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白之間 洗石子建築的當代風情

【圖/文.台灣光華雜誌】
到訪台灣人或外國朋友都愛逛的台北迪化街,除了體驗熱鬧的南北貨市集和感受當中的人情氛圍外,街廓裡逾百年的建築風情,不同時期的風格揉雜交融,是讓人移不開眼的亮點。而當中附在外牆、灰白色澤的洗石子,是街區裡安靜沉穩的存在,它被妝點在紅磚間,成為街屋牌樓洋風立面的裝飾,或與磚構造水乳交融,說洗石子構造是最富台灣味的建築特色之一,似乎不為過。
不同於紅磚給人的溫潤質地,也異於當下流行的清水模顯現的冷冽理性,洗石子擬仿石材的厚重,近看其紋理亦不單調;高度的可塑性,又帶著手工匠藝的溫度,為建築帶來多元的風貌表情。
洗石子的誕生:石材的替代方案
洗石子是建築表面裝修材料的一種,以水泥混合砂石為主要材料,塗抹於建築表面之後,趁水泥未乾之際,用噴霧器去除表層的水泥漿,將石頭的質感裸露出來。
擬仿石材是洗石子最主要的效果,中原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葉俊麟說明,缺乏石材資源與考量開採成本,洗石子是建築石材的替代方案之一,另外一個優勢就是縮短工期,同時也減省經費。另外,洗石子可隨造型之需要任意塑形,這也是它廣受喜愛,歷經流行興衰仍持續至今的原因。
隨處可見的洗石子並非台灣的原生技術,而是日本人引進,在日本統稱為「人造石塗」,可再細分為洗石子、磨石子、抿石子、斬石子等,都屬於人造石相關工法。葉俊麟表示,「洗石子在日本運用也很廣,但比例還沒有台灣高。」
從平面到雕刻的匠心獨具
洗石子的美不只來自材料,更來自技術的演進與匠師的巧思。洗石子可分為平面洗石、泥塑洗石和開模洗石。平面洗石是最普遍的做法,多使用於建築外牆、柱身、台階等處,可保護結構體。二戰後流行的步登公寓,即可見洗石子被運用於立面上的裝飾與側背面。
泥塑洗石則是從傳統的「泥塑」基礎發展出來的,其工序是先用銅線或鐵線做出骨架,再以水泥漿仔細雕塑,之後運用洗石子的工法完成模仿石材雕刻的成品。泥塑是靠著匠師的手藝堆塑出花樣形式,從無中生有,必須具備相當的美術天分,「一般洗石子的施作多是土水師傅,在台灣很多泥塑洗石是出自剪黏師傅之手。」
開模洗石則是在「泥塑洗石」的基礎上再發展。當建築量體大,建築設計有重複性的構件裝飾時,「每個樣式都要從零開始,太耗工了,所以師傅們很聰明,當量大的時候,用模具複製,這種就叫開模洗石。」
街頭的低調風景
日治初期,北台灣使用洗石子技法的代表建築物首推建於1908年的「台北水道水源地唧筒室」(今「自來水園區自來水博物館」),外牆大量採用洗石子,並運用洗石子可塑性的特點,用開模洗石與泥塑洗石仿製愛歐尼克(ionic)柱頭、穗帶花飾與卷草紋飾,將洗石子作為石材替代物的特質發揮得淋漓盡致。1901年落成、1913年改建完工的原「台灣總督官邸」(今「台北賓館」),仿歷史樣式建築形式洗石子的外牆,呈現洗石子工藝的精鍊成熟。
洗石子約從1910年~1970年被大量使用在建築外牆,在1930年代面磚出現後,更可見建築外牆裝飾由洗石子、紅磚和面磚組合成的多元搭配。1930年改建完工的台北北門郵局,外牆除了大面積的十三溝面磚,亦可在立面山牆、裝飾的柱頭、窗台下牆面看見使用洗石子的希臘式回紋雕刻、哥德式葉飾和球形花飾等多種造型。以紅磚建材搭配上白色洗石子外觀的台灣總督府台北醫院(今「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西址」,1912年整建),外觀以紅磚與洗石子相間砌成,女兒牆上嵌入華麗的牛眼窗,並以在地的各式熱帶水果,如香蕉、蓮霧、鳳梨為綴。
透過官方的推動,洗石子迅速普及,從公共建築延伸至民間住宅,成為一種在地化的建築語言。建於1933年的新北市三峽拱橋,橫跨三峽河,是以精密力學測量所打造的拱橋,外型優雅簡練,橋體即是洗石子鋪面。全台許多老街上流行的牌樓建築,如台北迪化街的街屋、桃園大溪和平老街、三峽民權老街、台南新化老街等等,都可見匠師們精湛的洗石手藝。在寺廟裡可見洗石子龍柱,以洗石子工法完成的神龕,還有洗石子洗手台,洗石子毫無違和地融入了台灣人的生活中。
走進位在民生西路上,台北市市定古蹟的「新芳春茶行」,外觀是1930年代大稻埕華洋混合的現代建築,室內多處也以洗石子裝修,第一進天井處的洗石子欄杆,做成寶瓶形狀,象徵諧音「保平安」之意;在第二進及第三進間的天井,設有外形典雅的竹節落水管,取其節節高升之意,細看其質地亦是洗石子的工法。
洗石子不只是建築裝修的材料,更藏了一段段關於城市、匠心與美感的故事。它是構成台灣街景的靈魂細節,一種可被觸摸的詩意,訴說著一種台式靜美的生活哲學。想經驗「台灣感性」,摸一摸老屋的牆面,探一探樓梯的轉角,或許就能聽見洗石子的呢喃。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