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台股下跌116點收23,487點 台積電下跌10元收1,080元

政院拍板!再婚不能拿贍養費、5年內分居3年可訴請離婚 修法溯及既往

NBA/唐西奇熄火、詹姆斯關鍵三分未進 湖人遭黃蜂逆轉

復興土地的美好 茶籽堂的油茶復興之路

苦茶樹開出小巧的花。 (林旻萱攝)
苦茶樹開出小巧的花。 (林旻萱攝)

【圖/文.台灣光華雜誌】

全球許多偏鄉小鎮,面臨人口老化、流失的窘境;宜蘭縣一處小社區卻開展出不同故事,背後的起心動念,竟是「苦茶油復興計畫」。

位於宜蘭縣蘇澳鎮南邊的南澳,不論是搭火車或是開車走蘇花公路,都很容易錯過這個小鎮。

近幾年,南澳朝陽社區的私房旅遊路線,卻在玩家的社群中傳了開來。到全台最後一處開闢的朝陽漁港看海、買魚;接著往有太平洋壯闊美景相伴的朝陽國家步道踏青,再到朝陽社區發展協會經營的餐廳大啖時令海鮮,這處半日遊的秘境,甚至吸引數位游牧工作者進行二地居。

往朝陽路上,還有一家茶籽堂。不同於都市百貨公司的專櫃質感,來到南澳的茶籽堂,可以租借電動腳踏車與露營椅,甚至有國內外企業以此為據點進行見學參訪。茶籽堂永續營運部永續發展總監張瑋珊說:「希望第一次來到朝陽社區的遊客,能有更多的停留。」

張瑋珊認為,茶籽堂因為原物料扎根朝陽社區,並且用專業賦能,產生一加一大於二的效能。 (林旻萱攝)
張瑋珊認為,茶籽堂因為原物料扎根朝陽社區,並且用專業賦能,產生一加一大於二的效能。 (林旻萱攝)

提升苦茶籽自給率

朝陽社區在日治時代因為樟腦業興盛而繁榮;隨著產業沒落、人口外流,雖說有500多位的登記人口,實際長居人口不到200人。

這個安靜衰微的小社區,有許多荒廢的田地,卻是茶籽堂契作新植苦茶園的主力。

張瑋珊說到契作的緣由,是因為2014年食安風暴中,油品議題引人關注。用苦茶粉做清潔用品的茶籽堂,進而發覺供應商提供的多半是進口的「苦茶粉」,品牌創辦人趙文豪也發現全台苦茶籽自給率不到10%。

苦茶樹不僅有水土保持功效,種了可以傳承百年,這麼好的作物,卻在台灣越來越少。

2016年趙文豪成立農業團隊,到全台產區進行調查,出版了《風土痣特刊:尋油記》的踏查結果,為了確保油茶粉全部來自台灣,決定啟動「苦茶油復興計畫」,以契作方式種植苦茶樹,來收成苦茶籽。

苦茶油復興計畫,除了擴大苦茶樹的耕種,也傳遞親近土地的美好價值。 (茶籽堂提供)
苦茶油復興計畫,除了擴大苦茶樹的耕種,也傳遞親近土地的美好價值。 (茶籽堂提供)

苦茶樹耕地的復興

沒有想到開始推動時,就遇到苦茶樹要經過五年才能收成的一大門檻。

為了建立農民的信心,茶籽堂為契作的農民免費提供豐產型的苗木,若不幸枯萎也可以再補貨,藉此提高契作的意願;栽培過程中,由農業規劃師提供栽培管理的支援與訓練,包括遇到缺水、颱風造成災損的輔導,培養農民照顧苦茶樹的信心;最後以優於市場的價格收購,保障農民的收益。

五年的陪伴期間,安排農民參訪、取經,精進栽培技術。農業規劃師楊博宇指出,近年來遇到嚴重的旱災與氣候暖化的問題,為了強化結籽率與出油率,再導入數位監測與精準灌溉系統,讓契作的老農都能驕傲地告訴子女,「我不是一般的農夫,我是專業的農夫。」

