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災後搶修「師父頭」觸電命危 父向台電董座要真相:為何還通電?

準「薇帕」颱風上午8時生成 周末可能致台灣豐沛水氣

大雨特報!雷雨炸高雄、台南 示警區域看這查

聯合報社論/救災惹民怨,賴政府竟還想沒收萬元現金

救災惹民怨,賴政府竟還想沒收萬元現金。記者胡經周/攝影
救災惹民怨,賴政府竟還想沒收萬元現金。記者胡經周/攝影

丹娜絲颱風在南部造成重大災情,不僅社會韌性受到嚴重考驗,政府的救災效能也頗受訾議。嘉南若干地區直到第九天還無法恢復供電,而賴總統前往視察,卻為國軍應否救災及手機有無訊號等問題與災民爭辯,留下難堪場面。當救災不力的民怨四起,又傳出行政院擬以釋憲或不編列預算的方式,沒收立院通過的「普發一萬元」決議;賴政府的高傲頑固,也到了難以想像的地步。

這次颱風,南部有兩千五百多支電線桿倒成骨牌,令人怵目驚心。蔡英文任內投下八千八百億元的「前瞻建設」,如今不知「前瞻」在哪,卻凸顯地方例行基礎建設受到忽略,電線桿才會集體陣亡。此外,屏東海上光電浮台殘骸遍布海邊,嘉義新埤滯洪池光電板被吹得不成形狀,在在暴露政府綠電神話破功。因此,才會有台南北門號稱「全台最大光電場」,當地居民卻無電可用的諷刺景象。

更糟的則是賴政府的救災態度,不僅漫不經心,更以倨傲姿態面對求助無門之災民。明明往年都有國軍投入救災,賴清德卻說「國軍不能進入民宅」,要求鄉下僅剩的老人自行爬上屋頂修繕。這樣的總統,到底有沒有一點「苦民所苦」的仁心?當民眾問到手機斷訊多日因而聯絡困難,賴清德竟答稱綠委「郭國文手機有訊號」,讓民眾碰個硬釘子。問題是,中華電信有訊號,台哥大和遠傳沒訊號,這樣的問題很難懂嗎?

賴清德的自我中心強大,也因此,雖身為少數總統,他面對在野黨總是趾高氣揚。當他面對災民,竟仍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好辯爭勝姿態,未意識到自己「服務人民」的責任。連古代國君都知道要「愛民如子」、「視民如傷」,賴清德身為現代民選總統,難道以為自己下鄉勘災是去供民眾瞻仰歌頌的?

就在美台關稅談判前景不明之際,立院審查《因應國際情勢強化經濟社會及國土安全韌性特別條例》,在野黨特別增加了「普發現金一萬元」的條文,要求十月底前執行完畢。法案剛剛通過不到一天,隨即傳出行政院擬透過「釋憲」或「不編列預算」的方式,變相「沒收」這一萬元現金。儘管行政院尚未證實,亦未否認;但以一年來行政院對待立院多項法案的經驗,卓內閣採取硬拗處理,不難想見。

卓內閣稱,普發現金會「債留子孫」,這是扭曲的說法。政府連續五年出現稅收超徵,意味政府財政編列不實、又不適時檢討,這是過度搜刮民間財富。何況,政府發放過消費券、三倍券、五倍券,不論是「還財於民」,或是刺激消費,從「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角度,都不可能債留子孫。反倒是,政府對勞、健保或台電的虧損拒絕作根本改善,使虧損變成無底洞,才是債留子孫。再說,憲法雖規定立法院對行政院所提預算案「不得為增加支出之提議」;但這次特別條例是在處理稅收超徵,並非中央總預算案之列,不應受該規定制約。

不難想見,行政院的如意算盤有二:如果大罷免無法使民進黨扳回國會劣勢,行政院屆時就會找各種藉口拒編預算,把這筆要發給全民的錢直接「沒收」;若大罷免使民進黨席次過半,賴政府會視狀況再修一次法,把發現金的「恩惠」攬在自己身上,絕不會讓在野黨沾到這個光,但金額可能就遭削減。所謂「拔一毛以利天下,不為也」,大概就是這番寫照。

一萬元雖非什麼大數字,但從災民慘狀可知,這筆錢對底層民眾不無小補。賴政府若再沒收,就真坐實「晉惠帝」之譏了!

社論

延伸閱讀

侯友宜批罷免沒天良 呼籲賴清德該有肚量包容不同聲音

日本2025新版防衛白皮書出爐 揭大陸對台軍演三大特徵

傳賴總統下月訪中南美、過境紐約 陸外交部重話回應了

賴、卓滿意度暴跌 學者:多因素造成

相關新聞

聯合報社論/救災惹民怨,賴政府竟還想沒收萬元現金

丹娜絲颱風在南部造成重大災情,不僅社會韌性受到嚴重考驗,政府的救災效能也頗受訾議。嘉南若干地區直到第九天還無法恢復供電,...

聯合報黑白集/國安基金也挺大罷免?

川普關稅海嘯餘波不止,美股卻屢創新高。台股蒙國安基金進場護盤,加上美股加持,自谷底翻漲四千多點,指數超越海嘯前。三個月累...

經濟日報社論/車用產業重構 台灣莫失先機

川普政府在與國際主要貿易夥伴進行關稅談判過程中,最受到談判各方關注的焦點,除了鋼鋁、半導體、農業之外,就屬汽車產業最關鍵...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