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海洋中的森林 台灣的珊瑚保育與復育行動

台灣珊瑚種類多,好好保護花東到東北角的海岸生態系,將能成為熱帶珊瑚的挪亞方舟,對全球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育作出貢獻。
台灣珊瑚種類多,好好保護花東到東北角的海岸生態系,將能成為熱帶珊瑚的挪亞方舟,對全球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育作出貢獻。

【圖/文】台灣光華雜誌

還記得《海底總動員》裡,小丑魚尼莫悠游其中的珊瑚礁嗎?現實中,這些繽紛夢幻的海底景觀,不只是動畫裡的場景,更是孕育海洋生物的「海中森林」。

全球四分之一的海洋生物都仰賴珊瑚礁而生。然而,隨著氣候變遷、海洋暖化、污染與過度捕撈等破壞加劇,這些美麗又脆弱的家園正面臨巨大的生存危機。在台灣,各界正在行動,運用科技優勢守護這片水下堡壘。

四面環海的台灣,位於黑潮、南海、東海等三大海洋生態系的交會區,並地處全球海洋生物多樣性最高的「珊瑚大三角」頂端,優越的海洋環境,孕育出極為豐富的珊瑚種類與海洋生物。全世界的造礁珊瑚約有1,500種,台灣就擁有440種以上,將近全球的三分之一,種類之多,可是與澳洲大堡礁不相上下呢!

守護珊瑚刻不容緩

台灣珊瑚礁生態研究的先行者、台大海洋研究所退休教授戴昌鳳指出,台灣從北到南,只要有硬底質的海域就有珊瑚分布,從南端的墾丁、東沙,到東部的綠島、蘭嶼,再到北部的龍洞與基隆潮境,即使西部沿岸多沙地,只要具備人工的硬質結構,並有良好的環境,也能成為珊瑚附著生長的場域。

舉例來說,高雄永安天然氣接收站港口的防波堤為水泥塊,提供了珊瑚生長所需的硬基質,且能保護珊瑚不被猛烈的風浪襲擊,維持港內水相平靜,再加上此處人為擾動少,都成了有利珊瑚生長的條件,造就此處珊瑚多達130種。

自念研究所時便投入珊瑚礁生態研究的戴昌鳳,回憶當年,台灣尚未有人從事這領域的研究,大家對水下美麗的海底世界所知甚少。曾出版多本珊瑚圖鑑的戴昌鳳指出,常被誤會是植物的珊瑚,其實是一種俗稱,泛指可形成碳酸鈣骨骼或骨針的刺胞動物。大眾所熟知的珊瑚,是由珊瑚蟲的骨骼和群體所組成,覆蓋於珊瑚表面的珊瑚蟲,體內有共生藻行光合作用提供營養,也造就珊瑚豐富繽紛的顏色。珊瑚蟲會分泌碳酸鈣,逐漸形成骨骼,而這些骨骼經過長時間的堆積,就形成珊瑚礁。吃食珊瑚蟲的蝴蝶魚和雀鯛等魚類會被吸引,捕食小魚的較大型魚類也受到吸引,珊瑚礁提供了海洋生物棲息、繁殖和育幼的場所,逐漸孕育出豐富多樣的海洋生態系,稱牠們是海洋的森林,一點也不為過。

作為台灣第一位深入研究珊瑚礁生態的學者,台灣許多珊瑚的中文命名便是出自戴昌鳳。他至今猶記大三那年暑假,在恆春海邊潛水,被水下的美麗景象所震撼,雖然當時還不認識珊瑚,卻種下了守護台灣海洋的決心。

40多年的研究歷程,戴昌鳳參與核三廠、墾丁國家公園籌備、東沙島等的珊瑚礁生態調查,見證了台灣海洋的環境變遷。「1980年左右就產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戴昌鳳分享,念碩士班時,有次在水下數珊瑚,突然頭頂一暗,一整群約20幾隻的隆頭鸚哥魚遮天蔽日地慢慢游過,景象令人深刻,那約莫是1979年前後的光景。可是,因為人為濫捕,沒過幾年,台灣海域就再沒出現隆頭鸚哥魚,直到近年才有零星的幼魚現身。當海底峽谷如停機坪般滿是大龍蝦、大型石斑魚等的景象都成為過去式,海洋生物所面臨的過度捕撈和環境污染等威脅,才警醒了世人。

