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耗台灣 怎面對川普2.0

民進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柯建銘(前中)、幹事長吳思瑤(前右)、書記長蔡易餘(前左),昨向憲法法庭遞交「暫時處分裁定陳情書」,並在蔡易餘帶領下,眾人高喊「Team Taiwan、大罷免」口號。記者陳正興/攝影
民進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柯建銘(前中)、幹事長吳思瑤(前右)、書記長蔡易餘(前左),昨向憲法法庭遞交「暫時處分裁定陳情書」,並在蔡易餘帶領下,眾人高喊「Team Taiwan、大罷免」口號。記者陳正興/攝影

川普重返白宮,比四年前離開時對自己的權力更有信心,因為放眼世界,民主國家已沒有當年可以向川普說不的梅克爾。面對美國新政府,不論政府如何強調台美關係穩定,都無法掩飾川普團隊對於台灣的要求只會更多。當台灣的對外關係出現變數,台灣政治的對立無解,反映出政治人物認為影響台灣生存的國際局勢變化,遠遠不如國內政治的爭鬥重要。

多年前立法院藍綠競爭不比今日溫和,但不論是民進黨還是國民黨,縱使在議場上劍拔弩張,散會後卻常能坐下來共享晚餐,甚至在觥籌交錯間化解歧見。當年的王金平院長雖然因這種文化被冠以帶有貶義的「喬王」標籤,但能居間讓不同意見者願意一起吃飯喝酒的人際關係及協調能力,為台灣政黨輪替後可能出現的不穩定時代,扮演了必要的緩衝。

廿年後,「喬」文化被公開透明、不要黑箱的壓力給取代。現在的政治風氣表面上強調透明、無需妥協,實際上卻並非源於希望不同意見者能理性的溝通,而是直接透過社群媒體訴諸民意的情緒操作。政治人物樂於挑動粉絲情緒,讓支持者去出征異見者;不同立場者的批評,在網路上被簡化為「愛不愛台灣」的忠誠考核;各自陣營支持者的憤怒值,則在簡化的論述透過社群平台分享後持續被拉高。

在這樣的環境下,新世代的政治人物和網路意見領袖為了爭取流量,往往不得不「硬起來」,用更戲劇化的行為來吸引關注,然這樣的操作引來的是無窮的對立與仇恨,國會的衝突也從委員們有私交的套招式推擠,變成了議事廳裡將對方往死裡打的憤怒。朝野間真正有心想要和解的政治人物,雖不願、卻也不敢不順著同溫層激情演出。當政治人物難以越過被對立情緒挑起的民意,形成共識談何容易?

更可悲的是,這種對立往往建立在片面資訊或錯誤解讀的基礎上,無論是法案審查還是預算刪減,大部分民眾無法真正理清複雜細節;取而代之的是懶人包和梗圖,簡化甚至扭曲了事情的真相,讓支持者更激化,消滅了理性討論的可能。

世界進入川普2.0的大交易時代,華府對北京很可能進入談判彼此底線的模式;換句話說,中美間很可能也出現「喬條件」的互動關係。台灣是否該停下來反思,為了政治內鬥而衍生的仇恨值,對台灣真的有益嗎?當年「喬」文化雖然帶著一點妥協色彩,但至少為彼此創造了冷靜的空間,讓議題有溝通的可能。如今仇恨值拉滿的社會,任何人都無法退讓,甚至連民眾間的基本信任也在快速流失。

民主的價值不僅在於勇敢發聲,更在於尊重彼此不同意見。當握權者無法接納異己,甚至用貼標籤或簡化對方立場來取代討論時,還能說自己守護民主嗎?

捫心自問,以台灣的對立氛圍,罷免過後,誰能保證各方都可平心靜氣地尊重結果,而不是繼續製造仇恨,準備下一場罷免?高度對立的台灣社會,需要多一些耐心傾聽,少一些情緒攻擊;畢竟面對國際變局若不能一起對外,全民都要承擔後果。

台美關係 川普 民進黨 社群媒體 立法院

延伸閱讀

全力推動小事?川普揚言將墨西哥灣改名「美洲灣」 學者分析背後目的

川普要TikTok出讓50%股份 陸商務部:多傾聽民眾呼聲

川普上任頻強調「巴拿馬運河被陸佔領」 外媒分析爭奪原因

川普「退群」、國際組織空出位置 中國「機會來了」

相關新聞

身障者變政治工具 政院大錯特錯

立院日前通過中央政府總預算,大砍約二○七五億元,刪減幅度之大創下史上新高,對此行政院長數度親上火線,政院卻在記者會直接打...

內耗台灣 怎面對川普2.0

川普重返白宮,比四年前離開時對自己的權力更有信心,因為放眼世界,民主國家已沒有當年可以向川普說不的梅克爾。面對美國新政府...

台美新章! 靈活應對挑戰

川普第二度就任美國總統的同時,台灣也來了一場大地震。有人說這像是對未來台美關係的預告,也意味著雙邊新關係的開始。

川普封神? 別忘前車之鑑

美國總統川普在就職演中說,「那些想要阻止我們事業的人試圖奪走我的自由,甚至奪取我的生命。幾個月前,賓州暗殺者的子彈劃破我...

川普2.0 促歐對華轉向

川普上台後,一口氣頒布了百餘項行政命令,並宣布自二月一日起,對加拿大、墨西哥課徵二成五的關稅,對中國大陸商品加徵一成關稅...

抖音、小紅書成功與演化之道

TikTok在美國停止運營十二小時後,至川普回任而重開;用戶歸來後發覺算法似乎變了:推薦內容不如以往討喜,且罵川普、罵M...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