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政院拍板!再婚不能拿贍養費 5年內分居3年可訴請離婚

iPhone 16e被閹割蘋果「超實用功能」!網嚇貴6400元:直接滅火

「神鵰俠侶」陳曉、陳妍希分手決絕!戀愛甜死人、分手變冰山的5星座一次看

讓味蕾與土地對話的「鹹」 台灣鹽從產地到餐桌的當代詮釋

肉眼難以察覺的鹽,卻是料理成敗的關鍵調味料。
肉眼難以察覺的鹽,卻是料理成敗的關鍵調味料。

【圖/文.台灣光華雜誌】

迷迭香與櫻桃蘿蔔點綴在白嫩鮮魚旁,美味烤魚上桌的同時,服務生在一旁放上一罐鹽,讓吃慣中餐的饕客不禁疑惑。只見對方神秘地說:「如果有興趣,灑上鹽,味道會變得不一樣喔。」

「我們不是用餐廳去想像這件事,而是只要對環境有益的,我們就願意去試。」作為呷米友善餐廳負責人的Jennifer(王淑珍),和我們分享從素食餐飲到開始提供海鮮餐食,呷米友善餐廳始終站在綠色飲食潮流的前鋒,希望拋磚引玉影響同業,並拉近民眾對安全、健康與永續「食」的重視。

即便疫情將累積許久的努力成果一夕翻盤,餐廳也面臨搬遷、重新裝潢等壓力,但她始終堅持這樣的信念,餐廳團隊也在重新落腳台北城中鬧區後,邀請到曾在知名飯店、美式餐廳服務的Howard(陳營豪)擔任主廚,一同努力改變民眾對於「素食=昂貴」、「永續=遙遠」的既定印象,讓每一口的美味,都能吃到台灣土地最純淨的滋味。這其中,也包含台灣的鹽。

品嚐鹽,感受鹹

把海鹽放入直徑約五至六公分長的竹管中,透過特製窯烤與竹產生看不見的化學反應,產出嚐得到像似北投溫泉礦味的「竹鹽」,蘸裹在慢煎過後的澎湖鮸魚上頭,帶出鮮魚香氣,佐上豌豆泥,鹽神奇地帶走豆澀感,在口中留下溫潤的甜。

另一道,將海水養殖的鱸魚與洋蔥、琴酒主要原料杜松子、在地種出的迷迭香等香料,以爐烤紙包裏魚,讓饕客能品嚐到海味的純粹,撒上帶有柑橘味的「呷米鹽」後,還能讓食材的美味更上一層樓。

吃完海裡的鹽,還有山上的「羅氏鹽膚木」。羅氏鹽膚木不僅樹幹能分泌鹽分,其果實更是果香中帶點鹹;風乾後,與蔓越莓、葡萄乾和杏桃乾一同拌入老麵中,讓人霎時分不清,是何種果實所賦予的馥郁,而這股甜而不膩的香氣,正是「鹹」在背後的推波助瀾。

洲南鹽場執行長蔡炅樵分析,鹽巴會讓我們覺得食物變好吃有兩個原因,一是鹽與食材結合後,改變食材本身的物理或化學現象;另一則是鹽巴作為化學元素中的氯化鈉,所包含的鈉可以平衡人體的電解質跟酸鹼質,並刺激神經傳導讓舌尖的味蕾更敏感,也因此讓人更容易感受到味道。

Jennifer(右)與Howard(左)兩人在探訪產地的途中,看見台灣土地潛藏的無限可能。
Jennifer(右)與Howard(左)兩人在探訪產地的途中,看見台灣土地潛藏的無限可能。

在餐桌實踐綠色飲食

但多數台灣人對於鹽的認知,可能正如Jennifer所說:「鹽是天天要吃的,你不可能沒有它,也是身體很必需的東西,但它是一個大家都不在意的食材。」對於追求在地食材的呷米來說,他們非但重視,還嘗試將總計六款台灣鹽加入餐點中,真正落實綠色飲食。

說起這個理念,Howard笑說他們是「看老天爺吃飯的餐廳」,因為呷米與一般餐廳追求穩定供給量的習慣大相逕庭,常常都是進貨時,要趕快思考當天餐點如何調整,「前陣子兩次颱風來襲,一斷貨就是斷二、三個禮拜,當下就很頭痛。」他說。

但Howard未將這視為困境,反而看作挑戰自己的契機。他認為如今全世界都在強調永續,甚至連《米其林指南》都推出了專注永續貢獻的綠星評價,永續飲食的浪潮早已是現在進行式,「與其等到我變成無法適應的那批人,不如現在自己就加入,所以我才決定來呷米。」

他與Jennifer花費許多時間走訪產地,挖掘許多台灣在地的農產,發現許多餐廳堅持使用的進口食材,實際上可以被更高品質的本地選項取代,還有許多平常不被重視的食材,其實都飽含台灣土地的潛力與驕傲。也是在走訪產地的途中,他們遇見產自洲南鹽場、充滿台灣風土滋味的呷米鹽。

