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的容顏-壓花玻璃 窗台上剔透的台灣風景

【圖/文.台灣光華雜誌】
近來在網路上討論熱絡的「台灣感性」,有人形容是清新且充滿學生感的調色,有人說是懷舊、溫暖、帶點隨性、復古的氛圍,當中的主題不離老屋、紅磚、鐵窗花、街景,還有一定不可或缺的海棠花壓花玻璃,共築了那曖昧又難以明確言說的「台灣感性」。
壓花玻璃流行在1950~1980年代的台灣民宅建築中,被廣泛運用在窗戶、家具櫥櫃或室內隔間,取其透光卻又無法透視的特性,為環境帶來光亮,也保留室內的隱私,亦是空間裡重要的妝點。
壓花玻璃亦是一個時代的標記,海棠花、十字花、節平條、鑽石花、結霜花玻璃等成為世代共同的記憶。你家也曾有一扇鑲滿壓花玻璃的窗戶嗎?
玻璃的進化
玻璃在人類文明裡有悠遠的歷史,但在技術上有突破性的進步,要直至19世紀晚期,鋼鐵材料成為建築的結構體,大面開窗的需求,啟動了玻璃製造技術的革新。
翻查日治時期的《台灣日日新報》,台灣最早記錄的玻璃製造工廠為1884年在台北萬華成立的「金義合硝子製造工場」,揭開台灣玻璃產業的序幕,最初以生產工業儀器、醫療器材、民生必需品為主。建築用的平板玻璃,因為技術的門檻與原料取得不易,日本當地直到旭哨子會社於1907年成立之後,才突破技術成功生產。但由於原料主要自英國進口,造價昂貴,生產的玻璃僅供日本國內使用。直到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情勢丕變,日本從玻璃輸入國轉為輸出國,外銷到中國、東南亞等地。台灣當時屬日本的殖民地,也從日本進口建築用的平板玻璃。
壓花玻璃是平板玻璃的一種,英文為patterned glass,日文稱之為「版型玻璃」。這種表面有凹凸不平的花紋玻璃,是趁製程中玻璃尚未硬化時,以刻有紋樣的滾輪碾壓過玻璃液,轉印於玻璃上而成。具裝飾性、可達到光源擴散的目的,同時也具有視線遮斷的效果,常被運用在門扇下方位置或需隱蔽的空間。日治時期的公共建築,如鐵道部廳舍(今國立台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台灣總督官邸(今台北賓館)、台南公會堂(今吳園)、勸業銀行(今國立台灣博物館古生物館)、台北高等商業學校校舍(今台大法學院),都有使用壓花玻璃。官方的宿舍群,如青田七六(原台大地質系馬廷英教授故居)、金華街錦町日式宿舍群、辛志平故居等,以及戰後流行的步登公寓等,都可見它們的身影。
玻璃行的年代
台灣的平板玻璃工業係二戰後才開始發展。新竹玻璃與台灣玻璃兩家公司率先取得技術,開始生產平板玻璃、壓花玻璃。有了上游產業能自己製造玻璃,下游的玻璃應用遍及汽車、建築、家具、裝潢等行業,開枝散葉,各大大小小的玻璃行,欣欣向榮。
劉勁廷的父親從玻璃學徒出身,在1979年創立「明順玻璃行」,已有近50年的歷史。劉勁廷說,當初父親就是以切割偉士牌機車的擋風玻璃和玻璃工程為主力。
壓花玻璃當年被廣泛運用在民宅上,與檜木窗、鋁窗結合,或是裝飾櫥櫃。劉勁廷指出,「早期的壓花玻璃因為技術門檻,厚度僅有2~3 mm,安全性和隔音都較差,在今日已不會拿來做門窗用了。為了強化和隔音,當今生產的壓花玻璃厚度都達5mm以上,甚至可以做到8mm厚,但是質地和透光性,我覺得還是老玻璃比較美。」
