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永續成為可能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圖/文】台灣光華雜誌

屹立在基隆八斗子海邊的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始終熱鬧。

它是今(2025)年保育專家珍‧古德再次訪台的首站;也是導演李景白執導的沉船生態紀錄片《沈睡的水下巨人》的首映會場域。

館內不論常設展、特展,人潮始終絡繹。也有銀髮長輩在海科館樂齡學習中心組成海廢樂團,一起運用海廢做成的樂器玩爵士音樂;還有附設的幼兒園逕自帶隊,帶著小孩在場館內來場戶外教學,讓整個園區都成為教育場域。

戶外毗鄰的環保復育公園,鸚鵡螺、飛天掃帚,蔚為拍照熱點;望海巷潮境海灣水產動植物繁殖保育區更以豐富的海底生態吸引到大批潛客。

誰還記得,在海科館開幕前,所在地八斗子,除了矗立著廢棄的北部火力發電廠,還是個與垃圾掩埋場比鄰的沒落漁村。

見證了從籌建到開館的海科館產學交流組組主任施彤煒。(林旻萱攝)
見證了從籌建到開館的海科館產學交流組組主任施彤煒。(林旻萱攝)

垃圾山上的博物館

2003年落成的潮境工作站(潮境海洋中心及潮境智能海洋館的前身),是海科館的起點。從籌建階段即參與的海科館產學交流組組主任施彤煒,是館內的元老級人物。他猶記得,潮境海洋中心所在地,當年是一處停用的水肥處理場。

為了興建工程舉辦說明會的他們,卻因此了解到當地居民,被迫朝夕與垃圾場共處,對政府有著滿腹怨言。雖然作為館方的他們,也沒有能力把垃圾移至別處,但針對這個痛點,投入了心力做綠化。施彤煒說:「這個『垃圾山上的博物館』,成了海科館的戶外常設展示,就算放眼世界,也是異數吧!」

另一來,出於對環境永續議題的認同,他們也號召理念相同的潛水教練與志工,參與淨灘淨海的行動。一同清除海底陳年的垃圾、廢棄漁網,接著,再以人工養殖方法,進行小丑魚及珊瑚苗的放養及移植。

面對垃圾滲水流入海的疑慮,「就像身體上長腫瘤,若無法切除,但還是要定期健檢。」施彤煒說。他們利用水肥處理場時期留下的取水管線,直接抽取海水來飼養海洋生物,以此進行長期監測。比起縹渺的科學數據,這些實際可見的證明,「才是讓漁民最有感,可以對此放心。」施彤煒直言。

所幸,直至目前,生物的存活率沒有明顯影響,甚至不乏生存超過20年以上者。「每個水族館都會有明星物種,在我們這裡,能活很久的都是明星物種。」施彤煒打趣地說。這樣的結果,也暫時消弭了居民的疑慮,並紓緩了官民之間的緊張。

才剛上任的館長王明源,深深感受到社區與海科館的互動密切。(林旻萱攝)
才剛上任的館長王明源,深深感受到社區與海科館的互動密切。(林旻萱攝)

紮根社區的博物館

可說,作為一處國家級館所,海科館的步伐,踏踏實實是由地方開始生根立基的。

由於所在地依山傍海,地理位置環境優越。而館區佔地有著54公頃的闊綽空間,由於並未設立圍牆,分散在社區中的建物,周邊不少民宅環繞,也就成為海科館的另一重要特色。

當我們移步到主題館採訪館長王明源,館長室外頭,就是停滿漁船的長潭里漁港,不遠處還有碧砂漁港、八斗子漁港錯落。

這樣與地方社區相濡以沫,今年三月才履新的館長王明源,已經深刻理解這座博物館的特別之處,「到任的第一週,館區內六個里的里長全都來找我。」讓他印象深刻。

回過頭來說,由於籌備初始,館方因應地方居民的要求,特別在區域探索館,飲水思源地以八斗子為本,介紹了當地的自然及人文景觀。

展區內可以看到,八斗子如何從清乾隆年間(約1770年代),因泉州杜氏家族的來到,開啟當地漁業發展的新頁,以及漁村生活的樣貌,好比不同的漁法漁具、岸邊的漁寮、魚市交易、辛勤的漁家婦女等等。

不過,最動人的,應屬在地人在影片中分享的故鄉點滴。不論是出身八斗子漁家的鄉土文學作家王拓的現身說法,又或出身長潭里的船長詩人林福蔭吟念起自己書寫的詩句:「思想起……╱金碧波紋灣澳裡╱龍蝦九孔爭著棲╱晨昏水面現魚跡╱真正漁鄉是這裡」

隨著海洋資源的漸漸枯竭,繁忙的漁村,甚至出現巨大工業遺址與垃圾場等嫌惡設施,到搖變為人人引以為榮的國家級博物館所在地。海科館的誕生,不僅為當地創造起就業機會,也連結起海洋大學、漁港、漁會、水試所等不同單位的能量,因而成為當地向心力的集結點。

「八斗子因為海科館而改變,基隆也因為海科館變得更亮眼。」在海科館任職了16年的媒體公關陳楷甯,用這段話為歷史的更迭下了註腳。

潮境智能海洋館中飼養著鯊魚、水母、海葵、花園鰻等海洋明星物種。(林旻萱攝)
潮境智能海洋館中飼養著鯊魚、水母、海葵、花園鰻等海洋明星物種。(林旻萱攝)