輔導措施多管齊下,屬於新種植茶園的朝陽社區,契作面積從2016年的5公頃增加至2024年的17.8公頃。

「對你好,也對我好,」張瑋珊認為,從契作上找到平衡點,共好是可以做到的。茶籽堂又邀請在花蓮崙山、嘉義阿里山的農民加入契作行列,從2016年開始23公頃的契作面積,逐步成長至40.3公頃,目前總計種植了13,760棵苦茶樹,朝向提高台灣苦茶自給率15%的目標邁進。

茶籽堂協助輔導契作農民,導入數位監測與精準灌溉系統。 (林旻萱攝)
茶籽堂協助輔導契作農民,導入數位監測與精準灌溉系統。 (林旻萱攝)

永續農業的復興

茶籽堂免費提供苗木與保證收購作法,似乎不是傳統營利型企業會做的事,感性的趙文豪不免自我懷疑。經過探索,他透過B型企業認證,實踐平衡企業獲利與社會及環境責任,發現原來有一群企業家與他理念相同,企業長久之道並非只有自己好,而是照顧好上下游供應鏈,從百年企業到中小企業亦然。

雖然一開始並沒有想藉B型企業認證達到行銷效果,未料卻吸引到相同理念的員工與異業的合作,例如茶籽堂在許多星級飯店備品的市佔率達到前三名,張瑋珊說,因為台灣苦茶籽具有辨識度,加上運用台灣原生植物肖楠葉、水芙蓉,做成洗沐產品等伴手禮,富有台灣意象,成為吸引國際旅客的亮點之一,正是所謂的「越在地,越國際」。

B型企業重要的價值,對茶籽堂而言,還包括落實「苦茶籽的全運用」,除了原本農業廢棄物永續利用,更透過製程提升苦茶籽的經濟價值。

張瑋珊解釋說,第一階段是將苦茶籽去殼後,榨成食用油;第二階段將榨油後的苦茶粉做成家用清潔用品;用萃取方式做成的苦茶粕萃取液,是很好的天然起泡劑,可以做為洗手露、沐浴露的原料;現也正在研發苦茶殼的應用,提高苦茶籽的附加價值。

「蘇澳鎮油茶產銷班第一班」獲茶籽堂贈送一台乘坐式除草機,老人家說很「四序」(sù-sī,台語指舒服安適);年輕一輩體驗假日回鄉「坐著」輕鬆除草。 (茶籽堂提供)
「蘇澳鎮油茶產銷班第一班」獲茶籽堂贈送一台乘坐式除草機,老人家說很「四序」(sù-sī,台語指舒服安適);年輕一輩體驗假日回鄉「坐著」輕鬆除草。 (茶籽堂提供)

朝陽社區的復興

張瑋珊說,在五年等待的過程中,發現契作的另一項擔憂,就是農民看不到未來,尤其是已經6、70歲的農民總是會憂心「我還可以做多久?」

因此,在跨過五年的門檻後,每年十月的採收季特別安排在假日進行,讓第二代可以回鄉幫忙,甚至三代同堂採收。設計成家庭日的活動,藉此傳遞老農心中希望代代傳承的願景;也讓第二代思考,或許可以將照顧苦茶樹作為斜槓工作,探索回鄉耕種的可能性。

茶籽堂也借鏡「義大利橄欖油莊園」的構想,義大利橄欖油產量只佔全球10%,但名聲卻響譽國際,若朝陽社區就是一個苦茶油莊園……藉此描繪社區的發展藍圖,社區不能只有苦茶油這項農作物,而是得具有更多吸引年輕人回鄉的產業。

原本朝陽社區發展協會在漁港旁有一家餐廳,茶籽堂發揮整合能力以及美學設計的強項,邀請信義房屋、星展銀行等企業,協助朝陽「客來香」餐廳進行美學改造,包括菜單、招牌設計,沒想到變成打卡名店,有遊客專門為客來香來到南澳,品嚐現撈的海鮮、白帶魚米粉湯。餐廳帶來人潮,吸引年輕人回來工作。

共享辦公空間「Naniwa House 1」,鼓勵「數位游牧」工作者可以二地居。 (林旻萱攝)
共享辦公空間「Naniwa House 1」,鼓勵「數位游牧」工作者可以二地居。 (林旻萱攝)

