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響/庇護島「撞」況多 滾動檢討改善行人庇護島
一月二日,消基會發布建議改善行人安全措施的新聞稿,引發社會各界的關注與討論。聯合報昨日以專題方式針對行人安全措施中的行人庇護島,綜合各方的正反意見做了完整的報導,讓政府相關單位更了解應從調整駕駛習慣及改善硬體設計來持續改善。
台灣的行人安全問題是多方面挑戰,涉及交通工程設施的規畫設計、交通法規的訂定與執行、用路人風險認知的宣導教育等多個層面。根據交通部統計,去年行人死亡肇因,車輛未依規定暫停讓行人先行的占比,與行人未依標誌或標線穿越道路、未依號誌或手勢指揮(示)穿越道路的占比相當,約占二成二,其中超過一半的事故發生在路口。顯示在路口的車輛未停讓行人,及行人對於交通規則的認知不足之問題同樣嚴重。因此要讓行人變得更安全,除了持續推動交通工程的改善及車輛應停讓行人外,也應加強宣導教育車輛駕駛與行人的風險認知,及遵守交通規則的重要性,建議政府應善加運用PDCA(Plan、Do、Check、Act),滾動式檢討已實施方案的績效與因應調整改善機制,促使所有用路人能更相互尊重禮讓,才能產生良性循環,有效改善行人安全。
以目前改善重點的實施行穿線退縮及增設行人庇護島為例,其中行人庇護島是為了讓行人在穿越較大的路口,如遇轉換紅燈時能夠暫時在庇護島停留,避開車輛未停讓的危險。但在行穿線退縮條件有限的路口,行人庇護島就可能設置在較突出的路口位置,如缺乏明顯的辨識標示,車輛駕駛人如以較窄角度轉彎,就容易因視線死角碰撞庇護島,甚至危及行人。至於行人也可能無法清楚認知庇護島的用途而善用。建議在已設置庇護島的路口,運用PDCA的滾動式檢討改善績效,評估分析行人使用庇護島的情形與車輛碰撞庇護島的事件,進行因應調整改善機制;如宣導調整駕駛習慣、增設反光條辨識標示、增繪轉彎動線的導引標線、增設提醒行人遇轉換紅燈時應使用庇護島的標誌等,並作為未來在其他路口設置的參考。
在「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陸續修正實施後,建議政府應更了解目前行人穿越道路的需求與問題,並有因應的改善作為。如行穿線走到一半變紅燈時若無庇護島,應宣導其注意來車並舉手示意快速通過;如有劃設行穿線的路口間距離太遠(超過一百公尺),必須在其間的小路口以黃網線標示並增設行穿線,或在其間之路段增設行穿線以利行人安全穿越,避免其違規穿越造成危險。同時應對行人正確的交通行為及違規認定,做更完整明確的定義,並針對所有用路人對違規的危險認知與預防,進行更積極完整的宣導教育。
至於人行道正向、右行的交通行為,也應加強規範與宣導教育。目前人行道的行人及自行車,正向與逆向通行混流的情形嚴重;尤其高齡者走在人行道,容易被快速通行的正、逆向自行車嚇到甚至碰撞。建議政府盡快以需求與問題導向的方式,重新規畫設計並規範所有運具,包括行人的路權,嚴加執行以改善交通秩序混亂的現象,進而促使用路人願意遵守交通規則。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