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常駐 竹博士的「保青」術

【圖/文.台灣光華雜誌】
即使因應現代生活,傳統的竹工藝已從人們生活中大幅退出,但來到竹工藝重鎮──南投竹山,仍能發現讓人愛不釋手,兼具美感與創新的商品。
「竹采藝品」的工廠內,一根根修長的原竹經過除臘、蒸煮、保青、乾燥、裁切等初步加工,再依終端需求,化成各種器物。
百變竹材
竹管經過裁切、打磨,留下一個竹節,可成為茶杯;保留兩個節,可以作為水壺。
長得彎彎曲曲的竹根,經過巧手加工,化作飄逸造型的毛筆筆架、提包的把手、衣服上的鈕釦。
因為生長空間有限而向內擠壓出凹型的「方竹」,循著中央的凹痕裁切,成為竹葉造型的香盤。
竹皮,除了自然老化產生的黃;還有透過「保青」技術保留下新鮮的青綠;煙燻之後,成深褐;或碳化,成為黝黑;以硫酸加上泥土,還能腐蝕出斑駁的紋理。
恍若踏入了竹工藝的大觀園,在竹采藝品的工作室中,琳琅滿目的產品,竟都出自創辦人林群涵的手筆。能夠將同一種媒材萬化千變,無非來自於對於材料的嫻熟,對此,他相當自信:「沒有比竹子可塑性更高的材料了。」
竹的代言人
這話其來有自。
宜蘭子弟的他,從宜蘭農工、嘉義農專,直到中興大學森林系研究所,一路所學,都是森林科班。這樣的背景,讓他對竹材累積了相當的熟悉與專業。
林群涵指出,竹材的應用可簡單分為兩大面向。第一類,是取外層纖維密度最高的竹皮,編織成為器物;第二類,則是將原竹裁切成定寬定厚的長條,再以膠合熱壓成層板。
而台灣因海島型氣候條件,竹材經過劇烈氣候變化的考驗,論硬度、強度、抗彎性尤佳,更是得天獨厚的竹產地──這也是日本劍道用的竹劍,堅持指名台灣竹的道理。
不僅變化彈性更高,竹材生長快速,四年即可成材,是低碳且環保的媒材。深諳竹材優勢種種的他,畢業後,在竹產業重鎮的南投草屯落腳創業。
留下原竹的翠綠
當年,林群涵的碩士論文就捨主流的木材,而擇小眾的竹材作為主題。他從實驗室中的永久標本汲取靈感,開發出獨家的「孟宗竹的竹青保留技術」。
林群涵解釋,由於竹子砍下來後,表皮上的葉綠素會快速分解,加上日照,由綠轉黃,這也是當前的竹製品,多呈黃色的原因。
但他以「置換作用」的方法,將三年生的原竹丟入藥水中加熱,讓葉綠素中的「鎂」與藥水中的「銅」進行交換。加熱完成後,銅會再回到藥水中,以此處理過後的竹材,可大幅延緩葉綠素的分解時間,也不會殘留在材料中,經SGS檢驗合格。
這一抹惹人留心的綠,再化成了坊間罕見、鮮綠餐具、茶具等產品。比起看上一逕古樸的竹工藝品,經過保青技術,竹藝品更有著原竹的靈動韻致。
既無傳統工藝家學的背景為靠山,憑著是對材料的專業與熱情,談起竹藝品的變化仍有源源不絕的點子。雖然,對竹材一往情深的他時有喟嘆,誰叫竹不比木料,有著外顯的美觀紋理,以及豐富的精油香氣,因而難以被矚目。但被譽為「竹博士」的他,能以其專業而將竹媒材的特質淋漓展現,豈非已是稱職的,竹的最佳代言人。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