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顏清標父親93歲辭世 罕見5代同堂傳佳話

網紅鳳梨開車遭槍擊影像曝光 歹徒囂張騎射冒槍火、路人掩耳逃

狂敲門1小時求救…住戶受不了報案 警破門見「裸男倒地」急送醫

經濟日報社論/車用產業重構 台灣莫失先機

車用產業重構 台灣莫失先機。(路透)
車用產業重構 台灣莫失先機。(路透)

川普政府在與國際主要貿易夥伴進行關稅談判過程中,最受到談判各方關注的焦點,除了鋼鋁、半導體、農業之外,就屬汽車產業最關鍵。川普意圖對國際汽車產業供應鏈展開新一輪重組行動:一方面對中國車用零組件維持高關稅,另一方面則與日本、韓國、歐盟等簽訂附帶「在地生產占比」、「供應鏈安全」與「配額控制」等協議。更進一步,美國準備對部分友好夥伴開放三年期、附條件的汽車零組件關稅減免機制,企圖引導盟友一起共構「美國市場銷售車輛在地生產」供應體系。

這波全球供應鏈重組,既是地緣政治風險升高的反映,也為台灣車用產業創造百年難逢的轉型契機。台灣雖非整車生產大國,因具備電子設計、彈性製造與供應鏈整合優勢,且長年深耕車用電子與高階零組件市場,在國際汽車供應鏈中擔任Tier 1.5至Tier 2技術供應商,具備躍升為核心夥伴潛力。

電動車與智慧車正主導下一世代汽車革命。台灣在電控模組、功率轉換、感測系統、車用影像晶片、智慧座艙與通訊模組等高技術領域競爭力逐年增強;在電池模組散熱、液冷板、馬達殼體等熱控結構方面,亦累積關鍵技術,正好銜接電動車對高效熱管理的迫切需求。

未來汽車將以軟體定義功能(software-defined vehicle),台灣ICT產業背景有機會轉化為車用系統整合優勢,打造嵌入式平台、感測融合與通訊協定的創新解決方案。

從國際布局觀察,中國大陸雖是全球最大汽車市場,但政策不確定性高,本土供應鏈扶植政策加劇外資競爭壓力。相較之下,美國友岸外包策略明確,若台灣業者能配合其原產地規則、在地設廠與技術合作等要求,將可列入低關稅清單,逐步納入美系車廠主要供應網絡。歐洲則因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上路,對低碳製程與高效率電子模組需求擴大,也是台灣可主攻市場。東南亞如泰國、印尼、越南正推動汽車工業升級並導入電動車,亦是製造外溢與市場拓展新契機。

但欲成為國際車廠關鍵供應者,台灣企業仍面臨四大挑戰。首先是國際認證門檻高,車規產品須通過冗長且昂貴驗證流程;其次是汽車品牌廠對供應商交貨穩定性與合作歷史,要求遠高於一般ICT產業;第三是系統與軟體整合能力日益重要,若無嵌入式開發實力將逐漸邊緣化;最後則是全球地緣政治風險升高,企業須具備合規經營與多地據點配置能力,方能降低供應鏈斷鏈風險。

面對產業重構,政府政策應與時俱進,積極助力產業升級與國際化。具體而言,可從六方面著手:

一、協助企業取得國際車用品質認證(如IATF 16949),提供補助與驗證平台,降低中小企業進入車用市場門檻。

二、整合產學研資源,針對電控模組、散熱結構、車載感測器與車用軟體平台,建立技術聯盟與聯合研發機制。

三、推動海外設廠與策略合作,善用新南向與對美投資基金機制,提供租稅與融資支持,協助企業掌握美國與東南亞市場。

四、建構本土示範應用場域,推動公共運輸電動化、自駕車示範區,提供車用模組測試與驗證場景,加快商業化進程。

五、鼓勵產業整併與系統整合,促進從單一零件向模組平台化升級,強化台灣供應鏈國際競爭力與話語權。

六、將車用產業納入科技戰略核心,與半導體、人工智慧並列為國家高科技優先領域,制定出口導向與人才培育長期藍圖。

汽車產業正值百年一遇結構重組期,台灣若能順應全球供應鏈重整、掌握美國震盪出的策略空間,發揮電控、散熱與感測領域比較優勢,並配合國際合作與政策引導,有望在未來十年建立關鍵模組與系統全球地位,迎接來自電動化、智慧化與地緣重組三大浪潮交會的產業新局。

社論

延伸閱讀

關稅與品牌轉型帶來雙重打擊?Volvo ES90還未上市就已宣告失敗?

毅嘉上半年獲利年增逾4成 馬來西亞新廠第4季投產

災後太陽光電板預計1個半月完成清除 彭啓明:明立法院詳細說明

要買要快?美國聯邦電動車稅收抵免將提前取消!

相關新聞

聯合報社論/救災惹民怨,賴政府竟還想沒收萬元現金

丹娜絲颱風在南部造成重大災情,不僅社會韌性受到嚴重考驗,政府的救災效能也頗受訾議。嘉南若干地區直到第九天還無法恢復供電,...

聯合報黑白集/國安基金也挺大罷免?

川普關稅海嘯餘波不止,美股卻屢創新高。台股蒙國安基金進場護盤,加上美股加持,自谷底翻漲四千多點,指數超越海嘯前。三個月累...

經濟日報社論/車用產業重構 台灣莫失先機

川普政府在與國際主要貿易夥伴進行關稅談判過程中,最受到談判各方關注的焦點,除了鋼鋁、半導體、農業之外,就屬汽車產業最關鍵...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