不敗之地,為台灣整體經濟創造更高價值。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