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快評】全台九成變成「其餘人口」 民進黨的走火入魔

行政院官網國情簡介裡近日悄悄將台灣逾96%的「漢人」族群,改稱為「其餘人口」。官方解釋是配合監察委員鴻義章的建議,旨在消除「漢番兩大族群壁壘分明」的描述,促進族群平權,並非出於政治考量。別說相信這話的人有多少,若為促進族群平權,結果是搞到9成以上的人都變成「其餘人」,難怪網路要嘲諷,下一步恐從其餘人變成「多餘人」。
儘管行政院強調無政治考量,但恰逢台灣內部政治氛圍高度敏感,難免讓外界認為政院此舉更偏向是「認知作戰」,嫌「去中化」還不夠,要進一步「去漢化」。
國情簡介作為政府對外展示台灣基本人口結構的重要文件,應當清楚呈現族群比率與組成。將96%的漢人族群統稱為「其餘人口」,使外界難以了解台灣的真實族群結構,降低資訊的透明度與準確性,對國際社會及國內民眾認識台灣造成困擾。
官方解釋指漢人內部無法細分族群身分登記,故改用「其餘人口」。然而,這種做法忽視了漢人內部閩南、客家及其他族群的文化差異與歷史背景,也未能反映族群融合與認同演變的複雜性,反而以行政便利為由,簡化族群分類,導致族群議題被過度簡化。
行政院此番調整雖以促進族群平權為名,卻在實務操作與社會效果上存在爭議。族群認同是台灣多元社會的重要基石,政府應在尊重歷史與文化多樣性的前提下,謹慎處理族群分類與表述,避免因政治考量或行政簡化而損害族群尊嚴與社會和諧。
而從教育課綱的中國史淡化、地圖上「中國」字樣的消退、再到外交場合中對「漢文化」的迴避,如今連人口分類中「漢人」二字也遭除名,這一連串操作恐非巧合,而是一場經過縝密設計的去漢化運動。它以多元之名,行文化排除之實。
「去中化」本質上是一場對國族認同的重組,目的在淡化與中國的文化連結。但如今,這條路走到更深一層的「去漢化」,不只是去掉「中國」,連「漢」的存在也要變得隱形。在這種語境裡,「漢人」從主體位置被推落,成為政策文本中的匿名「其餘」。
民眾不得不問:為何占台灣九成以上的人口,反而失去明確稱謂?它的本質,不是多元,而是排除;不是尊重差異,而是消解主體。
且「漢人」這個詞,不只是一種族群分類,它是歷史的印記,是文化、血緣、語言、習俗與社會構成的集合體。將漢人統統改稱「其餘」,等同於將主體變成模糊的背景。
國家一旦能決定誰可以被命名、誰不該被說出,那麼它便擁有了對歷史與記憶的主控權。「其餘」的使用,是權力的一種再分配,意即讓你存在,卻不讓你有名字。
行政院若真是像它再三強調的尊重多元,應讓每個群體都有清楚的命名與定位,而不是將九成人口打成一團難以辨識的「其餘」。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