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予嘉/封鎖中國 無效!
在全球科技與軍事競爭的棋盤上,封鎖是西方國家遏制中國崛起的慣用手段。從二○一八年川普針對中國課徵關稅開始,到高階晶片、光刻機的禁運,中國看似被鎖著咽喉,即將一蹶不振。誰知,一年多前的華為Mate 60的手機、去年瀋陽與成都的第六代戰機,今年的人工智慧大模型DeepSeek等橫空出世的突破,讓美國高科技圈子盛行的「中國沒有創新」徹底被顛覆。這些成就背後,值得探究與深省。
一、紮實的基礎科學教育:
中國對於數學、物理、機械、電力(重電)、電子等基礎科學教育,從來沒有鬆懈過。我卅多年前在美國念書的時候,曾看過武漢大學一年級的數學講義,僅僅數值分析(Numerical analysis)一項,就讓我茅塞頓開,博士論文中的數學證明迎刃而解。回想以前在台灣讀高中的時候也有學過一點點,大學時代的線性代數也念得不錯,但真正數學的基礎從未踏實過。去年,到深圳遊玩,有幸拜訪一位朋友的長輩,八十多歲了,家中有幫傭、司機各一名,日子過得甚是充裕。我們都以為他是企業老闆,退休養老;誰知,他的住房、幫傭、司機,全是國家支付。詳談之後才發現,這位長輩不是高官、更不是高幹,而是對全中國的電力網絡做出重大貢獻的科學家。在中國,拔尖的科學家不但處處受到尊崇,更無憂生計。
二、廣大的市場與創業文化:
中國的工業能力早已有目共睹,除了有大量且優質的工業人才以外,廣大的市場與創業文化,更是中國製造獨步全球的重要推手。小從手機充電線、自動麻將桌、家用電器;中至手機、電動車;大到造橋修路、反沙漠工程、高鐵;精密如無人機、機器(狗)人,只要中國開始製造,就是白菜的價錢。一群年輕的數學家看到了ChatGPT,不服氣,就搞出了DeepSeek;小米看到比亞迪,反正有市場,就搞出了小米電動車;華為更不用說了,手機、通訊網路、電動車,我都會!
日前,美國國會「美中經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USCC)舉行了一場聽證會。與會的中國專家Liza Tobin提出,隨著當前AI與實體工業的深度融合,下一場「重塑製造方式」的產業革命正在展開。美國在這波產業革命中,勝算堪憂。
三、突圍成為共識:
在西方國家想全面封鎖、扼殺中國高科技的同時,突圍成為政府與民間追求生存的唯一途徑。航空發動機一向是中國的弱項領域,可是,部分專家推測殲-36已採用AI自主決策系統,且引進民用智慧運算法系統,而量子通信等軍用技術則反饋給民用科技,以實現彎道超車。DeepSeek的成功,暴露出西方科技霸權的脆弱性;當中國以十分之一的成本實現同等技術突破時,矽谷巨頭數十億美元的投資,瞬間淪為沉沒成本。美股AI概念股一周內蒸發一兆美元市值,正是市場對封鎖邏輯的用腳投票。世界正處於開源生態與分散式創新的時代,試圖通過技術禁運來維持優勢,無異於築堤攔海。
看見中國科技創新的韌性與戰略智慧,以及即將到來的全球技術與製造格局重構,在台灣的我們,奮起直追是不用想了,冀望能在「重塑製造方式」的產業革命中找到適合我們的切入點,才不至於落隊太多。(本文作者為經濟學家)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