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亞洲盃男籃/浪費21分領先優勢 中華隊遭伊朗逆轉無緣4強

夜釣一「夏」 基隆鎖管季

誘捕鎖管的棒受網漁船,又稱為燈火漁業。
誘捕鎖管的棒受網漁船,又稱為燈火漁業。

【圖/文】台灣光華雜誌

東北角海域的鎖管,佔全台灣產量的七成以上,邁入第21年的基隆鎖管季,也成為夏日漁業季的品牌。吹著沁涼海風夜釣,大啖盛產時鮮,探訪十多處漁港風情,享受台灣特有的豐富一「夏」。

「如果你釣到人生中第一尾海魚,你第一件事要做什麼?」華倫號船長陳致豪問著前來體驗夜釣的遊客們。

是先放好釣竿?先解魚?都不是。「當然是先拍照啦!」

每年六到九月是台灣鎖管產量最豐富的時期,除了澎湖、南方澳,七成以上的產量集中在東北角海岸。

2005年呼應政府「一鄉一特色」的政策,基隆市政府推出第一屆鎖管季,至今已舉辦20年,帶動以鎖管為主題吃喝玩樂的風潮。

廖正信說,如何辨別鎖管,可以伸出一隻手來,對比鎖管胴體的長度,尾手指就是咪咪卷;食指尖到拇指尖的距離稱為小卷;手指加上巴掌大小的稱中卷;透抽約是前手臂長;而砲管則是前手臂加手掌的長度。
廖正信說,如何辨別鎖管,可以伸出一隻手來,對比鎖管胴體的長度,尾手指就是咪咪卷;食指尖到拇指尖的距離稱為小卷;手指加上巴掌大小的稱中卷;透抽約是前手臂長;而砲管則是前手臂加手掌的長度。

什麼是鎖管?

研究鎖管超過27年的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海洋科學與資源學院院長廖正信指出,台灣的土地面積只佔世界的萬分之2.77,但台灣的海洋生物多樣性卻佔了全世界的十分之一,以鎖管為例,全球約有49種鎖管,台灣發現的鎖管物種就高達三屬10種。

鎖管與花枝、魷魚有什麼不同?廖正信從生物課的分類法「界門綱目科屬種」講起,他提供最簡單的方式來辨別。

學術界將鎖管分為劍尖槍鎖管、杜氏鎖管等,但對漁販而言,為了要區分價格會另取名字,方便辨別。最大隻、40公分以上的叫砲管;20~40公分長的叫透抽;15~20公分叫中卷,再過來15公分以下是小卷;小小隻、約2~7公分的叫咪咪卷,通常做成鎖管XO醬的主要材料。因此,市場中聽到的咪咪卷、小卷、中卷、透抽與砲管,其實都是鎖管,只是體型大小不同而已。

鎖管產量呈現週期性

入夜之後,東北角沿岸經常可見漁火點點,就是在捕具趨光性的鎖管。

廖正信根據1960年至今的漁業統計年報數據指出,鎖管的年產量,呈現15~20年週期性的高與低,但產量低的週期,拉得越來越長。例如從1997年達到產量的高峰28,402公噸,自此產量逐年下滑,直至2004年產量再回升。

1997至2003年間,產量銳減的原因之一是1997~1998年有一個超級聖嬰(指東太平洋海水異常升溫的現象),更可怕的是,聖嬰年結束後,是反聖嬰年,全球海洋環境連續有三到四年面臨大規模異常動。由於聖嬰現象越來越頻繁,廖正信說,學術界有句話說「Abnormal is normal」,就是指不正常的現象太頻繁都變正常了。