多年來致力於推廣與發揚台灣鹽產業的蔡炅樵,在業界有「洲南鹽承續」的暱稱。
多年來致力於推廣與發揚台灣鹽產業的蔡炅樵,在業界有「洲南鹽承續」的暱稱。

台灣風土的「台灣鹽」

呷米鹽與歐洲料理烹調技法中常用的「鹽之花」,同樣是在陽光與熱度充足的日子裡,於結晶池鹽鹵表面漂浮的薄薄結晶。該鹽種因為鈉含量低,味道清爽,適合於料理收尾時撒上,為料理提味、增添口感。包含享譽國際的法國葛宏德(Guérande)鹽田所產的鹽之花在內,鹽花的結晶條件嚴苛,採收僅能靠人工,使得每一批鹽都蘊含難以複製的風土氣息。

而這樣如此獨特的鹽,洲南鹽場蔡炅樵在採收時,觀察到其風味,也受到鹽田自古以來的老朋友──杜莎藻(Dunaliella salina,又稱鹽藻、杜氏藻)的影響甚多。

杜莎藻是一種少見的耐高鹽度環境綠藻,在陽光充足時會產生高濃度的甘油和胡蘿蔔素,使鹽田池水呈現出橘紅、粉紅等色彩,浪漫的顏色吸引許多觀光客為留下絕美一幕而到訪鹽田;對老鹽工來說,卻只是再普通不過的景象。

然而,有一天蔡炅樵進入鹽田時,「藻香氣迎面而來,就像泡溫泉時感受到的那股熱氣。那一刻我才意識到,這個杜莎藻不簡單,不應該小看它。」從那時起,他決定將杜莎藻對鹽風味的影響,納入鹽產品化的藍圖,推出前所未聞的「藻鹽花」。

他分析,如果雨下多了,會使鹽田的水變淡,藻類瞬間覺得環境舒適,便會大量生長;若是鄰近夏天,前有梅雨與豔陽光臨,進入七、八月還不時有間歇大雨,宛如複雜的數學公式,讓杜莎藻為結晶池中的鹽巴,帶來奇妙的風味排列組合。

為了更深入研究鹽與氣候的關係,蔡炅樵以產曬紀錄表,著手記錄當年度批次採收鹽花時的日期、溫度、天氣、雨量等細節,嘗試讓藻鹽花與一般鹽花做出區別,並於2020年開始推出「夏至」、「大暑」、「小暑」等多款旬鹽花,作為年度風味特別款;也因其主要受每年氣候變化而收,故亦被稱為「氣候變遷特別款」。

這些僅此一批,堪稱永遠無法複製的鹽品,成為蔡炅樵開始與市場溝通的載具,「我希望讓消費者了解台灣的風土環境是如何創造出不同的鹽巴。」

蔡炅樵期望讓鹽走出過往勞力密集的刻板印象,在當代日常中找到與人們的連結與新詮釋。(洲南鹽場提供)
蔡炅樵期望讓鹽走出過往勞力密集的刻板印象,在當代日常中找到與人們的連結與新詮釋。(洲南鹽場提供)

讓鹽,不只是鹹

如同呷米透過料理和食客說著食材與生產者、土地的故事,蔡炅樵為台灣鹽說故事的第一步,也是透過料理人的巧手。

蔡炅樵分享,大阪米其林一星「燒鳥市松」首間海外分店「fumée」落地台灣,串燒料理所使用到的兩款鹽之一就是洲南鹽花,「烤好後的燒烤撒上我們的鹽花,在客人咬下去的瞬間崩裂開來,便能帶出食材的層次感。」

台南阿霞飯店主廚吳健豪也曾和他分享:「用了你家的鹽,我就回不去了。」如今不但餐廳所有料理皆使用洲南鹽場出產的鹽調味,就連醃漬熟成農曆春節必吃的烏魚子,他也使用與洲南鹽場特別訂製的3.5毫米粗鹽製作。

台北晶華酒店透過蔡炅樵的引薦,攜手多位鹽職人,共同推出以彰化鹿港浦田竹鹽、屏東車城後灣海硓鹽、台東綠島珊瑚海鹽與澎湖湖西海菜霜鹽等八款台灣鹽為主軸的「晶選鹽套餐」。酒店更進一步培養專業「侍鹽師」,透過佐餐鹽盤的呈現,讓消費者不僅品嚐到鹽的獨特滋味,還能深入了解每一粒鹽背後的職人故事,並體會「食」如何與聯合國SDGs永續願景接軌。

其中最特別的鹽品,當屬來自雲林斗六萬豐醬油廠的「蔭鹽花」。這款鹽源自蔭油釀造過程中,甕缸內飽含鹽分的水氣,經反覆蒸發、再結晶後,凝聚而成。因長時間吸收醬香氣息,「蔭鹽花」嚐來有濃醇醬油風味。