苦茶油文化的復興

「我們因為原物料扎根朝陽社區,用專業賦能,產生一加一大於二的效能。」這是張瑋珊所說的,從契作廢耕土地,擴大耕作面積到培育返鄉青年;從活化老化社區到環境永續的復興。

未來還要推動「苦茶油文化的復興」。以食用的苦茶油為例,煎、煮、炒、涼拌、生飲皆可,苦茶油經常用在祝福時節上,形成坐月子、進補、祝壽的飲食文化。

苦茶油文化還包括產地文化,例如以「朝陽社區」為品牌行銷胡蘿蔔、鮮食米、咖啡豆。還有協助社區發展協會申請政府計畫,推動朝陽漁港公園的景觀改造,導入生態池與觀景平台的設計,在太平洋美景相伴下,透過製作社區的旅遊地圖,招徠旅客到朝陽漁港、步道進行半日遊。

茶籽堂與星展銀行合作,承租老屋進行活化改造,開設一處共享辦公空間「Naniwa House 1」,這項浪速計畫鼓勵「數位游牧」工作者可以二地居,同時擁抱工作與歲月靜好的生活,或是進行二天一夜的工作坊、見學之旅,甚至吸引德國、日本的企業來此參觀。

張瑋珊說,今(2025)年計劃推出土地小旅行,「整個朝陽社區就是一座莊園」,邀請更多城市的消費者與國際旅客,親自來看看契作的苦茶園,「義大利有橄欖油,台灣有苦茶油,」了解苦茶籽的好,體驗社區創生的成果,形成親近土地、體驗土地美好的生態系。

這也是「苦茶油復興計畫」超出預期的驚喜,帶動更多遊客到訪,社區的返鄉人口也變多,從土地出發,回到土地,實踐里海生活的理想。

藉工藝家技術上的創新,象徵著傳統工藝的竹材以多元的姿態融入現代生活中。 (林旻萱攝,吳琴馨設計)
藉工藝家技術上的創新,象徵著傳統工藝的竹材以多元的姿態融入現代生活中。 (林旻萱攝,吳琴馨設計)

延伸閱讀

農會改選對新北2026有影響? 地方:仍對藍營有利

高雄「骨科名醫」吳明峯流感心肌梗塞猝逝! 醫界嘆醫界大老殞落

交換領土換停火?澤倫斯基準備「談判終戰」 克宮冷臉回應

集結60位梁山英雄 台灣戲曲學院推《水滸英雄》大戲

相關新聞

不塑「潮」玩 元泰竹藝社

竹山鎮頂橫街上,有著復古手寫店招的「元泰竹藝社」,是夕陽產業華麗轉身。由於形象時髦,不少年輕人紛紛上門;也因合乎永續、減塑,讓重視環保精神的歐洲旅客慕名來此採買。

「青」春常駐 竹博士的「保青」術

即使因應現代生活,傳統的竹工藝已從人們生活中大幅退出,但來到竹工藝重鎮──南投竹山,仍能發現讓人愛不釋手,兼具美感與創新的商品。

復興土地的美好 茶籽堂的油茶復興之路

全球許多偏鄉小鎮,面臨人口老化、流失的窘境;宜蘭縣一處小社區卻開展出不同故事,背後的起心動念,竟是「苦茶油復興計畫」。

找到回家的路 月桃物語

童話故事《糖果屋》裡,漢賽爾與葛麗特姊弟沿著來時做記號的麵包屑找到回家的路。在台灣,布農族的江布妮和那山月桃工坊的成員,則是循著月桃回到故鄉,找到自己文化的根源,也開出一條讓青年回鄉、留鄉的路。

讓味蕾與土地對話的「鹹」 台灣鹽從產地到餐桌的當代詮釋

迷迭香與櫻桃蘿蔔點綴在白嫩鮮魚旁,美味烤魚上桌的同時,服務生在一旁放上一罐鹽,讓吃慣中餐的饕客不禁疑惑。只見對方神秘地說:「如果有興趣,灑上鹽,味道會變得不一樣喔。」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