原因之二是中國經濟起飛,中國在東海大肆搜捕鎖管,也會影響台灣的捕獲量,中國2003年沿岸只有兩艘光誘敷網船,2007年已增至130多艘。

台灣2018年產量甚至不到5,000公噸。

有人建議應該像櫻花蝦一樣,採取配額制,由政府限制捕捉鎖管的數量。

但廖正信採取保留的看法。他認為,頭足類生物與人類不一樣的地方,就是頭足類出生後,就只是拼命吃,拼命長大,活得越久,長得越長。但人類長到某一個階段,就不會再長高。

「如果你不利用它,它也是死掉。」他建議,反而要保護好它的產卵場,才是治本之道。

每年黑潮流到陸棚邊緣時,會隨著海底地形的變淺,形成地形性湧升,湧升會把海底下的營養鹽給擾動起來,北方三島成為一個很好的漁場,也是鎖管重要的產卵場。

漁業署2019年頒布的「鎖管棒受網漁業管理辦法」,趁著鎖管產卵高峰的春、秋兩季,在北方三島各實施一個月的禁漁期。從數據可以看出,禁捕實施後,2019年產量開始止跌,並有些許回升。

基隆市政府產業發展處處長蔡馥嚀認為,鎖管季已成為代表基隆漁業文化的品牌。
基隆市政府產業發展處處長蔡馥嚀認為,鎖管季已成為代表基隆漁業文化的品牌。

鎖管季推陳出新

2011年從漁業署回到基隆市政府服務的產業發展處處長蔡馥嚀,舉辦了每年的基隆鎖管季,也見證了漁撈量衰退的15年。

蔡馥嚀指出,由於捕撈技術的成長,帶動單位努力漁獲量(即漁獲率)的增加,但嚴重的是中國越界捕魚,他們使用底拖網捕撈蝦子、螃蟹的時候,卻同時把其他生物的棲地跟繁殖地都「刮」壞了,尤其將底棲性的魚苗破壞殆盡,讓鎖管幼苗沒有機會慢慢長大。

影響所及,鎖管季帶客出海的娛樂漁船,不論是夜訪鎖管或是夜釣體驗,可能「摃龜」。

為了減少遊客失望的情況,鎖管季陸續推出漁村走讀、海釣學院,讓民眾走進漁村,了解漁村的生活、誘捕鎖管的棒受網漁船的構造,順便「機會教育」,捕到鎖管是幸運,要為漁夫開心,客人也開心。如果沒有捕到鎖管,也不用擔心,可以吃船長事先準備好的鎖管米粉。

蔡馥嚀說,漁民們流傳著一句俗語:「敢允人山頂一隻豬,毋敢允人海底一尾魚」。也就是說可以保證在山上抓到一頭野豬,但沒有辦法保證,今天一定可以抓到海裡面的一條魚,反映漁夫靠天吃飯,競風頂浪,跟海浪抗搏的生態。

華倫號船長陳致豪進行新手教學。他強調,不一定要專業釣客,親子、女孩子也可以體驗。
華倫號船長陳致豪進行新手教學。他強調,不一定要專業釣客,親子、女孩子也可以體驗。

鎖管季帶動漁業的轉型

基隆鎖管季的亮點之一「新手體驗釣」,連釣具都不用帶,只要人來就好,船家就會幫遊客準備魚餌、釣竿,甚至是冰塊。

漁船可以兼營娛樂漁船,來自1991年「漁業法」的修訂,蔡馥嚀說,鼓勵漁船轉型是最早的出發點。到了第二代經營娛樂漁業的業者,從海釣舒適度考量去造新的船。第三代則結合了海釣加遊艇的模式,遊艇內有吧檯、唱卡拉OK的交誼廳,業者也發展出多元的體驗吸引客人,例如潛水或是登上基隆嶼的行程,也可以包船,開夜釣派對,由船家準備基隆在地的海鮮特產,標榜海上無菜單私廚自助餐或是BBQ現釣料理。

她認為,這些原本只會捕魚、釣魚的大男人們,或是接下父執輩衣缽的漁二代,以前只會拿魚竿,後來學習拿起麥克風,令人感動,尤其是白天在滿是階梯的基隆嶼燈塔步道跑上跑下;晚上開著船,搭載著夕陽晚霞班、午夜星空班、海上日出班的客人,欣賞北海岸不同時段的美景,帶出鎖管季成為代表基隆城市意象的特色。