朝國際保育目標邁進

近年來,氣候變遷、海洋熱浪,導致全球珊瑚大規模白化的現象日趨頻繁,對珊瑚是致命的危機。然而,戴昌鳳據多年的觀察指出,沉積物與來自陸地的污染所產生的持續性傷害,才是造成台灣珊瑚覆蓋率降低最重要的因素。「即使是看起來清澈的東部,土石流後沖積到海裡的泥沙對淺海珊瑚殺傷力極大。」沿岸開發、豪雨造成大量泥沙沉積,覆蓋珊瑚體表,成為珊瑚生存的隱形殺手,是歷年許多區域珊瑚退化的主因。因此,戴昌鳳認為,守護珊瑚,應視保育環境為首要任務。若棲地環境不改善,再多的復育也是徒勞。

根據聯合國的「30x30」保育目標,意即在2030年時,全球至少有30%的地表面積,包含海洋跟陸地,必須要列為保護區,才能確保生物多樣性。國際上都朝著這個目標努力,並也延伸出OECMs(Other Effective area-based Conservation Measures,其他有效保育區)的概念,把非保護區,但具有適當管理措施,能保障生物多樣性發展的區域,也列入計算。台灣雖非聯合國會員國,但也與國際目標共同努力。除了墾丁國家公園、東沙環礁國家公園、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基隆潮境保育區等海洋保護區外,許多港口、軍事單位、事業單位所管轄的範圍,如高雄永安漁港、花蓮和平港、新北深澳的天然氣接收站等,也因為保護與管理措施得當,境內珊瑚長得很好,屬於OECMs的案例,保育成果可媲美保護區。

每一株珊瑚苗背後,都有無數的悉心照料。
每一株珊瑚苗背後,都有無數的悉心照料。

超級珊瑚礁在台灣

面對氣候變遷對珊瑚礁所帶來的威脅,全球科學家無不想方設法,美國的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就提出超級珊瑚礁(Super Reef)的研究。超級珊瑚礁是什麼呢?戴昌鳳解釋,當海水溫度升高會引起珊瑚白化,代表珊瑚生病了(共生藻被排出,露出白色碳酸鈣骨骼),但短暫的白化並不會立刻造成珊瑚死亡,如果環境能改善,珊瑚就可以逐漸恢復。而某些地區的珊瑚礁,因為定期有冷水入侵,讓海水的高溫不會持續太久,這種自然的冷卻機制,使即將白化的珊瑚得以延緩甚至避免死亡,讓珊瑚礁的整體環境較為抗熱,成為一個難得的海洋避難所。

台灣的東沙環礁即是如此。戴昌鳳表示,東沙環礁外圍定期受到「內波(internal waves)」影響,源自呂宋海脊的內波向西傳送,遇到東沙環礁之後帶動冷水自海底湧升,尤其以夏季大潮期間最明顯,可使海水溫度驟降7到10℃,原本白化的珊瑚,因為環境壓力緩解,又活了過來。東沙環礁得天獨厚的環境,也成為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針對全球珊瑚礁進行的觀測研究中,所認可的四座具備強大氣候適應力的超級珊瑚礁之一,讓台灣的珊瑚礁在全球保育藍圖中扮演重要角色。

台達基金會將LED光譜調控系統,應用到珊瑚苗養殖棚內,可以加速珊瑚生長。
台達基金會將LED光譜調控系統,應用到珊瑚苗養殖棚內,可以加速珊瑚生長。

讓科技成為保育珊瑚的神隊友

近年來,民間企業的投入,正為台灣珊瑚保育注入另一股動能。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以下簡稱台達基金會)自2020年起投入珊瑚復育與保種行動,執行長張楊乾表示:「我們的角色是復育珊瑚礁棲地,加速海洋生態系恢復。最終希望達成的,是大自然能夠自行修復。」台達基金會與基隆的海洋科技博物館合作建立潮境珊瑚保種中心,運用集團在自動化控制系統與節能技術的專長,整合智慧養殖、環境管理,量身打造適宜珊瑚生長的溫室,等珊瑚長到一定長度,再移植到潮境保育區。保種中心百分之百使用再生能源,成為亞洲首座零碳珊瑚保種中心。

