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最後的祕境 島嶼裡的遠方—— 中級山

中級山被稱為「島嶼裡的遠方」。
中級山被稱為「島嶼裡的遠方」。

【圖/文】台灣光華雜誌

你爬過台北101、逛過老街、走過夜市、大啖小吃,是否想感受不一樣的台灣?

那麼不妨試試我們推薦的另類渡假方式。走入雲霧繚繞的森林,上攀岩壁、下切溪谷,在密布的植被中找路,在爆汗與喘息中懷疑人生,有點蠻荒、些許探險,再加上很多的野性,這樣的旅程,就藏在尚未被世界廣泛認識的地方——台灣的中級山。

「台灣最具代表性的風景、最壯麗的山岳溪谷、保留最盎然生意的生態,還有許多震撼人心的人文與自然歷史,都在中級山。」登山資歷達30多年,去(2024)年剛以台灣中級山為題,出版《島嶼裡的遠方:探索台灣中級山,尋找荒野裡的最後一片祕境》一書的崔祖錫說。描述得讓人心嚮往之,只是,中級山可不是一碟小菜,一塊蛋糕,想踏進最接近「台灣本質」的山林,在練好基礎體能、培養路感、備好離線地圖、熟練探勘技巧之前,且跟我們開啟一場文字的「中級山」探勘吧!

崔祖錫認為,台灣最具代表性的風景、最壯麗的山岳溪谷、保留最生意盎然的生態,還有許多震撼人心的人文與自然歷史,都在中級山。
崔祖錫認為,台灣最具代表性的風景、最壯麗的山岳溪谷、保留最生意盎然的生態,還有許多震撼人心的人文與自然歷史,都在中級山。

中級山,不中級

不是比初級山再難爬一些些,還可能須具備比登高山更精進的攀登技術,崔祖錫解釋,中級山較適切的稱呼該為「中海拔山岳」,指台灣中海拔(約1,000~3,000公尺間),屬於溫帶氣候,較少人造訪,曾是山岳民族活動的主要領域。

身為多山的島嶼,台灣70%的面積是山地地形,當中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有268座,佔山地面積1.7%。1970年代,登山界評選出台灣百岳,一時間登百岳運動盛行,也影響日後台灣社會對登山的想像就是爬百岳,有些外國朋友到台灣也會想攻頂玉山。

此外則是郊山,佔山區面積約52%,指高度約1,000公尺以下的山區;因與民眾生活空間鄰近,步道建置完好,如台北大縱走、淡蘭古道等路線四通八達,加上便捷的交通,公車、捷運、YouBike都可到,崔祖錫稱,台灣郊山所形成的步道網,可說是世界級的,亦是台灣人最容易親近的山岳。

但介於高山與郊山之間,還有面積近45%的中級山,卻少人探問。雖自1980年代起的十年間,各大學登山社團自主的深度探勘,足跡涉及太魯閣山區、拉庫拉庫溪流域、大南澳山區、丹大白石山區、大崙溪流域等,另有登山界神鵰俠侶之稱的楊南郡與徐如林和其他先驅的探勘者,深入霞喀羅、浸水營、能高越嶺、合歡越嶺等山區踏查古道;但中級山多只被山友當作平日的訓練場,「因為它太不容易到達了,且大部分的山沒有展望,再加上沒有百岳之名,未受到矚目,但其實中級山蘊藏了非常多世界級的看點在裡面。」

崔祖錫坦言,他在大學時期已蒐集了80多顆百岳山頭,當爬到3、40座時,感覺到「高山對我來說太熟悉了,到哪一個點都知道會看到什麼風景,就像旅遊指南一般,變成一種例行公事。」想尋求另一種刺激和挑戰,那時候的他鑽進了中級山,踏入台灣島內最遠的荒野。

中級山的特色之一是山高谷深,圖為從錐麓古道望去,可見地形落差巨大的峽谷。
中級山的特色之一是山高谷深,圖為從錐麓古道望去,可見地形落差巨大的峽谷。

山高谷深,地形變化劇烈

島內最遠的荒野是什麼模樣?

