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賈永婕為大S直奔東京 目睹具俊曄「淚崩吻別摯愛」:心都碎了

連27摃!威力彩頭獎狂飆8.1億元 7碼幸運獎號出爐

汪小菲大雨中返家! 全身濕透「臉上分不清淚水、雨水」

2地雷讓洗碗文遭炎上 心理師從5面向談「自我探索」直面內心陰影

洗碗示意圖。圖/Ingimage
洗碗示意圖。圖/Ingimage

簡單地說,這位「男性」作者以一個在親密關係經常出現的爭議「吃飽飯後誰洗碗」這件事情為題材,針對自己的悲傷反應(當他在協商過程最後答應太太,由他來洗碗時,他說不出為什麼地「掉下眼淚」),往童年與原生家庭經驗這個方向,向內探索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覺察到某些幼年時期的執念,從而在態度上和作法上試著變得更為成人、做出一些調整,承擔更多一點洗碗的任務嗎?(其實看全文的結尾有點看不出來是什麼意思)。

其實如果你看我的描述,這整個過程並沒有那麼不對。而且,這的確是珍貴的男性耙梳,本是好事。但他所選擇的事件本身,真的太雷了!

第一是:作者所使用的語言符號和描述的角度,嗅不出性別意識。你可以感受得到在他的脈絡裡,只有「家長的辛勞付出」對應「孩子的被呵護」,讀不到「母親(女性)的包山包海」對應「長子?獨子?金孫?anyway反正是男孩的特權」,你能感受到作者的內在並沒有知覺到這個觀點。

當然,也有可能他們家真的只有他一個孩子,或者是他有姊妹,但他的姊妹也都不用進廚房洗碗(要不然他媽媽是有多恨他的姊妹),這些都是有可能的。或者是,他包辦了他家的所有其他家事,就唯獨「洗碗」會引發他特別的抗拒,我們不得而知。

但是,也就由於我們無法得知他個人生活中的脈絡,作為讀者,我們會自然在自身經驗的基礎上,去接收訊息。

這就是第二個雷點:我認為他可能沒有想到,比較會去注意跟閱讀他的文章的人,很可能多數是習慣閱讀內在耙梳的「女性」,畢竟對心理諮商相關的東西有興趣的,還是比較高的比例是女性。他也沒有意識到,至少在台灣,為數廣大的異性戀婚姻中,「女性」很多時候是婚姻生活中情緒勞動過勞的那一個。

那種「女人做是應該,男人做是幫忙」的強烈不公平感,或者從小反覆經驗到「女生必須做到,男生可以不用」的剝奪感,是集體的被壓迫經驗,是真實存在的集體現象場,所以,憤怒被點燃,一發不可收拾,沒有人在管自我耙梳不耙梳了,甚至,對於這種細緻情緒的內在探索、他專業身分的攻擊和嘲笑,力道更加猛烈。

作為同行,我實在覺得,非常可惜,我很想拉回來談一談,自我探索在親密關係中的正確使用。

但我想先聲明,這並不表示我認為作者的使用方式不正確,我相信有很多訊息,是他的文章中並沒有清楚描繪出來的,我們讀到的很可能是片面(當然如果他寫的就是全部,那…我建議大家還是認真把我的文看完)。

準確地說,我想要談,自我探索可以如何更精準地幫助伴侶,更直面自己的陰影,成為一個更完整、更能回應伴侶、在愛中更安在的人,不是只流於自我耽溺,不是用來情緒勒索另一半,它可以同時具備有「個人覺醒和修通」與「愛的行動」,兩種效果。

它牽涉到幾個要素:

一、從那些反覆出現的主題開始

在親密關係裡,是不是要做出某種反應,對你來說特別難?可能是心裡明明有需要,卻老是說不出口?或是在某種情境下,你的反應就是特別激烈或反感,事後想想也覺得很奇怪,有必要那麼小題大作嗎?也有可能是,你知道自己應該做,或者應該不要做,但是你的行動總是相反?或是在某些時候,你就突然進入一種當機跟登出的狀態,腦子沒辦法運作?

二、留意那些最為脆弱的情緒

那些讓你變得過度激動、或是過度麻木的時候,你的情緒是什麼?傷心?害怕?那些情緒出現的時候,你內心小劇場是什麼?是「沒有用的、做什麼都沒有用的!」?還是「慘了,完了,我死定了!」?還是「不能說、不可以表現出來,這樣不好!」?還是「我真的很糟,很爛,很沒用!」?還是「我好可憐,我好辛苦」?

這個步驟相當重要,因為聚焦在情緒以及情緒當下的念頭,會幫助你面對陰影,打開需要被長得更好的部份。

但是,自我探索不能只停在這裡,因為停在這裡,就會變得自我耽溺了,因為這裡的情緒和念頭裡,都會只有自己的弱小和受害,世界變得無法應付,你的知覺也會比較扭曲,所以你需要往前走到下一個段落。

三、問自己這些小劇場是從哪裡來的?