又或是與屏東海洋生物博物館合作耐熱珊瑚的研究、珊瑚精卵的蒐集、著苗的研究等。張楊乾表示,在珊瑚保育的工作上,台灣的科技技術若能與海洋研究合作開發,就能轉變為保育的利器。例如台達基金會將原本用於植物工場的 LED光譜調控系統,調整紅光與藍光比例,應用到珊瑚苗養殖棚內,模擬自然日照的光線刺激,可以加速珊瑚生長。

此外,基金會也投入自動化控溫技術、三層式養殖架設計,搭配不同波長照明與控溫系統,形成模擬環境的高效復育場域。基金會甚至還協助研究單位開發珊瑚骨骼的掃描鑑種技術,利用台達電子的micro CT影像系統,從珊瑚的骨骼隔板與共肉構造準確辨識物種,確保復育過程中基因多樣性的維持。

台達基金會即將達成三年內復育一萬株珊瑚的目標,這些成果不只來自科技技術的跨界應用,背後更有一群功不可沒的志工。基金會從集團內部組成一支60人的潛水志工團隊,這些在國內外受過專業訓練的志工們,會不定期下水綁苗、刷藻維護珊瑚環境,或是協助蒐集精卵、拍攝調查影像、觀察珊瑚生長等。許多志工來自工程與技術部門,還會提出精進方案。張楊乾舉例,基金會即將使用機器手臂來協助珊瑚復育的實驗工作,就是來自同仁們的回饋。

台達基金會執行長張楊乾表示,台灣的科技技術若與海洋研究合作開發,能成為珊瑚保育的利器。
台達基金會執行長張楊乾表示,台灣的科技技術若與海洋研究合作開發,能成為珊瑚保育的利器。

打造珊瑚的挪亞方舟

除了在地行動,台灣在珊瑚保育上的科技量能,近年也逐步擴展至國際舞台。2024年底,台達基金會與新加坡國家公園局合作,在聖約翰島國家海洋實驗室建置珊瑚復育基地,導入台達集團的自動化控制系統與智慧養殖技術,目標十年復育十萬株珊瑚。同時,台達基金會也與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CSD)合作,引入珊瑚礁分析資料庫CoralNet,透過AI辨識與3D建模,科學化追蹤復育成果。近期更與IUCN(國際自然保育聯盟)合作,嘗試將STAR方法學 (Species Threat Abatement and Restoration,物種威脅減緩與復原指標)首次運用於海洋領域,開發可量化海洋保育成果的指標。

除了台達基金會,台灣有越來越多企業、團體意識到海洋生態對永續經營的重要性,各自發揮所長,投入珊瑚保育行動。例如,台灣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研發合適珊瑚著苗的基座;鴻海集團則利用廢棄物回收的事業,與大學合作開發回收材質的人工魚礁;又或是龍華科技大學將水庫淤泥再生應用於珊瑚復育陶瓷基座。

這些投入不只是為了台灣,更有可能在全球氣候變遷的挑戰下提供具體解方。

戴昌鳳指出,台灣位處熱帶與亞熱帶交界,北部多為亞熱帶水域,冬季水溫偏低,過去雖有珊瑚生長,卻不易形成規模性的礁體。然而在氣候變遷下,熱帶水域的珊瑚逐漸面臨高溫致死危機,珊瑚可能會往較冷的亞熱帶區域「遷徙」。台灣正好位於珊瑚大三角的北緣,珊瑚種類多,從花蓮、台東、宜蘭到東北角這條海岸,未來極可能成為熱帶珊瑚的重要庇護所。他援引國際上對「未來導向型海洋保育區」(Future-proofing Marine Protected Areas)的概念。這些區域不僅因應現在的生態條件,更是應對未來氣候變遷趨勢所劃設,作為物種的遷移緩衝與基因保存基地。「我們若能好好保護北部與東北部的珊瑚環境,劃設更多保護區,在未來就能成為熱帶珊瑚的挪亞方舟,將會對全球海洋生物多樣性的保育,作出巨大的貢獻。」戴昌鳳如此期盼。