華倫號船長陳致豪便是漁二代轉型的代表。他的父親陳明欽七歲開始捕魚,後來面臨漁業資源減少,陳致豪力勸父親轉型,推出新手釣的行程,由經驗老到的老船長負責開船,用魚群探測機找魚、追魚,針對白帶魚、鯖魚、鎖管等不同的特性,準備不同的魚具與魚餌。

陳致豪說,夏季東北海岸浪較小,很適合客人體驗休閒夜釣,不同季節有不同魚種,例如四到六月有鯖魚、竹筴魚、飛魚、尖梭魚;接下來主力就是鎖管;七到十月同時也是白帶魚季,八、九月有三點蟹,燈一照就會笨笨地浮起來。

有些小朋友吃過魚,卻沒有看過活魚,夜釣成為父母讓孩子體驗「海海人生」的場域。不小心釣到有刺的河豚,戳它一下會鼓起來,就像憤怒鳥,女客人會覺得河豚特別可愛;另有胸鰭的飛魚,將翅膀拉起來拍網美照,很受客人歡迎。

日籍的大江榮年參加新手釣的遊程,其實是專業釣客的他,果真比其他客人「高竿」,一晚上釣上十多隻尖梭、鰹魚、竹筴魚。他說,日本只有夜釣squid(魷魚),台灣夜釣的魚種多很多。

蔡馥嚀說,曾有一年,世界年輕廚師菁英賽決賽在基隆,來自26個國家的冠軍菁英廚師,一下飛機,就安排他們去夜釣,然後凌晨訪視崁仔頂漁市場。各國的廚師覺得很不可思議,因為外國通常都是在大白天釣魚,陽光、沙灘、比基尼,很少有夜間的體驗活動,而且晚上出去,海上還那麼熱鬧,釣起白帶魚閃閃發亮,令人驚豔。

棒受網漁船用燈光將鎖管誘入網內,再進行捕獲作業。(基隆市政府產業發展處提供)
棒受網漁船用燈光將鎖管誘入網內,再進行捕獲作業。(基隆市政府產業發展處提供)

亮不亮有關係

早期台灣捕鎖管是用焚寄網(又叫做「火罾仔」,罾就是魚網)。晚上抓鎖管的時候,需有一至三艘的火船去誘集魚群;另外有二艘用以撐開網具來捕魚的「罟船」。

這麼費人力的漁法,1955年,基隆市八斗子漁民杜仁平加以改良,用集魚燈替代燈船或是火船,兩艘罟船以兩根竹竿伸出去的網子代替,就是現在的棒受網漁船。

棒受網漁船一度陷入「誰比較亮」的惡性競爭。尤其是剛開放漁民可以兼營娛樂漁業的時候,船主希望他的釣客能夠釣到更多的鎖管,於是增加燈光強度。競相增加燈光強度的結果,卻超出主機發電量負荷,不時傳出火燒船的事故。

廖正信曾做過統計,東北角的棒受網漁船平均每艘船有36盞燈,但西南海域、澎湖或是南部平均只有17盞,可見在東北角海域競爭之激烈。

趨向環保、永續的漁法

其實,集魚燈有改良之法。

廖正信先說起一個故事,他的學生晚上到海上做燈火漁船的鎖管實驗,回來後曬傷,家長以為孩子騙人,晚上做實驗,為什麼會曬傷?原來燈火漁船上的鹵素燈含有紫外線。

若用可以控制波長,不會有紫外線的LED燈代替,加上LED燈的用電量是鹵素燈的50分之一,學界便一直在研究LED燈替代的可能性。

「但LED燈的指向性很高,因此必須做成牆面的面板,才能發揮集魚的效用。一旦風大,LED燈牆就像一扇帆,被風吹著走,讓船長無法控制方向。」廖正信說,因此目前LED燈只能用在抓秋刀魚的大型船,用於沿近海漁船的LED燈還需要再改良。

