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頌的100種可能 可頌的台灣味

【圖/文.台灣光華雜誌】
來到台灣,除了珍珠奶茶、小籠包,請不要錯過可頌。有理念的烘焙師傅和創業者玩轉可頌的造型與風味,不僅有經典法式新月型的可頌,也有勇於嘗試加入台灣道地食材和新潮吃法的可頌。
台灣「可頌潮」讓你看到台灣美食的豐富、多元,也讓可頌迷重新定義何為完美可頌!
說到可頌,會想到法國人日常生活,在早餐與下午茶享用可頌,外加一杯咖啡,可頌多半單吃,頂多抹上一點奶油、果醬。
但在台灣,從便利超商到咖啡店,從可頌專賣店到精品蛋糕店,皆可品嚐可頌多元的風味與吃法。
陪伴型可頌,日常麵包
走過美食林立的中山區錦州街,奶油香撲鼻而來,「宜可頌」專賣店琳瑯滿目的菜單上,供應17種可頌,讓人頓時陷入選擇困難。
2024年11月開立的宜可頌,是Foldie蔬食餐酒館的第二個品牌,在紐約待了13年的創店總經理朱安廷,曾在紐約開了一間日法fine dining餐廳,因為Covid-19疫情,2020年6月回到台灣,在一家餐飲集團擔任餐飲總監,因而結識志同道合的夥伴創業。
會開可頌專賣店,朱安廷說,純粹喜歡吃可頌,扣除感性的部分,理性的考量,則是可頌在台灣有市場,「不然不會連便利商店都有可頌。」
「但宜可頌不是甜點型、網美型的可頌,我們一開始的設定,是陪伴型的可頌。」陪伴型?他語氣自信地定義:「把可頌視為日常麵包,可以買回家,冰冷凍,再回烤的麵包。」取名,也從「日常,陪伴」出發,就跟農民曆一樣,今日宜嫁娶、宜動土、宜入宅,宜可頌。
甜點型可頌vs.麵包型可頌
朱安廷的話,涉及可頌的本質與路線的不同。
正如法國雷諾特廚藝學院台灣代表、翻譯與審訂《瘋甜點自學全書》的Claire L.在一項可頌烘焙比賽中說,可頌究竟是麵包還是甜點,屬於灰色地帶。可頌屬於「維也納麵包類」(viennoiserie),這類千層、含奶油的發酵麵包,不論麵包師(boulanger)或是甜點師(pâtissier)都可以製作,是兩者交會的領域。
甜點型的可頌,如同台北Ten Thousand Coffee、可頌專賣店Buttered Flour、花蓮的「找到了可頌」,運用香濃的鮮奶油、巧克力甘納許、蛋白霜、水果作華麗的裝飾,屬於高顏值的可頌。
麵包型的可頌,就如「陳耀訓.麵包埠」、一之軒等麵包連鎖店都有賣可頌。朱安廷說,這也牽涉到中文與英文詞彙認知的不同,在台灣的烘焙環境中,可頌可以是麵包的一部分,就像麵包店賣可頌,但可頌不叫做bread,可頌就是可頌。
現代烘焙,包圍受眾
不論是甜點或是麵包,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資深研究員、同時也是「烘焙食品產業轉型加值計畫」主持人的陳麗婷指出,「現代烘焙」的概念,是指業者透過可頌這個載體,進行系統美學的設計開發。若能透過麵體與餡料美學的加乘,玩出100種可能,展現產品的新意與新貌,去跟消費者對話,消費者才會覺得它是一個很有生命力的產品,若沒有持續讓視覺、口感再進化,這個品項就容易消失。
陳麗婷認為,產品開發的邏輯是要包圍目標受眾,也就是透過不同的品項,吸引不同的客群。例如走精品路線的可頌,跟珠寶的邏輯是一樣的,看起來像藝術品,享用之前先拍照,透過社群的擴張力,引領朝聖的風潮。
「融入台灣味,也是在扣合環境的變化,原來可頌可以這麼的多元。」陳麗婷認為,飲食的邏輯就是因為不同的創意接力,而更加活潑,她以珍珠奶茶為例,奶茶是從國外進來台灣,但茶加了「顆粒」之後,變成了舉世聞名的台灣味。
台灣人愛吃的可頌
