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口頭打探」能避免失敗提高成功率!聽過很多次…有很大的意義

打探,提高成功率
許多工作無法獨力完成,幾乎都需要人與人互相協助。正因如此,許多工作煩惱往往來自於人際問題。
本章想分享如何經營團隊與人際關係。
回到新品體驗會的案例,這裡把焦點轉移到I部門經理。I部門經理也希望這個體驗活動可以成功,這時他可以做什麼?
I部門經理雖然身為經理,但從更高的角度看,他算是大公司的中階主管,他覺得好的構想不見得能在公司會議通過。這就是I部門經理的立場。
因此I部門經理的考量如下:「這次新品應該是N常務主導,他非常關注這個案件。N常務正是自己可以接觸到的關鍵人物。」
對關鍵人物可以做的事就是「打探」。I部門經理打算在電梯裡遇到N常務時輕鬆提起:「這次的體驗會我打算朝這個方向進行,您覺得如何?」
這種事先口頭詢問就是打探,重點是「口頭」兩字。人很奇妙,內容只要印在紙上就好像已經確定一樣。
我還是新人的時候,在製作資料的過程找主管討論,一拿資料給主管過目就會被罵:「錯了吧!」
不管我如何解釋「不是,這還只是草案」,每次都還是被罵得很慘。由於把資料列印出來,所以給對方留下「做錯」的印象。光是把資料改好還不行,主管甚至會覺得「本來就不應該出現那種企劃」。
不過,如果換作是口頭詢問,對方就會給予無關對錯的輕鬆反應:「不是那樣,是這樣。」、「有關這點要特別注意。」、「那樣可以喔。沒錯,那個部分很困難。」
打探的時機
打探的時機是什麼時候?打探的頻率和次數會隨著案件大小和重要性而改變。這裡以體驗會為例,思考理想的打探方式。
1.第一次︰開始行動後
對N常務的第一次打探,最理想的時機是在開始行動後。先口頭告知「這次體驗會我想這樣安排」、「我與部門成員正在討論這個方向」。
2.第二次︰行銷會議的前一個月
內容比第一次稍進一步即可。
3.第三次︰召開行銷會議前
即將召開會議前,可以帶著資料具體告知內容:「我們想以這個形式發表,沒有問題吧?」
然後根據這次打探結果,決定最終的提案內容。
從被打探者的角度來看,他從同樣的人口中聽了好幾次相同的事。如果這是對全公司發表的提案,「聽過很多次」有很大的意義。因為當人們聽過一件事情很多次,就會對其感興趣,也會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即使對方一開始的印象是:「工作現場在討論這件事嗎?」沒多久後,想法通常就會變成:「我一直有在關注那件事。」
這裡介紹的終究只是理想情況。這次的例子也一樣,打探可以根據事情的時間線調整,比方說減去第二次,或多增加幾次。
打探的技巧確實偏難。不過為了實現自己的計畫,打探是非常有效的工具,學一下沒有損失。
(本文摘自任性出版《孫正義出石頭,誰能出布?:老闆、上司總是丟出難題和籠統指令? 我在軟銀學到的目標達成竅門。》,作者:池田昌人)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