台灣是擁有豐富海洋資源的國度,圖為抹香鯨舉尾下潛的美麗身影。(多羅滿賞鯨提供,藍振峰攝,吳琴馨設計)
台灣是擁有豐富海洋資源的國度,圖為抹香鯨舉尾下潛的美麗身影。(多羅滿賞鯨提供,藍振峰攝,吳琴馨設計)

延伸閱讀

蘭陽媽祖文化節9月26日登場 全台多尊媽祖宜蘭遶境

新壽基金會「新學伴關係」海科館職業參訪 小筆友探索海洋世界

雲林縣螢火蟲復育再出邁一步 新增大湖底賞螢棲地示範點

陶土裡的情緒風景 陶博館宋丹楊展3D重塑心靈島嶼

相關新聞

台灣最後的祕境 島嶼裡的遠方—— 中級山

你爬過台北101、逛過老街、走過夜市、大啖小吃,是否想感受不一樣的台灣? 那麼不妨試試我們推薦的另類渡假方式。走入雲霧繚繞的森林,上攀岩壁、下切溪谷,在密布的植被中找路,在爆汗與喘息中懷疑人生,有點蠻荒、些許探險,再加上很多的野性,這樣的旅程,就藏在尚未被世界廣泛認識的地方——台灣的中級山。

夜釣一「夏」 基隆鎖管季

東北角海域的鎖管,佔全台灣產量的七成以上,邁入第21年的基隆鎖管季,也成為夏日漁業季的品牌。吹著沁涼海風夜釣,大啖盛產時鮮,探訪十多處漁港風情,享受台灣特有的豐富一「夏」。

讓永續成為可能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屹立在基隆八斗子海邊的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始終熱鬧。 它是今(2025)年保育專家珍‧古德再次訪台的首站;也是導演李景白執導的沉船生態紀錄片《沈睡的水下巨人》的首映會場域。 館內不論常設展、特展,人潮始終絡繹。也有銀髮長輩在海科館樂齡學習中心組成海廢樂團,一起運用海廢做成的樂器玩爵士音樂;還有附設的幼兒園逕自帶隊,帶著小孩在場館內來場戶外教學,讓整個園區都成為教育場域。 戶外毗鄰的環保復育公園,鸚鵡螺、飛天掃帚,蔚為拍照熱點;望海巷潮境海灣水產動植物繁殖保育區更以豐富的海底生態吸引到大批潛客。

尋找阿抹,遇見鯨喜 拜訪太平洋抹香鯨π計畫

七月初,台灣賞鯨的線上社群幾乎三兩天發出「鯨」快報,從花蓮港出海的賞鯨船屢屢傳回:三年未見的夢幻鯨種「虎鯨」來到台灣東部海域,而抹香鯨家族幾乎快變成日常款,還有抹香鯨寶寶主動靠近船身,連超少見的「朗氏喙鯨」都來報到,是來響應台灣的夏日盛會嗎?

守護海洋中的森林 台灣的珊瑚保育與復育行動

還記得《海底總動員》裡,小丑魚尼莫悠游其中的珊瑚礁嗎?現實中,這些繽紛夢幻的海底景觀,不只是動畫裡的場景,更是孕育海洋生物的「海中森林」。 全球四分之一的海洋生物都仰賴珊瑚礁而生。然而,隨著氣候變遷、海洋暖化、污染與過度捕撈等破壞加劇,這些美麗又脆弱的家園正面臨巨大的生存危機。在台灣,各界正在行動,運用科技優勢守護這片水下堡壘。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