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繼任者的「中國路線」必掀辯論
去年十一月中旬前,筆者有幸陪著輔大校長晉見教宗,用義大利語和西班牙語跟教宗攀談,並親握教宗的手。猶記得教宗聽到我以他的雙母語寒暄,他立刻側身往前,露出可掬的笑容傾聽,那時我還斷言教宗相當健康。近年來,健康問題暴露出教宗身體的脆弱,導致許多人懷疑他是否會如本篤十六世一樣辭職;但他始終強調,用腦子來治理,而非膝蓋。他的身體狀況使他成為受難基督活生生的形象,基督沒有逃避十字架,而是擁抱它來拯救世界。
二○一三年他被選為教宗,象徵天主教會新方向的轉捩點─首位出身南美的耶穌會教宗,他選擇了方濟各這個名字,試圖讓人想起義大利亞西西的聖方濟各,是謙卑、和平、關注弱勢群體的象徵。他不以權力為中心、貼近民眾的精神模式,更注重福音的本質;他簡單而直率的風格、拒絕教宗的華貴象徵,以及對「貧窮的教會,為窮人服務」的堅持,贏得了無數信徒的支持。
他在任多年來推動了結構性改革,從羅馬教廷開始,嚴厲解決一些神職人員的戀童性醜聞案件,他改革了梵蒂岡刑法典,並重組了梵蒂岡銀行。方濟各出任教宗後,擴大了平信徒、特別是婦女在教會管理中的作用,梵蒂岡內女性工作人員的比例,包含領導職位已顯著增加,甚至任命女性出任地位高於樞機的職位,打破了教廷延續數世紀的傳統。他提倡包容開放的教會理念,尋求與當代世界就LGBTQ+人群、家庭、環境、移民和社會正義等有爭議的問題進行對話。 其中《眾位弟兄》和《願你受讚頌》,成為天主教徒及任何捍衛人權和共同家園人士的參考文本。此外,儘管AI盛行,教宗卻強調人工智慧亦須具備道德。
自從任職教宗以來,方濟各就將他的使徒之旅,變成了他牧靈使命的重要工具。他領導的教會不可以封閉在自己的牆內,而是走出去與信徒見面、擁抱最弱勢的群體、觸及世間的苦難。他甫上任即前往蘭佩杜薩島,在深陷移民問題泥淖的歐洲,方濟各跪在遇難船隻殘骸前,向大海拋撒花圈,並發出震撼人心的話語:「誰為這些死亡哭泣?」之後他啟航前往非洲和亞洲,將影響範圍觸及到了天主教世界最邊緣的地區。
在阿布達比,他簽署了一份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基督徒和穆斯林對話的宣言─《人類博愛》文件,標誌著兩種信仰關係的轉捩點。二○一六年與古巴基里爾宗主教的會面,重新點燃了普世教會團結的希望。他在伊拉克會見了什葉派伊斯蘭教精神領袖阿亞圖拉,再度展現跨宗教對話。教宗到訪伊拉克、南蘇丹、剛果民主共和國等艱苦的地區,將福音帶到了那些遙不可及的和平夢想之地;教宗見證了世界的傷痛,他把天主教會帶到了被遺忘的地方。
教宗面對中國天主教徒,一直盼望他們能化暗為明,都以人道、和平、牧靈的立場出發,不太在乎歐美強權的施壓。梵、陸關係在彼此忍讓的情況下,六年間取得長足的進展;「主教任命臨時協議」延長為四年續約一次,中國牧靈夢的實現又邁進了一步。教宗逝世後,繼任者的「中國路線」為何?想必將掀起一波辯論,畢竟把中國大陸納入天主教世界,是件歷史大事。然而「越南模式」是否合適?「宗教中國化」可否埋單?「主教任命權」能否共享?都要看這四年間的互動。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