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的容顏-壓花玻璃 窗台上剔透的台灣風景

自愛ZIAI與明順合作聯名開發復古壓花鑲嵌盒,圖中使用的是超稀少的黃葉玻璃。
自愛ZIAI與明順合作聯名開發復古壓花鑲嵌盒,圖中使用的是超稀少的黃葉玻璃。

【圖/文.台灣光華雜誌】

近來在網路上討論熱絡的「台灣感性」,有人形容是清新且充滿學生感的調色,有人說是懷舊、溫暖、帶點隨性、復古的氛圍,當中的主題不離老屋、紅磚、鐵窗花、街景,還有一定不可或缺的海棠花壓花玻璃,共築了那曖昧又難以明確言說的「台灣感性」。

壓花玻璃流行在1950~1980年代的台灣民宅建築中,被廣泛運用在窗戶、家具櫥櫃或室內隔間,取其透光卻又無法透視的特性,為環境帶來光亮,也保留室內的隱私,亦是空間裡重要的妝點。

壓花玻璃亦是一個時代的標記,海棠花、十字花、節平條、鑽石花、結霜花玻璃等成為世代共同的記憶。你家也曾有一扇鑲滿壓花玻璃的窗戶嗎?

玻璃的進化

玻璃在人類文明裡有悠遠的歷史,但在技術上有突破性的進步,要直至19世紀晚期,鋼鐵材料成為建築的結構體,大面開窗的需求,啟動了玻璃製造技術的革新。

翻查日治時期的《台灣日日新報》,台灣最早記錄的玻璃製造工廠為1884年在台北萬華成立的「金義合硝子製造工場」,揭開台灣玻璃產業的序幕,最初以生產工業儀器、醫療器材、民生必需品為主。建築用的平板玻璃,因為技術的門檻與原料取得不易,日本當地直到旭哨子會社於1907年成立之後,才突破技術成功生產。但由於原料主要自英國進口,造價昂貴,生產的玻璃僅供日本國內使用。直到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情勢丕變,日本從玻璃輸入國轉為輸出國,外銷到中國、東南亞等地。台灣當時屬日本的殖民地,也從日本進口建築用的平板玻璃。

壓花玻璃是平板玻璃的一種,英文為patterned glass,日文稱之為「版型玻璃」。這種表面有凹凸不平的花紋玻璃,是趁製程中玻璃尚未硬化時,以刻有紋樣的滾輪碾壓過玻璃液,轉印於玻璃上而成。具裝飾性、可達到光源擴散的目的,同時也具有視線遮斷的效果,常被運用在門扇下方位置或需隱蔽的空間。日治時期的公共建築,如鐵道部廳舍(今國立台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台灣總督官邸(今台北賓館)、台南公會堂(今吳園)、勸業銀行(今國立台灣博物館古生物館)、台北高等商業學校校舍(今台大法學院),都有使用壓花玻璃。官方的宿舍群,如青田七六(原台大地質系馬廷英教授故居)、金華街錦町日式宿舍群、辛志平故居等,以及戰後流行的步登公寓等,都可見它們的身影。

劉勁廷展示切割玻璃的工具,早期的壓花玻璃厚度僅2~3mm,要用手工小心切割。
劉勁廷展示切割玻璃的工具,早期的壓花玻璃厚度僅2~3mm,要用手工小心切割。

玻璃行的年代

台灣的平板玻璃工業係二戰後才開始發展。新竹玻璃與台灣玻璃兩家公司率先取得技術,開始生產平板玻璃、壓花玻璃。有了上游產業能自己製造玻璃,下游的玻璃應用遍及汽車、建築、家具、裝潢等行業,開枝散葉,各大大小小的玻璃行,欣欣向榮。

劉勁廷的父親從玻璃學徒出身,在1979年創立「明順玻璃行」,已有近50年的歷史。劉勁廷說,當初父親就是以切割偉士牌機車的擋風玻璃和玻璃工程為主力。

壓花玻璃當年被廣泛運用在民宅上,與檜木窗、鋁窗結合,或是裝飾櫥櫃。劉勁廷指出,「早期的壓花玻璃因為技術門檻,厚度僅有2~3 mm,安全性和隔音都較差,在今日已不會拿來做門窗用了。為了強化和隔音,當今生產的壓花玻璃厚度都達5mm以上,甚至可以做到8mm厚,但是質地和透光性,我覺得還是老玻璃比較美。」