台灣味正如宜可頌的設定,朱安廷自問,台灣人最喜歡吃的麵包是什麼?紅豆麵包、芋頭麵包,還有灌餡的麵包。「所以我們推出紅豆可頌、芋頭可頌,以及灌生乳餡的可頌。」還有在一般麵包店最不起眼,但賣得非常好的蔥麵包。因為是從小吃到大,不管老中青都會吃的日常麵包,既是日常的麵包店,可頌就一定要有蔥口味。
他說,在廚師的味覺資料庫裡,知道用糖、醬油做的台式香腸與可頌「速配」,而且家常菜香腸配蒜苗,對台灣人來說是非常熟悉的味道,「這就是我們認知的台灣人的日常,只不過我們用可頌來表現它。」
又像龍眼蜜只有台灣有,對外國人而言,比較像異國的味道,但是搭配生乳卡士達,放進可頌的餡料裡,可以表達有層次又令人滿足的味道。
此外,根據朱安廷的觀察,台灣麵包店受到日本麵包店影響,所以連鎖麵包店都有明太子法國麵包這個品項;明太子雖是日本的產物,但台灣人對明太子接受度非常高,所以明太子可頌一點也不違和。
就連從法國巴黎發跡的Gontran Cherrier Bakery烘焙坊,在台灣的分店,也根據在地食材,翻轉出茶可頌、蔥可頌、肉鬆可頌等口味。可頌連鎖店「八月堂」30多種可頌口味中,海苔肉鬆、芋頭夾心、紅豆夾心、明太子也是基本款。
可頌的底層邏輯
朱安廷強調,唯一從技術面,帶著些許執著的角度來看,有些台灣日常的口味並不符合可頌的本質。由於可頌的「本質」需要拌入奶油,並不是所有的食物都適合跟奶油的味道搭在一起,例如咖哩味太強烈,會蓋過奶油,他曾嘗試推出咖哩德式香腸可頌,吃不出可頌味道的本質,就不放入菜單中。
「因為可頌的本質,是不可以忘記的。」他所謂可頌的「本質」,是指由奶油與麵糰反覆折疊、發酵製成的酥皮麵包。可頌更核心的評價標準是「層次分明」與「蜂巢組織」的孔洞結構,吃得到酥脆的外皮、濃郁奶油香。
朱安廷認為,麵糰配粉的比例,會影響它的視覺層次與口感的香氣,層次又會影響酥度與可頌的斷口性。除了商業酵母,搭配自己養的酸種,既有麵包的酸香,又有奶油的香甜。
就像叉燒可頌。朱安廷解釋,會推出叉燒可頌與他的背景有關。因為紐約的華人麵包店一定會賣叉燒麵包,不管是猶太人、白人、黑人各個族群都吃得非常習慣,他自己也喜歡吃,所以就做了叉燒可頌。
紐約雖沒有叉燒可頌,「但是我覺得食物的底層邏輯是通的,就像香港茶餐廳裡的叉燒酥,本質也是一個開酥的產品。」所謂的開酥,又回到可頌的本質,就是折疊的麵糰跟奶油折疊在一起後,再折,再壓,再折,再壓的過程。原來,叉燒是可以漫游在東西文化中。
可頌是台灣美食文化與創意的載體
可頌的法文「Croissant」意指「新月」或「彎月」,在台灣有人稱為「牛角麵包」。
但宜可頌會依其餡料與做法的不同,做出不同形狀的可頌,例如櫻花蝦、青蒜香腸做成長條形,芋頭餡、叉燒餡做成瑞士捲形狀;鵝油香蔥、明太子做成螺旋形。
有一位華裔客人吃了芋頭可頌,在IG的限時動態形容芋頭可頌「divine」。朱安廷說,芋頭是一個非常亞洲的食物,但我們平常不會用這種詞彙來形容可頌,或許這就是跨界帶來的驚喜。又有一位台法混血的部落客,她最喜歡叉燒可頌,其次是法式吐司跟鵝油香蔥可頌。朱安廷分析,她喜歡鵝油香蔥,可能是因為她有台灣的背景;喜歡法式吐司可頌,可能她覺得即使在法國,也沒有人把法式吐司做成可頌,這是重新詮釋經典的效果。
既然可頌的底層邏輯相通,不論是傳統派還是創新派,可頌都成為展現台灣飲食文化和創意的媒介。台中「獻.烘焙」主打圓形可頌。一樣位於台中的H.YEN可頌專賣店,除了爆漿的抺茶餡,還推出可頌披薩、霜淇淋可頌。台北漫拾咖啡店的可頌,包入芋泥、布丁與珍珠,這些新奇的造型與口味,都超出了消費者對可頌的想像。
每一家可頌專賣店打造屬於自己的風格,推動了創新與競爭。不論是經典風味,或是創新口味,你一定要試試在台灣百花齊放的可頌。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