復育海底的熱帶雨林

前身為潮境海洋中心一部分的潮境智能海洋館,是海科館的重要熱區。

踏入智能館的迎賓大廳,大螢幕上播放著放置在潮境保育區水下攝影機取景的海底錄像,邀請遊客在此進入水下世界。

循著參觀動線前進,受歡迎的鯊魚、魟魚、水母、花園鰻、小丑魚、海星、海葵、陽隧足,會在沿途逐一亮相。

位於一樓,有著一缸缸海中生物的潮境海洋中心,更有著許多難得一見的珍稀物種。有飼養了超過22年,俗稱黃三角倒吊的黃高鰭刺尾魚;被稱之為「幽靈火箭」,罕見的白化錘骨雀鱔;以及已經被列為二級保育物種的豬鼻龜等等。

海科館近來與不少民間單位合作珊瑚復育。在這裡,可以看到與陽明海運合作的珊瑚復育缸。

珊瑚作為海中的熱帶雨林,同時也是超過1/4的海洋生物種類所仰賴生存的場域,對於海洋永續的重要性自不待言。產學交流組研究員蔡宇鴻分享,珊瑚是對環境變化極其敏感的物種,包括溫度、光線與營養源的變化,都會影響成長,也受惠於科技的不斷進步,才讓人工培育成為可能。

移步樓上,還有百坪大由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挹注資金成立的潮境珊瑚保種中心,更是近年跨領域合作的重點。

海科館產學交流組計畫助理鄭佳泓則分享,目前保種中心內依照東北角當地的生態,培育3,000株左右的珊瑚苗,涵蓋片狀、團塊、枝狀型等十餘種。在基座上的珊瑚,就像整齊的水下苗圃,等待著長大到足以覆蓋基座的大小,時機合宜即可移至海中。

八斗子因海科館而改變,基隆也因海科館變得更加亮眼。(林旻萱攝)
八斗子因海科館而改變,基隆也因海科館變得更加亮眼。(林旻萱攝)

解永續的難題

不論是將垃圾山化腐朽為神奇;或者是將海廢遍佈的望海巷海灣,扭轉為生態豐沛的海洋保育區;甚至利用館所難以扭轉的劣勢轉換為特色,廣邀國內外的學生、學者來此實習、參訪。

「來到這裡,了解我們目前的環境處境,如何因應,並且讓生態與環境可以永續延續,就會是最好的體驗。」如施彤煒直言。面對惡劣的環境處境,人類如何共存,並尋求永續的可能,是當代人類的普世議題,這一點,作為先鋒的海科館已率先解題。

台灣是擁有豐富海洋資源的國度,圖為抹香鯨舉尾下潛的美麗身影。(多羅滿賞鯨提供,藍振峰攝,吳琴馨設計)
台灣是擁有豐富海洋資源的國度,圖為抹香鯨舉尾下潛的美麗身影。(多羅滿賞鯨提供,藍振峰攝,吳琴馨設計)

延伸閱讀

深澳百人淨灘清出79公斤海廢 星光夜騎結合環保與觀光

新壽基金會「新學伴關係」海科館職業參訪 小筆友探索海洋世界

熱炸了!海科館明星大型鬼蝠魟標本裂損 「蝠妹」護膚過程公開

新北營造海洋熱帶雨林 貢寮棲地復育3000株珊瑚

相關新聞

台灣最後的祕境 島嶼裡的遠方—— 中級山

你爬過台北101、逛過老街、走過夜市、大啖小吃,是否想感受不一樣的台灣? 那麼不妨試試我們推薦的另類渡假方式。走入雲霧繚繞的森林,上攀岩壁、下切溪谷,在密布的植被中找路,在爆汗與喘息中懷疑人生,有點蠻荒、些許探險,再加上很多的野性,這樣的旅程,就藏在尚未被世界廣泛認識的地方——台灣的中級山。

夜釣一「夏」 基隆鎖管季

東北角海域的鎖管,佔全台灣產量的七成以上,邁入第21年的基隆鎖管季,也成為夏日漁業季的品牌。吹著沁涼海風夜釣,大啖盛產時鮮,探訪十多處漁港風情,享受台灣特有的豐富一「夏」。

讓永續成為可能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屹立在基隆八斗子海邊的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始終熱鬧。 它是今(2025)年保育專家珍‧古德再次訪台的首站;也是導演李景白執導的沉船生態紀錄片《沈睡的水下巨人》的首映會場域。 館內不論常設展、特展,人潮始終絡繹。也有銀髮長輩在海科館樂齡學習中心組成海廢樂團,一起運用海廢做成的樂器玩爵士音樂;還有附設的幼兒園逕自帶隊,帶著小孩在場館內來場戶外教學,讓整個園區都成為教育場域。 戶外毗鄰的環保復育公園,鸚鵡螺、飛天掃帚,蔚為拍照熱點;望海巷潮境海灣水產動植物繁殖保育區更以豐富的海底生態吸引到大批潛客。

尋找阿抹,遇見鯨喜 拜訪太平洋抹香鯨π計畫

七月初,台灣賞鯨的線上社群幾乎三兩天發出「鯨」快報,從花蓮港出海的賞鯨船屢屢傳回:三年未見的夢幻鯨種「虎鯨」來到台灣東部海域,而抹香鯨家族幾乎快變成日常款,還有抹香鯨寶寶主動靠近船身,連超少見的「朗氏喙鯨」都來報到,是來響應台灣的夏日盛會嗎?

守護海洋中的森林 台灣的珊瑚保育與復育行動

還記得《海底總動員》裡,小丑魚尼莫悠游其中的珊瑚礁嗎?現實中,這些繽紛夢幻的海底景觀,不只是動畫裡的場景,更是孕育海洋生物的「海中森林」。 全球四分之一的海洋生物都仰賴珊瑚礁而生。然而,隨著氣候變遷、海洋暖化、污染與過度捕撈等破壞加劇,這些美麗又脆弱的家園正面臨巨大的生存危機。在台灣,各界正在行動,運用科技優勢守護這片水下堡壘。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