他也和我們聊起當年業內的作業形式,現今業者跟工廠叫貨,工廠會依據所需尺寸切割,直接送到工地,玻璃師傅到現場安裝施工即可。早期則是玻璃師傅跟工廠叫料,但玻璃後續的切割、研磨、打磨、鑽孔都要自己來,家裡的老師傅十八般武藝都精通。

囤貨的壓力也落在玻璃行,如海棠花的原片約240×120公分,跟工廠叫料是一箱一箱買,一箱就有100才(台灣工程領域的計算單位,一才約30×30公分),「所以現在還有很多庫存,都是以前我爸買的。」

劉勁廷展示切割玻璃的工具,早期的壓花玻璃厚度僅2~3mm,要用手工小心切割。
劉勁廷展示切割玻璃的工具,早期的壓花玻璃厚度僅2~3mm,要用手工小心切割。

老玻璃的現代演繹

家裡屯了一堆老玻璃,劉勁廷笑說:「其實小時候看海棠花,多到讓我看到膩了。」

讓壓花玻璃華麗轉身的機緣,是在2013~2014年間,影劇圈流行拍攝復古主題,劇組要找海棠花壓花玻璃做布景拍攝,「很多地方都丟光了,就我們還有」;還有室內裝修掀起的復古風,許多客人都指定選用壓花玻璃。

從客戶端嗅到了商機,「我們剛好有材料,就自己玩起來了,但是點子都是客人給的。」劉勁廷不居功的說。像把壓花玻璃切割成圓形的杯墊,是專營日本茶道的客人請他做的。或在客戶家看到從海棠花玻璃透出的光源,覺得太美了,才捲起袖子設計起復古玻璃燈,裡頭安置光源,從2018年開始生產,跑了許多市集擺攤,讓這屬於台灣人共同記憶的壓花玻璃再次被看見。

「啊!這是我阿嬤家窗子的玻璃。」在台灣文化創意博覽會或市集的攤位上,劉勁廷常常聽到年輕的客人這樣驚呼;在台北的永康街、松山文創園區、台南的林百貨設有賣點,也頗受歐陸、日韓的朋友喜愛;這充滿「台灣味」的伴手禮被外交部、中華文化總會拿來致贈給法國與日本友人,像把台灣帶回家一般。

「賣得最好的還是海棠花的紋路。」劉勁廷帶點不甘願地說,但還有從日治時期就有的鑽石花、十字星(銀河)、十字花(銀星)、結霜花等等的樣式,他不時彎身挖出一片片捧在手上都有三四十年的老玻璃,讓人驚呼它的剔透與美麗。我們端詳那薄薄的、透亮的光澤,想著如果玻璃會說話的話,應該會用「老身……」開始白頭宮女話當年吧!

昔日窗上的海棠花玻璃,化身為「台灣味」的伴手禮。
昔日窗上的海棠花玻璃,化身為「台灣味」的伴手禮。

老玻璃說故事

除了以「明順玻璃行」為品牌,開發燈具、紙鎮、杯墊,劉勁廷也跨界和不同領域的創作者相激盪。像是與玻璃品牌「自愛ZIAI」合作,主理人鍾欣穎是以鑲嵌技法從事玻璃創作的藝術家,兩人合作開發如復古壓花鑲嵌盒及復古壓花鑲嵌項鍊和鑲嵌耳環,是讓人看了就愛不釋手的純手工藝品。

明順也和致力復甦日常文化的「手手Hands有限公司」合作,設計聯名款玻璃收納盒及檜木小托盤。壓花玻璃與檜木重新相遇,就像把那些往昔美好封存住,換了樣態,再次走進我們的生活中。