他也和我們聊起當年業內的作業形式,現今業者跟工廠叫貨,工廠會依據所需尺寸切割,直接送到工地,玻璃師傅到現場安裝施工即可。早期則是玻璃師傅跟工廠叫料,但玻璃後續的切割、研磨、打磨、鑽孔都要自己來,家裡的老師傅十八般武藝都精通。
囤貨的壓力也落在玻璃行,如海棠花的原片約240×120公分,跟工廠叫料是一箱一箱買,一箱就有100才(台灣工程領域的計算單位,一才約30×30公分),「所以現在還有很多庫存,都是以前我爸買的。」
老玻璃的現代演繹
家裡屯了一堆老玻璃,劉勁廷笑說:「其實小時候看海棠花,多到讓我看到膩了。」
讓壓花玻璃華麗轉身的機緣,是在2013~2014年間,影劇圈流行拍攝復古主題,劇組要找海棠花壓花玻璃做布景拍攝,「很多地方都丟光了,就我們還有」;還有室內裝修掀起的復古風,許多客人都指定選用壓花玻璃。
從客戶端嗅到了商機,「我們剛好有材料,就自己玩起來了,但是點子都是客人給的。」劉勁廷不居功的說。像把壓花玻璃切割成圓形的杯墊,是專營日本茶道的客人請他做的。或在客戶家看到從海棠花玻璃透出的光源,覺得太美了,才捲起袖子設計起復古玻璃燈,裡頭安置光源,從2018年開始生產,跑了許多市集擺攤,讓這屬於台灣人共同記憶的壓花玻璃再次被看見。
「啊!這是我阿嬤家窗子的玻璃。」在台灣文化創意博覽會或市集的攤位上,劉勁廷常常聽到年輕的客人這樣驚呼;在台北的永康街、松山文創園區、台南的林百貨設有賣點,也頗受歐陸、日韓的朋友喜愛;這充滿「台灣味」的伴手禮被外交部、中華文化總會拿來致贈給法國與日本友人,像把台灣帶回家一般。
「賣得最好的還是海棠花的紋路。」劉勁廷帶點不甘願地說,但還有從日治時期就有的鑽石花、十字星(銀河)、十字花(銀星)、結霜花等等的樣式,他不時彎身挖出一片片捧在手上都有三四十年的老玻璃,讓人驚呼它的剔透與美麗。我們端詳那薄薄的、透亮的光澤,想著如果玻璃會說話的話,應該會用「老身……」開始白頭宮女話當年吧!
老玻璃說故事
除了以「明順玻璃行」為品牌,開發燈具、紙鎮、杯墊,劉勁廷也跨界和不同領域的創作者相激盪。像是與玻璃品牌「自愛ZIAI」合作,主理人鍾欣穎是以鑲嵌技法從事玻璃創作的藝術家,兩人合作開發如復古壓花鑲嵌盒及復古壓花鑲嵌項鍊和鑲嵌耳環,是讓人看了就愛不釋手的純手工藝品。
明順也和致力復甦日常文化的「手手Hands有限公司」合作,設計聯名款玻璃收納盒及檜木小托盤。壓花玻璃與檜木重新相遇,就像把那些往昔美好封存住,換了樣態,再次走進我們的生活中。
還有家裡即將重新裝修或都市更新的人家,拆下家裡的窗戶寄給劉勁廷,委託他改成燈具,再分送給子女,以新的模樣留住「老家」的記憶,成為最溫暖的陪伴和存在。
劉勁廷也遇過四位80多歲的前輩,經營的玻璃行要收了,連絡上他,要把店裡還留著的壓花玻璃轉送他,「我們時代結束了,這批材料交給你了,讓你去延續。」那是他們拚搏了一輩子的夥伴,捨不得丟棄,就把它們再交給劉勁廷,延續老玻璃的新生命,以不同的形貌再次回到我們的生活中。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