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僅剩300-700隻 台師大發表台灣特有種「魚池琴蛙」

過往學界認為「豎琴蛙」是台灣所有原生兩棲類之中分布範圍最狹隘、族群數量最少的蛙類。後經多年研究,證明出生長在台灣和日本琉球的豎琴蛙有明顯差異,台灣豎琴蛙上月正式發表為新物種,正名為「魚池琴蛙」,成為全球第8862種有正式學名的兩棲類動物,全球僅在台灣剩下300-700隻。
台師大與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今舉辦「魚池琴蛙」學術研究成果發表記者會。「豎琴蛙」在經由台師大與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及農業部林業試驗所的合作研究,證明台灣與琉球的豎琴蛙有明顯的差異,為一個獨立物種,並加以命名。此分類上的異動也讓台灣特有種的兩棲生物數量再加1,增為21種。
台師大生科系特聘教授林思民指出,魚池琴蛙的發現可追溯至1980年代早期,時任台師大助教、目前已是台師大生科系退休教授的陳世煌在蓮華池研究中心發現這個形似腹斑蛙,但是體型較小的蛙種,他懷疑這是一個新物種,但在40年前缺乏可用的證據,此物種始終未能正式發表。後至1990年代,多數的分類學家將其鑑定為與分布在石垣島和西表島相同的「豎琴蛙」(或稱琉球琴蛙),由於台灣本地只發現南投縣魚池鄉的兩個族群,因此在台灣的數量一直處於瀕危狀態。
林思民說,2019年團隊重啟研究,發現台灣和琉球的豎琴蛙在遺傳有明顯差異,2023年再經由檢視博物館標本,發現台灣較琉球豎琴蛙有體型較小、腿部橫紋較多等形態上明顯的差異,2024年也證實兩者聲音、音頻和速度有明顯不同,台灣豎琴蛙的蛙鳴急促高亢、琉球的則緩慢低沈,因此於上月27日正式發表,台灣豎琴蛙因此有了「魚池琴蛙」這個新名字,目前也已被美國自然史博物館收錄於《 世界兩棲類物種》 (Amphibian Species of the World) 資料庫中,成為全球第8862種有正式學名的兩棲類動物。
林思民指出,本物種的拉丁學名 Nidirana shyhhuangi ,是為了表彰陳世煌在發現這個物種的過程之中重大的貢獻,而將「世煌」兩字拉丁化作為種小名。
農業部生多所副研究員林春富表示,魚池琴蛙的繁殖行為相當特殊,是台灣唯一會構築泥窩的蛙種。在繁殖季節,雄蛙會在池邊的土岸上挖築一個壺狀的泥窩,自身躲在泥窩之中鳴叫,雌蛙受到叫聲吸引前來,和雄蛙一起將卵下在泥窩,而蝌蚪就在此泥窩之中孵化,直到下一次大雨的時候將泥窩沖毀,而蝌蚪才回到水域之中進食與成長。但也由於這種特殊的生殖行為,魚池琴蛙對人為的干擾極為敏感;尤其人類對池沼邊坡的干擾、改變、甚至水泥化,都會嚴重影響魚池琴蛙的繁殖行為。
林春富指出,魚池琴蛙是最新的台灣特有種生物,而牠在全球也僅分布於蓮華池與日月潭的周邊濕地,總棲地面積約僅0.014 平方公里。這兩個族群彼此互不相連,成體族群量僅剩約300-700隻,是全世界最瀕危的蛙種之一,若依據IUCN(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紅皮書的定義,這個物種已經是不折不扣的世界級瀕危生物。
林春富提醒,新物種發表之後,一定會有不少民眾想一睹為快,但魚池琴蛙棲地面積小,且巢口小不易察覺,人們走動便容易踩到窩巢,將不利其築巢,呼籲民眾減少前往其棲地觀看、干擾;另外,魚池琴蛙的棲地位於大日月潭風景區內及其邊界,周遭旅館、纜車興建規畫、停車場擴建案、露營區等土地開發,可能造成棲地面積壓縮、伏流水量變少、暴雨侵蝕、汙染等問題。
林春富說,各界已針對魚池琴蛙的棲地和物種展開保育措施。除了長期監測其棲地周遭的大型開發和建設是否壓縮到琴蛙的生存空間,也請台北市立動物園進行人工圈養繁殖,目前圈養繁殖的數量已與野外相當,未來會在其棲地選址復育。
林思民表示,台灣的生物多樣性與複雜程度被大家低估,近年發現的兩棲爬蟲類新物種就包括泰雅鈍頭蛇、太田樹蛙,白斑石隆子,及剛發表的魚池琴蛙。他也預告,今年6月即將刊登「呂賴氏蜓蜥」。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