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若贏貿易戰後果曝!美媒:美經濟制裁失嚇阻力 北京更敢對台動手

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20日刊登以「假如中國贏得貿易戰」為題的專文指出,川普政府自詡在對中國大陸貿易戰占上風是錯誤觀點,一來美國經濟仰賴中國商品是一大弱點,二來中國汲取2018年經驗早就有備而來,美國若把握傳統盟友還是有贏面,可惜川普現在並非如此。一旦美國輸掉貿易戰,對中國武力犯台的經濟制裁將失去嚇阻力。
這篇文章指出,川普目前的對中策略可能會強化中國的地緣政治地位,助長北京的軍事氣焰,並削弱美國的全球影響力與經濟實力,幾乎接近輸掉貿易戰。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日前表示,「我們對中國的出口僅為他們出口到美國的1/5,所以他們注定輸。」但這樣的說法本末倒置,反倒說明美國對中國商品的依賴。
在許多品類上,中國不僅是美國的最大供應國,也是全球供應的主導者,說明美國無法輕易從其他國家取得替代品。根據密西根州立大學供應鏈管理專家米勒(Jason Miller)蒐集數據顯示,中國生產全球70%以上的鋰電池、冷氣與廚具;超過80%的智慧型手機、廚房家電與玩具;約90%的太陽能板與加工後的稀土礦物。
要將這些生產轉回美國,可能需要數年、甚至數十年,涉及新創企業、建廠、建立全新供應鏈並訓練大量勞工,且這一切的前提是企業相信高關稅會長期存在。
對於中國企業來說,失去美國市場固然造成傷害,但這個問題相對容易解決,中國可以將部分出口轉向歐洲與東亞。北京也可以透過對內消費補貼,刺激國內需求,並資助企業保持營運。
文中寫道,這種貿易不對稱讓中國擁有經濟學家波森(Adam Posen)所說的「升級優勢」(escalation dominance),能在經濟衝突中對對手造成更大傷害。
當然,這項優勢並非偶然,是中國多年來謹慎布局的成果。多位中國觀察家表示,自川普在2018年首度掀起貿易戰,北京意識到必須隨時準備應戰。此後,中國大量投資於能源、農業、半導體等關鍵產業,減少對美依賴,同時推動內需並開拓非美市場。
北京同時也打造了一套經濟反擊武器庫,包含目前已宣布禁止出口多種稀土金屬;企圖造成汽車、手機與軍事工業供應短缺等。若情勢進一步升級,北京可能會禁止蘋果與特斯拉等美企在中國市場營運。而終極手段則是「債務核彈」:中國是美國第二大外債持有國,一旦大規模拋售其持有的7,600億美元美債,恐導致利率飆升、投資人恐慌,甚至觸發金融危機。
牛津大學中國政治經濟學者譚葉凌(Yeling Tan)指出:「中國已為這場對抗準備許久。」
儘管面對諸多挑戰,專家普遍認為若美國採取正確戰略,仍有機會在貿易戰有所贏面。但問題是,川普政府採取了相反方向。
專文提出,美國一直有個祕密武器:盟友。如果美國能與歐洲、北美與東亞的傳統盟邦聯手,集體切斷與中國的貿易往來,同時彼此深化經貿關係,不僅能重創中國,使其無處可賣,也能降低自身損失。但這需要縝密規畫與長期動員。
不過,川普的作法幾乎背道而馳,未投資美國製造、未循序推行關稅、未提供企業清晰指引且朝令夕改。更糟的是,他沒有團結盟國,而是不斷喊話、交惡、加稅。即便現在突然改變方向,試圖建立「反中聯盟」,恐怕也為時已晚。
文中寫道:哪個國家願為一位既不講信用、又常出爾反爾的「盟友」承擔經濟代價?
貿易戰的結果不只取決於雙方施加的攻擊,也在於誰更能承受痛苦。就這點而言,美國擁有一項優勢:選民普遍支持對中國強硬。但是民意是否能掩蓋物價飛漲與供應短缺的不滿仍有待商榷。
美中貿易戰的結局可能是川普被迫退讓,也許中方會提出象徵性讓步,給川普台階下,誠如第一次美中貿易戰。也可能是透過大量產業豁免條款,讓「例外」比實際關稅還多。
文中最後提出,中國若在這場貿易戰中取勝,不只將獲得經濟紅利,也可能改變地緣政治格局。
對中鷹派長期主張,防止中國武力犯台的關鍵在於對中實施經濟封鎖的威脅。但若北京證明自己能承受這種壓力,這項嚇阻手段將失去信服力。中國更可能採取侵略行動,而美國政界也將喪失以經濟制裁應對中國行動的意願。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