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快評】全台九成變成「其餘人口」 民進黨的走火入魔

行政院官網的國情介紹,將設有戶籍的最大族群由漢人改為「其餘人口」,引發質疑。行政院解釋,是為促進族群平權配合進行調整,並無其他政治考量。(圖/行政院官網)
行政院官網的國情介紹,將設有戶籍的最大族群由漢人改為「其餘人口」,引發質疑。行政院解釋,是為促進族群平權配合進行調整,並無其他政治考量。(圖/行政院官網)

行政院官網國情簡介裡近日悄悄將台灣逾96%的「漢人」族群,改稱為「其餘人口」。官方解釋是配合監察委員鴻義章的建議,旨在消除「漢番兩大族群壁壘分明」的描述,促進族群平權,並非出於政治考量。別說相信這話的人有多少,若為促進族群平權,結果是搞到9成以上的人都變成「其餘人」,難怪網路要嘲諷,下一步恐從其餘人變成「多餘人」。

儘管行政院強調無政治考量,但恰逢台灣內部政治氛圍高度敏感,難免讓外界認為政院此舉更偏向是「認知作戰」,嫌「去中化」還不夠,要進一步「去漢化」。

國情簡介作為政府對外展示台灣基本人口結構的重要文件,應當清楚呈現族群比率與組成。將96%的漢人族群統稱為「其餘人口」,使外界難以了解台灣的真實族群結構,降低資訊的透明度與準確性,對國際社會及國內民眾認識台灣造成困擾。

官方解釋指漢人內部無法細分族群身分登記,故改用「其餘人口」。然而,這種做法忽視了漢人內部閩南、客家及其他族群的文化差異與歷史背景,也未能反映族群融合與認同演變的複雜性,反而以行政便利為由,簡化族群分類,導致族群議題被過度簡化。

行政院此番調整雖以促進族群平權為名,卻在實務操作與社會效果上存在爭議。族群認同是台灣多元社會的重要基石,政府應在尊重歷史與文化多樣性的前提下,謹慎處理族群分類與表述,避免因政治考量或行政簡化而損害族群尊嚴與社會和諧。

而從教育課綱的中國史淡化、地圖上「中國」字樣的消退、再到外交場合中對「漢文化」的迴避,如今連人口分類中「漢人」二字也遭除名,這一連串操作恐非巧合,而是一場經過縝密設計的去漢化運動。它以多元之名,行文化排除之實。

「去中化」本質上是一場對國族認同的重組,目的在淡化與中國的文化連結。但如今,這條路走到更深一層的「去漢化」,不只是去掉「中國」,連「漢」的存在也要變得隱形。在這種語境裡,「漢人」從主體位置被推落,成為政策文本中的匿名「其餘」。

民眾不得不問:為何占台灣九成以上的人口,反而失去明確稱謂?它的本質,不是多元,而是排除;不是尊重差異,而是消解主體。

且「漢人」這個詞,不只是一種族群分類,它是歷史的印記,是文化、血緣、語言習俗與社會構成的集合體。將漢人統統改稱「其餘」,等同於將主體變成模糊的背景。

國家一旦能決定誰可以被命名、誰不該被說出,那麼它便擁有了對歷史與記憶的主控權。「其餘」的使用,是權力的一種再分配,意即讓你存在,卻不讓你有名字。

行政院若真是像它再三強調的尊重多元,應讓每個群體都有清楚的命名與定位,而不是將九成人口打成一團難以辨識的「其餘」。

去中化 權力 習俗 行政院 語言

延伸閱讀

民進黨指藍白親中毀台刪國防 民眾黨團嗆可恥胡言亂語

核管法明表決前今先協商 葛如鈞批核安會卸責交白卷

立法院司委會審考監人總法務部預算凍結案 僅1案未解凍

批民進黨為抗中失去理智 趙少康:賴清德才是「其餘」

相關新聞

【重磅快評】全台九成變成「其餘人口」 民進黨的走火入魔

行政院官網國情簡介裡近日悄悄將台灣逾96%的「漢人」族群,改稱為「其餘人口」。官方解釋是配合監察委員鴻義章的建議,旨在消...

【即時短評】去年吃無敵星星破功 謝國樑今年又陷入困局

基隆市長謝國樑去年挺過罷免戰考驗,外界形容吃了「無敵星星」,後續任期高枕無憂。未料才剛過半年,器重的左右手,都在檢方查辦...

【重磅快評】看不下去可以離開 媽祖聽見郭智輝狂言?

白沙屯媽祖昨天閃過「大罷免、大成宮」民眾,網友熱議這是天意或民意?行政院前院長蘇貞昌當年第三度參選新北市長,被譏諷「騙完...

【重磅快評】印巴停火 川普印太戰略的進展或挫敗?

就在印巴交戰正熾、巴基斯坦不斷宣布最新戰報之際,昨天深夜美國總統川普突然在他的社群平台「真實社群」宣布,印、巴已同意實施...

【即時短評】永康商圈今起可「漫步」 首都新政需與市民同行

北市永康商圈今展開「假日漫步區」,獲得許多好評,不過日前宣布政策的第一時間卻引發反彈,直到市長蔣萬安持續溝通,才撫平地方...

【重磅快評】驚爆剴剴案外聘督導 林月琴築得了防火牆?

男童剴剴遭虐死案將宣判,民進黨操作因地方政府無作為而導致悲劇慘生;不過媒體人爆料,原來綠委林月琴正是此案的外聘督導,若善...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