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星GD代表的「國族品味戰爭」

韓星GD(權志龍)十一日起連續三天在台北小巨蛋舉辦演唱會,黃牛票被炒到一張六萬元。出生於一九八八年的權志龍,從看待藝人的角度來看,這年紀可能已是中年大叔,卻依然能在台灣引發瘋狂追星潮。
這不只是粉絲熱情所呈現的市場,更像是一場有計畫的全球文化攻勢。權志龍所代表的,其實是韓國對全世界發動的「國族品味戰爭」的一部分。就如同BlackPink、BTS(防彈少年團)等韓星,GD背後有國家政策與娛樂資本的雙重驅動,目的是掠奪全球注意力、金錢與文化話語權。
權志龍不是偶然崛起的天才,而是韓國卅年來現代化與文化國策推進的產物。他六歲成為童星、十一歲成為練習生,當時正值韓國從威權體制邁向民主轉型,從製造導向經濟轉向文化內容產業。
亞洲金融風暴後,韓國政府提出「文化立國」戰略,設立KOCCA(韓國文化產業振興院),開始資助影視音產業出口,打造內容強國。GD的成長歷程正是這段政策深化與全球化浪潮下的文化投射成果。他不只是偶像,更是創作者、品牌總監與韓國品味的國族化身。
GD至今創作逾一百八十首歌曲,其個人巡演曾創下韓國史上規模最大的個人巡演紀錄。他與國際品牌聯名推出的商品幾乎秒殺,創立個人品牌後更成為全球潮流場域中被模仿與再創的風格範本。據估算,他個人年營收至少兩千萬至三千萬美元,堪稱「文化輸出型個體」的經典樣本。
法國文化學者布迪厄曾指出,「品味」不只是個人偏好,而是文化與階級權力的結晶。在GD身上,韓國成功將他打造為高階品味的象徵,讓全球青年模仿他的穿搭、髮型、舞台語言,進而主動吸納「韓國性」為潮流象徵。
國際政治學者奈伊的「軟實力」理論也在此體現:GD不是以武力或金錢征服世界,而是以態度、風格與審美定義世界。
反觀台灣,我們有自由的創作環境、成熟的文學與影像資源、鄰近華語市場的語言優勢,卻始終沒有誕生如GD這般能橫跨音樂、時尚與國際品牌的文化主體。我們擁有個體藝能,卻缺乏將這些創作能量轉化為全球文化IP的政策結構與跨部門支援。韓國有文化部、外交部、資本、技術共同支撐GD;台灣則仍停留在零星補助與創作自由的浪漫敘事中。
更關鍵的是,AI時代正在重構整個文化競技場。當AI能生成無限內容,真正稀缺的是「可被模仿的風格語法」與「可被學習的文化人格」。GD的樣貌、作品與語彙,早已成為AI訓練模型可參照的文化素材。這使他不再只是人類偶像,而是文化生成的模組、風格再生的節點。
未來的國族競爭,將不是GDP之爭,而是「GD之爭」:誰的文化主體能進入全球機器學習架構,誰就擁有下世代文化主導權。
GD現象提醒我們,文化不是娛樂,它是國力的靈魂。未來世界不再問「你生產多少」,而問「世界是否想變得像你」。
台灣要參與這場國族品味戰爭,不能只是旁觀消費,更必須積極培養出自己的權志龍,擁有風格、態度、敘事與品牌力的文化主體。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在AI重構世界之前,先重構自己的文化定位。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