這種感覺,最早在幾歲出現?什麼事情?是跟誰發生的呢? 那時候的你,內心最強烈的恐懼是什麼?例如:她/他覺得我不夠好、她/他覺得我是個壞孩子、她/他覺得我不重要、她/他隨時會不見的、她/他是會把我丟在那裡的…等等。當時,小小的你需要是什麼?例如:我需要她/他告訴我,她/他是在乎我的、她/他會願意理解我的、他/她會保護我…

這個步驟的功能,在於幫助你看見你自己對世界、對人、對自己的假設,看見你的恐懼和恐懼的解藥,準備脫離單純的情緒的海洋,有點像是有另一個你,站在岸邊觀察洋流,評估從哪裡丟下救生圈,可以把被情緒的浪捲走的你,從自我耽溺中救上岸。

但要注意的是,在這個步驟,不一定適合直接跟你的伴侶分享,或者就算分享,也不能只停在這裡,因為這些假設有極高的機率,並不一定符合真實,可能還是很自我中心,很容易變成情緒勒索,好像什麼事情只要跟原生家庭有關,就可以理所當然、兩手一攤跟對方說,我改不過來、我也沒辦法、我就是這樣子、你就是要給我。所以,你要進到下一個步驟,讓自己成為一個更成熟的你。

四、讓自己進入更成人的狀態

你可以告訴自己,你的伴侶不是你的父母,他也許做出一種跟你童年的父母很像的反應,但是他不是我的媽媽或爸爸,他沒有那麼巨大不可抵抗。

這個部分,我想要用我自己的例子做一點說明。跨年前的那一篇文,我有提到我覺察到自己很難允許嗨嗨爸爸生氣,因為我童年時很害怕挨打,男性的憤怒會讓我害怕,在覺察後我告訴我自己,嗨嗨爸爸不是我父親,我也已經長大了,嗨嗨爸爸的憤怒並不能真正傷害我。

你也可以告訴自己,當時的媽媽或爸爸,可能只是小時候的我所想像和理解的父母,並不真的是那樣。你可以問自己,有沒有別的可能?他們當時的舉動真的是那個意思嗎?也許不是。就像洗碗文裡面的媽媽,當時真的只是因為「愛孩子」嗎?還是那背後也有「女人就是得包山包海為孩子做這些,就算我很累?」

在個別諮商的脈絡裡,到這裡做出這些分化,可能就已經很多、很夠了,但在伴侶關係中,我會鼓勵你要進到下一步,去做出行動上對伴侶或是對自己的照顧,讓這個修通不只是你個人的,更成為關係的!

五、去看見你可以為自己做什麼,讓自己更能回應伴侶的需要?讓自己的需要被照顧

你也已經長大了,你有更多的方法可以去處理,或者你更能用語言去跟伴侶確認、表達很多事情了,你也不是孩子了。所以現在長大的你,可以為過去小小的你,去做什麼你當時不能做的事情嗎?是什麼呢?

(本文經《High媽。心理師》授權,原文出處「心理師專欄:洗碗文以及自我探索在婚姻中的正確使用方法」,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原生家庭 性別意識 情緒勒索 洗碗 親密關係

延伸閱讀

過年壓力連連?為婚姻打預防針 心理師談金孫媽寶或女權自助餐意識覺醒

相關新聞

大小S姐妹情深 心理師從「依附理論」分析:我也想要大S這樣的姐姐

就在剛剛,傳出大S過世的消息,相信你和我同樣震驚。我對大S的印象,最早來自《流星花園》,那時的杉菜勇敢又倔強,陪伴了許多人的青春。

過年壓力連連?為婚姻打預防針 心理師談金孫媽寶或女權自助餐意識覺醒

年節前後通常是婚姻/伴侶治療的急重症發作高峰,加約的、危機的、通報的…。原因不外乎是眾多性別帶來的陳年舊傷或是恩怨情仇,為什麼只有你家有、我家沒有?為什麼要先去你家、才去我家?為什麼我在你家就要、你在我家就不用?

薩提爾老師分享「洗碗的故事」遭炎上 心理師曝2大地雷

簡單地說,這位「男性」作者以一個在親密關係經常出現的爭議「吃飽飯後誰洗碗」這件事情為題材,針對自己的悲傷反應(當他在協商過程最後答應太太,由他來洗碗時,他說不出為什麼地「掉下眼淚」),往童年與原生家庭經驗這個方向,向內探索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覺察到某些幼年時期的執念,從而在態度上和作法上試著變得更為成人、做出一些調整,承擔更多一點洗碗的任務嗎?(其實看全文的結尾有點看不出來是什麼意思)。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