然而,燈火漁船用燈光集魚,不會誤捕其他物種,再說它不像托網漁船會破壞棲地,只要改善燈光消耗大量能源的問題,棒受網漁船不只是友善漁法,還是真正環保永續的漁法。

鎖管在營養位階的生態系裡,位於中間位置,扮演重要的能量傳遞角色。廖正信想起,曾經隨船出海做研究,晚上肚子餓了,船長把剛撈上來還是透明的鎖管,直接煮來吃,「哇,那個鎖管是甜的,真的好吃。」大自然有此恩賜,就要好好享用。

台灣是擁有豐富海洋資源的國度,圖為抹香鯨舉尾下潛的美麗身影。(多羅滿賞鯨提供,藍振峰攝,吳琴馨設計)
台灣是擁有豐富海洋資源的國度,圖為抹香鯨舉尾下潛的美麗身影。(多羅滿賞鯨提供,藍振峰攝,吳琴馨設計)

延伸閱讀

下一代Mitsubishi Pajero偷偷現身 粗獷經典準備回歸了嗎?

影/綠蠵龜「蛤仔」漁網纏繞險截肢 治癒奔大海

挺過罷免案...遭綠營議員批「仁愛市場冷氣仍壞」 林沛祥:造謠、炒冷飯

基隆仁愛市場成美食據點 夏日悶熱是軟肋 市府要花4千萬更新冷氣系統

相關新聞

台灣最後的祕境 島嶼裡的遠方—— 中級山

你爬過台北101、逛過老街、走過夜市、大啖小吃,是否想感受不一樣的台灣? 那麼不妨試試我們推薦的另類渡假方式。走入雲霧繚繞的森林,上攀岩壁、下切溪谷,在密布的植被中找路,在爆汗與喘息中懷疑人生,有點蠻荒、些許探險,再加上很多的野性,這樣的旅程,就藏在尚未被世界廣泛認識的地方——台灣的中級山。

夜釣一「夏」 基隆鎖管季

東北角海域的鎖管,佔全台灣產量的七成以上,邁入第21年的基隆鎖管季,也成為夏日漁業季的品牌。吹著沁涼海風夜釣,大啖盛產時鮮,探訪十多處漁港風情,享受台灣特有的豐富一「夏」。

讓永續成為可能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屹立在基隆八斗子海邊的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始終熱鬧。 它是今(2025)年保育專家珍‧古德再次訪台的首站;也是導演李景白執導的沉船生態紀錄片《沈睡的水下巨人》的首映會場域。 館內不論常設展、特展,人潮始終絡繹。也有銀髮長輩在海科館樂齡學習中心組成海廢樂團,一起運用海廢做成的樂器玩爵士音樂;還有附設的幼兒園逕自帶隊,帶著小孩在場館內來場戶外教學,讓整個園區都成為教育場域。 戶外毗鄰的環保復育公園,鸚鵡螺、飛天掃帚,蔚為拍照熱點;望海巷潮境海灣水產動植物繁殖保育區更以豐富的海底生態吸引到大批潛客。

尋找阿抹,遇見鯨喜 拜訪太平洋抹香鯨π計畫

七月初,台灣賞鯨的線上社群幾乎三兩天發出「鯨」快報,從花蓮港出海的賞鯨船屢屢傳回:三年未見的夢幻鯨種「虎鯨」來到台灣東部海域,而抹香鯨家族幾乎快變成日常款,還有抹香鯨寶寶主動靠近船身,連超少見的「朗氏喙鯨」都來報到,是來響應台灣的夏日盛會嗎?

守護海洋中的森林 台灣的珊瑚保育與復育行動

還記得《海底總動員》裡,小丑魚尼莫悠游其中的珊瑚礁嗎?現實中,這些繽紛夢幻的海底景觀,不只是動畫裡的場景,更是孕育海洋生物的「海中森林」。 全球四分之一的海洋生物都仰賴珊瑚礁而生。然而,隨著氣候變遷、海洋暖化、污染與過度捕撈等破壞加劇,這些美麗又脆弱的家園正面臨巨大的生存危機。在台灣,各界正在行動,運用科技優勢守護這片水下堡壘。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