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眼】台海有事,日澳出力?

目前台海緊張,區域安全格局正面臨重大挑戰。近日美國國防部積極與印太盟國溝通,針對「台灣有事」的應變作為升溫,尤其要求日本與澳洲在潛在的美中軍事衝突中,明確表態各自的角色定位。然而,美方自身仍維持「戰略模糊」政策,未對是否出兵協防台灣做出明確承諾,此舉引發東京與坎培拉的疑慮與不滿,甚至被批評為「責任轉嫁」。
美國對台軍事支持近年逐步升級,包括軍售、訓練、聯合演習與情報共享等面向,展現其對台安全的關注與承諾。不過,「戰略模糊」仍是華府的政策基石,其目的是維持兩岸現狀,既抑制北京武力犯台,也防止台灣片面宣布獨立。然而,隨著中國軍力迅速提升、頻繁於台海周邊演訓,這種模糊策略的有效性受到質疑,也使美方開始重新評估自身在區域內的聯盟架構與應對方式。
在此情勢下,美國透過高層雙邊會談施壓日本與澳洲,希望兩國能在台海爆發戰事時提供基地、後勤支援甚至軍事介入。然而,日本受到和平憲法與強烈國內輿論的牽制,對涉入軍事衝突抱持高度保留態度。日本與澳洲也均顧慮,若過早表態可能導致與中國關係惡化,進而影響其經濟利益。兩國皆認為,美國若尚未明確自身承諾,卻要求他國率先表態,不具合理性,此乃與拜登政府的態度相左。
此種戰略不對稱壓力使日澳陷入兩難。一方面,作為美國印太戰略的重要支柱,無法輕易拒絕華府的要求;另一方面,在中美對抗態勢愈加緊繃之際,兩國不願成為衝突前線,淪為美中戰略角力的「棋子」。尤其日本地理位置鄰近台灣,若戰火波及琉球群島或與那國島,其後果恐將深遠難料。
儘管如此,日澳內部仍存有不同聲音。部分政界與安全專家警告,台灣若遭中國控制,將嚴重影響區域海上通道與整體地緣穩定,屆時日澳不可能保持中立。台日的地理接近性以及台澳在晶片製造與能源供應鏈上的高度互補,使三方在區域經濟與安全層面早已密不可分,形成客觀的命運共同體。
整體而言,美方要求盟友在假設性的台海戰爭中預先表態,暴露出其對戰略模糊政策的矛盾心理:既企圖透過模糊維持威懾力,又不願明確承諾可能帶來的政治與軍事代價。在此情況下,日澳對美「以身作則」的要求並非無理,而是合理的戰略考量。未來若華府欲整合盟國力量,共同維護台海和平與穩定,必須先釐清自身政策方向與軍事承諾,才能促使盟友共進退、形成真正有效的安全防線。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