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進場訊號! 高盛首席分析師教你剖析「超級週期」啟動長期獲利
![隨著信心增強和IPO再現,可能會有許多新公司投入科技業。美聯社 隨著信心增強和IPO再現,可能會有許多新公司投入科技業。美聯社](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25/02/12/0/31482463.jpg&x=0&y=0&sw=0&sh=0&sl=W&fw=800&exp=3600&w=930)
科技業在市場資本化方面(至少在美國)已經相當穩定地保持主導地位,這種情況自1980年代的軟體革命以來就沒有變過,只有在金融危機爆發前,由金融業短暫主導。
不過,從標普500指數的類股組成變化史來看,主導的業種可以較長時間保持主導地位。
隨著時間推移,不同的科技浪潮會使業種主導階段演進。隨著股票市場變得較為多元,最大的業種佔總體市場比例下降,但即便如此,科技業可能依舊是全球市場中規模最大的產業。
隨著信心增強和IPO再現,可能會有許多新公司投入科技業。
1. 1800年到1850年代:金融業。在這段期間,銀行是最大的產業。一開始幾乎百分之百佔據股市。隨著股市的發展和擴張,到1850年代,銀行業的權重已經降到一半以下。
2. 1850年代到1910年代:交通運輸。隨著銀行開始為美國(以及其他地方)蓬勃發展的鐵路系統提供融資,交通運輸類股成為指數中佔比最高的業種。全盛時期,交通運輸類股佔比接近指數的70%。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逐漸下降到總市值的約三分之一。
3. 1920年代到1970年代:能源。隨著工業的大幅成長,仰賴石油而非蒸汽和煤炭推動的能源股成為最大業種。能源集團一直保持主導地位直到1990年代。不過中間一度經歷科技業的短暫領導期(第一波由大型主機主導,接著轉由軟體主導)。
4. 1980年代至今:科技。自1970年代大型主機問世以來,科技業幾乎一直都是美國最大的業種(並非在所有國家都是如此),只有在金融危機前被銀行業短暫超越。當然,科技產業內的先驅者在這段期間數度改變。
1980年代中期,IBM是最大的公司,推動了資料革命;1990年代,隨著軟體成為科技進步的主要推手,微軟登上龍頭寶座;2000年代,蘋果成為最大的公司,並一直保持至今。
這一期間有過週期性波動,像是2000年科技泡沫的興起和隨後的崩盤,但科技很快就又回歸最大業種的地位(在銀行業於金融危機前短暫成為最大業種之後)。
(本文出自《超級週期》作者:彼得.C.奧本海默 譯者:林敬蓉,李立心)
※免責聲明:本文僅為個人觀點與紀錄,而非建議。投資人申購前需自行評估風險,詳閱公開說明書,自負盈虧。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