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十講雙面刃 賴總統叫停也好

賴清德總統(中)日前到台南視察災情,表情沉重。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賴清德總統(中)日前到台南視察災情,表情沉重。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灣民意基金會對大罷免民調顯示,不同意罷免百分之四十七點七已壓過同意罷免百分之三十六點九。賴總統原規畫以十場演講闡述其治國理念,並於大罷免前夕舉行完畢。現已完成四場,然第五講及第六講則因颱風接連取消,後續場次時程或轉型形式尚待安排,也有可能如外傳的「無限延後」。弔詭的是,一場自然界颱風災難雖暫緩團結十講,卻可避免十講持續加足馬力、恐對賴政府產生一場政治海嘯。

賴總統面對台灣社會三黨不過半現實,分立政府、社會對立、國族認同嚴重分歧;及與中國和平崛起趨勢,對台極限施壓、美國政黨輪替後對台政策不確定性及疑美論增加等挑戰。賴面臨政治大罷免、國家治理困境及國族建構政治工程,提出十講作為其核心政治論述,卻模糊化大罷免焦點,滋生雙面刃效應,實得不償失。

十講雖僅進行四講,卻充滿賴式的歷史責任與使命政治;這種歷史框架,回歸競選總統時倡議「民主及獨裁」二元對立的價值建構及選擇,可謂是賴個人政治思維的核心。也因其爭論反而刺激藍白聯盟緊密合作。

首先,折射出賴政治性格及國政治理理念。這套論述體現賴人格特質,為「價值優先+理性訴求」的延伸;反映其將國家治理視為道德高地與歷史使命的理念,呈現高度意識型態化及去中國化,故有雜質說及界定中國為境外敵對勢力。

其次,充滿雙面刃效應。雖助於建立歷史定位與國際信賴之正面效應;但在選舉政治與網路輿論中,難以達成高效的「情感動員」與公眾共鳴。未來若真要提升十講的政治實效,必須更加貼近公眾語言,強化其親近性,更轉向生活化、圖像化。

復次,政治論述工程難以為繼。前四講存在形式理想與治理實效間的巨大鴻溝;原十講試圖開創具歷史縱深,國家治理及建造、黨價值傳承之論述軸線。但當前台灣社會對立,國家認同破碎化,國會結構日趨對抗化趨勢下,若未轉換形式卻繼續推動,恐反促進藍白團結;未來若持續每講,都能應對應具體政策方案與標的群體,結合公民論壇、校園巡講、地方座談等形式,才能有效促進政府及民間對話。

最後,輿論宣傳效果有限。賴語言使用偏向書面化、學理化,難以與一般民眾形成情感連結及共鳴,也無法讓前四講與大罷免產生共振效應。尤其是主題高度抽象化,如「民主深化」、「轉型正義」、「國家安全」概念語詞,難以對應公眾生活及民生經濟議題。

十講本為大罷免進行輿論造勢及鋪陳其正當性,也為未來國家治理創造意識形態及政治正確,卻因若干歷史敘事錯誤、考證不周,雜質說引發政治清算論爭議,致其效應適得其反。其訴求易被解讀為單方論述,被反批為團結綠營、分化全民,也飽受團結十講變成「分裂十講」批評。更且,十講選擇在大罷免前推出,產生時機錯置與節奏失衡、模糊焦點困境,反讓原本鬆散的藍白及中間選民因共同危機而凝聚,促進其投反罷免票動力。

現暫時停講或轉變形式,或可避免歹戲拖棚、有利降低反罷免支持度,卻也是賴總統不得不然的理性選擇。

賴清德 大罷免

延伸閱讀

還錢於民普發1萬元 朱立倫:蔡英文做得到…為何賴清德做不到?

連2日為牛煦庭站台 朱立倫轟民進黨「騙人不打草稿」

沈政男見726封關民調預言大罷免不會得逞 還能拚完封

中選會公布時間表!公辦電視罷免說明會7/16起登場 台東不辦

相關新聞

人禍致災 選民自己選的

颱風丹娜絲侵襲重創台南,許多災民飽受停水停電之苦逾卅小時。總統賴清德十一日到七股區勘災時,災民紛紛當面開罵,痛批政府事前...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數位化繁為簡 個資盡量從簡

前陣子電冰箱突然故障,冷凍不凍、冷藏不冷,卅年老齡電器也該汰換了;趁網購平台年中慶特價期間,上網選購一部能源效率一級的新...

美中氛圍已變 賴出訪難跨「蔡英文障礙」

賴清德總統預計八月訪問南美洲的巴拉圭與中美洲的瓜地馬拉與貝里斯,賴是否可以過境美國,與過境美國的哪裡,受關注程度遠高於出...

賴清德與魔鬼交易 成台灣浮士德

這兩天,網路瘋傳賴清德總統下鄉勘災的短片。賴總統面對處境艱難的災民,無論是態度或回應,都顯得有心無力,甚至被網友剪出「何...

賴過境美本土?美中關係是變數

賴清德總統傳將於八月出訪我拉美友邦,並將過境紐約及達拉斯,總統府表示如有確定會適時向國人說明。如成行,將是賴總統上任後第...

韓星GD代表的「國族品味戰爭」

韓星GD(權志龍)十一日起連續三天在台北小巨蛋舉辦演唱會,黃牛票被炒到一張六萬元。出生於一九八八年的權志龍,從看待藝人的...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