萬豐醬油第三代吳國賓回憶,蔭鹽花原本只是釀造過程中的副產品,經蔡炅樵鼓勵後,推薦給料理人嘗試,結果意外大受歡迎。即使年產量極少、供應不穩定,仍吸引著源源不絕的訂單。

蔡炅樵認為,鹽和水果一樣,都會隨當年度的雨水多寡、日照時間,甚至微妙的環境變化,讓每一批鹽都擁有獨特個性,「水果每顆都有差異,鹽也是一樣,只是我們不常去強調那種細微的不同。」這正是台灣鹽的價值所在──順應自然,展現土地的風味。

這些氣候賦予的滋味多數時間是若有似無的存在,但它相較各種調味料,卻是不搶戲、忠實襯托出食材風味、不可或缺的「最佳配角」。「因為鹽只有讓自己消失於無形,才能成就一道料理的美味與風味。」蔡炅樵說。

蔡炅樵與全台各地鹽職人等合作夥伴,共同在華山1914文化產業創意園區推出「《鹽選島滋味》特展」,期望能讓全球看見台灣鹽的驕傲。
蔡炅樵與全台各地鹽職人等合作夥伴,共同在華山1914文化產業創意園區推出「《鹽選島滋味》特展」,期望能讓全球看見台灣鹽的驕傲。

鹽說的台灣故事

如今,他也正勾勒著台灣鹽的下一階段願景:「我希望把全台灣的製鹽職人們串連起來,像朋友一樣,讓整個台灣島的手工製鹽,及標榜以台灣鹽為特色的加工加值產品,共同努力、一起進步。接下來,我們的目標是帶著台灣鹽跟全世界交朋友。」

2024年,蔡炅樵邀請獨立記者林嘉琪、洲南鹽場辦公室主任沈錳美與「台菜天后」陳靜宜一同撰著《鹽選島滋味》,記錄台灣鹽的風土故事、職人精神與料理美學,帶領台灣鹽走出過往單純的歷史情懷;更將書中內容具象化,於華山1914文創園區設立特展,展出台灣鹽的多樣風味與延伸產品,讓國內外觀光客都能品味台灣的鹽、聆聽鹽職人的故事。

展望未來五到十年,他則希望深入國內高職與大學餐飲科系,讓更多年輕料理人認識台灣鹽的獨特性。「我不僅講鹽,還會談風土、醃漬物,讓鹽成為每一道料理背後的故事。」蔡炅樵希望,台灣的鹽不僅是調味料,更是一場味蕾與土地對話的媒介。

從廢曬到復曬,台灣鹽帶著這塊土地產鹽的深厚文化底蘊重返世人眼前;接下來,台灣鹽或將隨職人們的巧思迎來另一場新挑戰,讓我們在未來看見台灣鹽不僅是一種調味,更是台灣人對土地的理解與珍視。

藉工藝家技術上的創新,象徵著傳統工藝的竹材以多元的姿態融入現代生活中。 (林旻萱攝,吳琴馨設計)
藉工藝家技術上的創新,象徵著傳統工藝的竹材以多元的姿態融入現代生活中。 (林旻萱攝,吳琴馨設計)

延伸閱讀

映興5.7億買台中不動產

農會改選對新北2026有影響? 地方:仍對藍營有利

高雄「骨科名醫」吳明峯流感心肌梗塞猝逝! 醫界嘆醫界大老殞落

味蕾炸裂!天賜奇蹟煙燻風味高粱酒,夢幻香氣再掀白酒界話題

相關新聞

不塑「潮」玩 元泰竹藝社

竹山鎮頂橫街上,有著復古手寫店招的「元泰竹藝社」,是夕陽產業華麗轉身。由於形象時髦,不少年輕人紛紛上門;也因合乎永續、減塑,讓重視環保精神的歐洲旅客慕名來此採買。

「青」春常駐 竹博士的「保青」術

即使因應現代生活,傳統的竹工藝已從人們生活中大幅退出,但來到竹工藝重鎮──南投竹山,仍能發現讓人愛不釋手,兼具美感與創新的商品。

復興土地的美好 茶籽堂的油茶復興之路

全球許多偏鄉小鎮,面臨人口老化、流失的窘境;宜蘭縣一處小社區卻開展出不同故事,背後的起心動念,竟是「苦茶油復興計畫」。

找到回家的路 月桃物語

童話故事《糖果屋》裡,漢賽爾與葛麗特姊弟沿著來時做記號的麵包屑找到回家的路。在台灣,布農族的江布妮和那山月桃工坊的成員,則是循著月桃回到故鄉,找到自己文化的根源,也開出一條讓青年回鄉、留鄉的路。

讓味蕾與土地對話的「鹹」 台灣鹽從產地到餐桌的當代詮釋

迷迭香與櫻桃蘿蔔點綴在白嫩鮮魚旁,美味烤魚上桌的同時,服務生在一旁放上一罐鹽,讓吃慣中餐的饕客不禁疑惑。只見對方神秘地說:「如果有興趣,灑上鹽,味道會變得不一樣喔。」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