還有家裡即將重新裝修或都市更新的人家,拆下家裡的窗戶寄給劉勁廷,委託他改成燈具,再分送給子女,以新的模樣留住「老家」的記憶,成為最溫暖的陪伴和存在。

劉勁廷也遇過四位80多歲的前輩,經營的玻璃行要收了,連絡上他,要把店裡還留著的壓花玻璃轉送他,「我們時代結束了,這批材料交給你了,讓你去延續。」那是他們拚搏了一輩子的夥伴,捨不得丟棄,就把它們再交給劉勁廷,延續老玻璃的新生命,以不同的形貌再次回到我們的生活中。

紛雜同時也饒富生氣的台灣街景,散發出台灣特有的感性魅力。(莊坤儒攝,蕭郢岑設計)
紛雜同時也饒富生氣的台灣街景,散發出台灣特有的感性魅力。(莊坤儒攝,蕭郢岑設計)

延伸閱讀

日本米荒危機成商機!台米攻占東瀛 用品質與科學管理突圍 老店、青農打造外銷新局

日漫預言失準 香港廉航推「我所看見的最低價」機票

日本羽賽/終止連3站一輪遊 王子維拍退瓦查隆晉級16強

Nissan經營陷困境!不僅裁員,日本追濱廠預計2027年後關閉

相關新聞

可頌的100種可能 可頌的台灣味

來到台灣,除了珍珠奶茶、小籠包,請不要錯過可頌。有理念的烘焙師傅和創業者玩轉可頌的造型與風味,不僅有經典法式新月型的可頌,也有勇於嘗試加入台灣道地食材和新潮吃法的可頌。 台灣「可頌潮」讓你看到台灣美食的豐富、多元,也讓可頌迷重新定義何為完美可頌!

台北微醺夜 總有屬於你的祕密角落

你不一定嗜酒如命,也不一定是雞尾酒的愛好者。但是,你一定有和朋友聚會或和自己獨處的需求。 在台北,有著不少能滿足此類需求的酒吧。不管你尋求的是熱鬧喧騰,又或偏好隱密安靜,還是期待能像回家一樣的自在溫馨,都可以找到合乎個人需求的祕密角落。

灰白之間 洗石子建築的當代風情

到訪台灣人或外國朋友都愛逛的台北迪化街,除了體驗熱鬧的南北貨市集和感受當中的人情氛圍外,街廓裡逾百年的建築風情,不同時期的風格揉雜交融,是讓人移不開眼的亮點。而當中附在外牆、灰白色澤的洗石子,是街區裡安靜沉穩的存在,它被妝點在紅磚間,成為街屋牌樓洋風立面的裝飾,或與磚構造水乳交融,說洗石子構造是最富台灣味的建築特色之一,似乎不為過。

時代的容顏-壓花玻璃 窗台上剔透的台灣風景

近來在網路上討論熱絡的「台灣感性」,有人形容是清新且充滿學生感的調色,有人說是懷舊、溫暖、帶點隨性、復古的氛圍,當中的主題不離老屋、紅磚、鐵窗花、街景,還有一定不可或缺的海棠花壓花玻璃,共築了那曖昧又難以明確言說的「台灣感性」。

台灣,怎樣感性? 讀懂台式街巷的日常敘事美學

「台灣感性」(대만감성),是韓國人旅行台灣時,為台灣街景下的註解。 所指涉的對象,多數不脫屋齡動輒四、五十年起跳的老公寓,綠意盎然的植栽,同時夾帶著斑斕駁雜的霓虹店招,偶見停放街邊的摩托車、汽車,穿插公園綠地、中小學校園,搭配行道樹綠蔭鬱鬱蔥蔥,偶有可見天橋、平交道……。 他們說,這樣的風景,可愛、懷舊、放鬆、自在。

綠金發光的三支箭 台灣之光──毛豆

日本東京都、美國加州超市的貨架上,買得到產地標示「台灣」的毛豆,鮮綠的豆莢,Q彈的豆仁吃得到甜味之餘,還有著回甘的滋味。 台灣毛豆外銷日本、美國,長期以來維持高端市場的不敗地位,這是因為政府、豆農與加工廠發展出的三支箭,三箭合力,讓台灣毛豆持盈保泰。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