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社論/失望之年:賴清德始終逆向民意期待而行

賴清德(左)就任總統將滿一年。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賴清德(左)就任總統將滿一年。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賴總統就任一年,對多數台灣人民而言,基本上只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每當人們期待賴清德拿出元首的治國高度時,他卻只記得自己的權力威風,更多時候是從黨主席的黨意出發,逆著民眾的期待而行。國會改革法案如此,大罷免如此,兩岸關係如此,面對川普關稅衝擊也是如此。賴政府一年來一意孤行,忘了多數人民的意向需要聆聽,忘了國家治理需要智慧,忘了民主法治需要制衡。

作為一個僅擁有四成民意的總統,賴清德的執拗超乎人們想像的強大,他的民主素質超乎想像的不堪,他的行政團隊則超乎想像的狹隘——如果不是無能的話。這些情況加總,便造就其執政對體制的強力破壞,他的施政極端的不專業且不透明,也因此對憲政、司法、社會及政黨政治都造成無可彌補的傷害。

過去一年,民眾除了看到對峙、覆議、釋憲等程序如皮影戲般反覆上演,看到大罷免的仇恨叫囂在藍綠之間如烏雲般盤旋,看到檢調司法如機器戰警般出動鎮壓政治對手,大家看不到政治、經濟及社會公平正義的任何成長,也沒有任何爭議事項獲得解決。說穿了,賴清德根本不關心這些議題,他在乎的只是如何擴大自己的權力,如何利用大罷免的矮門檻把民進黨的國會優勢扳回來。他塞滿了權力欲望的心,已經裝不進「民之所欲」。

不幸的是,過去一年不是一個太平年,未來幾年更是如此。當川普用極端的關稅當武器向世界宣戰,全球自由貿易秩序潰不成軍;當俄烏、以哈戰爭未歇,印巴兩國又輕易開啟了戰端。在這樣的動盪年代,高度出口導向的台灣,未來幾年在經濟上必然備受挑戰和衝擊。然而,外界看不到賴清德對國際情勢的巨變提出任何清晰的因應策略,也未對國人任何具體說明,卻只是一味盲目消極地應和川普的需索。這種反應,顯然不是一個明智領導人應有的態度。

更惡劣的是,正當國際環境發生驟變,需要舉國凝聚智慧齊心共度時,賴清德卻在國內領導大罷免,並不斷非法動用司法工具意圖消滅在野黨。賴清德嘴巴上不忘呼喊著「團結」,但他手中的各種行政及司法奪命武器不斷出籠,招招對準國會及在野黨的菁英。台灣民主化已卅多年,但賴清德僅僅執政一年的民主大倒退,就直接把台灣打回「威權」時代。這真是令人瞠目結舌的「政績」。

更可怕的是,民進黨內一片死寂,沒有人能對此再發出什麼聲音,彷彿不在乎他們幾十年的民主努力被賴清德毀於一旦。陳水扁和呂秀蓮曾先後表達異議,認為大罷免不應成為「打壓異己」的工具,但隨即遭到網軍側翼的圍剿。在賴總統任內,不僅將網軍側翼「正規化」,一些專營「嘴砲反共」的人物如曹興誠、沈伯洋、網紅八炯等,都成了賴政府陣前大將,這到底是什麼樣的陣容?包括「賴系人馬」在黨內的呼風喚雨,可能妨礙其「子弟兵」參選前途的同志,如高雄的林岱樺、台南的陳亭妃,均遭司法追殺。綠營的「黨內民主」,應該和台灣民主的下場一樣,都遭清德宗快刀閹割了吧!

回顧過去一年,賴總統一路高亢,他嗆中國大陸為「境外敵對勢力」,對在野黨祭出大罷免,民眾黨前主席柯文哲遭羈押已達兩百多天。賴清德僅擁有四成民意,卻企圖享受百分之百的權力,人民對他的各種期待,他完全當成耳邊風,一路逆向而行。當台灣陷於嚴重的倒退、撕裂和內捲,我們如何面對全球動盪的變局?(系列一)

側翼 司法 大罷免 權力 民進黨 網軍 賴清德 釋憲

延伸閱讀

批民進黨為抗中失去理智 趙少康:賴清德才是「其餘」

大屋頂下/【不願統一與主張台獨是兩回事(下)】互視為不是外國的國家

聯合報黑白集/逢中必反、逢美必軟

聯合報社論/賴十七條不得已、入北卻無法脫中?

相關新聞

聯合報社論/失望之年:賴清德始終逆向民意期待而行

賴總統就任一年,對多數台灣人民而言,基本上只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每當人們期待賴清德拿出元首的治國高度時,他卻只記得自己的權力威風,更多時候是從黨主席的黨意出發,逆著民眾的期待而行。國會改革法案如此,大罷免如此,兩岸關係如此,面對川普關稅衝擊也是如此。賴政府一年來一意孤行,忘了多數人民的意向需要聆聽,忘了國家治理需要智慧,忘了民主法治需要制衡。

聯合報黑白集/當漢人變「其餘人口」

行政院悄悄將官網「國情簡介」中占全國百分之九十六的「漢人」,改成「其餘人口」,還推說是因應「監委建議」、「促進族群平權」而修正。但真相恐怕只是民進黨嫌「去中」不夠,還要「去漢」,結果欲蓋彌彰,反鬧笑話。

經濟日報社論/從美中協議 看透川普關稅的搶錢本質

美國與中國貿易談判告一段落,出乎各界預料之外,雙方12日發表聯合聲明,同意在未來90天下調雙邊關稅。根據美中在日內瓦敲定...

經濟日報社論/新增國定假日 充分運用創雙贏

立法院近日三讀通過新增五天國定假日,此一改變迅速成為台灣社會各界關注焦點,反應有點兩極化,贊成與反對聲浪激烈碰撞,凸顯台...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