先聊地形,「山高谷深,大開大闔是台灣中級山的一個特色。」崔祖錫說。台灣是歐亞大陸與菲律賓海板塊擠壓隆起的島嶼,造就山岳高度與密度之最。

高山是山區最頂巔的極小部分,台灣高山特色之一是密集的連峰,爬高山幾乎是走在稜線上;再加上高山的聯絡道路與步道系統完備,諸多登山口位在公路可到達之處,車行可到海拔2,000公尺以上,其中最高的合歡山登山口海拔已達3,220公尺。

但是中級山的樣態卻大不同,中級山的山體多數是巨大而各自獨立,爬一座中級山,路途至少耗上6~7個小時,或可能要花上好幾天才真正進入山區;再加上溪流旺盛的侵蝕作用,「台灣的山都是水雕出來的,造成地形劇烈變化、落差大,整個山就像是從平地拔地而起的樣態。」因此又加深中級山的難度。

山高谷深的形式,崔祖錫舉例,「在外國爬兩、三千公尺的山很容易,但像清水斷崖這種被板塊擠壓而成的海岸,腳下就有2,000多公尺的落差,非常稀有。」中級山區域內還含括大量的溪谷地形,是為溯溪及溪降活動的天堂,「日本的溯溪活動很厲害,但他們覺得最難的溪都在台灣。」台灣的中級山區亦是國際高級溪降愛好者頻頻造訪之地。

台灣中級山裡的魔幻場景,圖為玉里山的杜鵑苔蘚森林。(崔祖錫提供)
台灣中級山裡的魔幻場景,圖為玉里山的杜鵑苔蘚森林。(崔祖錫提供)

一片青綠,植被多元盎然

總是披著一身綠,是中級山的另一特色,爬中級山不僅路程長,要在潮濕鬱閉環境中行進數天,登頂後缺少展望的景色,也是不受待見之因。「高山為什麼風景好?因為它已經到了冷溫帶和亞寒帶,是接近北海道甚至極圈平地的氣候帶,此處位於森林界線上下,除了高大針葉林,還有低矮的箭竹草原、圓柏與杜鵑灌叢,甚至只有多年生草本生長在岩屑地上,所以展望很好。」崔祖錫解釋。

「台灣中海拔的環境大致等同於溫帶氣候帶,只是台灣的溫帶森林相對穩定潮濕,全世界的溫帶森林只有1%是濕的。」這孕育了中級山區整片高大連綿、蓊鬱浩瀚的森林植被,內藏了台灣最珍貴的自然資源。

約莫在海拔1,700~2,500公尺之間,是水氣容易聚積成雲海或雲霧的高度,被稱為「霧林帶」,雲海亦是山友們對台灣山岳記憶的一部分。

霧林帶創造出特殊生態環境,如紅檜、扁柏、台灣杉等物種都非常珍貴獨特,近年農業部林業試驗所副研究員徐嘉君率領的「找樹的人」團隊,在大安溪找到的「大安溪倚天劍」(高84.1公尺),以上這些都是溫帶森林的代表樹種;而中央山脈南段大鬼湖其東側的平野山可說是台灣杉分布的中心。

登山朋友會想赴日本九州屋久島,拍攝如宮崎駿動畫《魔法公主》裡魔幻森林的場景,台灣也不少,且生態更為豐富,像在東部的玉里山一帶,杜鵑叢與苔蘚球交織如童話世界,景色雖夢幻,但也加深了行進的困難。

台灣明明也有溫帶森林,卻缺乏溫帶森林最吸引人、會隨季節蛻換顏色的紅葉森林?學森林的崔祖錫道來箇中緣由,植物為什麼要落葉?因為氣候過於乾冷,故藉由落葉來減少水分散失;在台灣,則因落葉樹種競爭不過常綠的樹種,因此台灣的紅葉沒有那麼發達,是跟環境有關。台灣賞楓的地點,如新竹尖石的霞喀羅古道、大雪山的鳶嘴稍來步道等處,都是位在背東北季風處,較為乾燥之故。

中級山是曾經的歷史現場,圖為瓦拉米步道上的喀西帕南紀念碑。
中級山是曾經的歷史現場,圖為瓦拉米步道上的喀西帕南紀念碑。

曾經,歷史的現場

中級山曾是台灣山岳民族固有領域、生活與狩獵的家園,他們的山林文化與場域密不可分,崔祖錫表示。他們以山林為家,累積了豐富的山林知識,及如何與自然互動應對。

但這片場域卻成了近代國家權力擴張的戰場。清領時期,拓墾漢人和官方為土地利益及樟腦資源的開發,在山區爆發無數大大小小的衝突。日人治台的50年間,最終更為了全面統治管理,開闢警備道路,或在重要據點設置駐在所,一步步近逼原住民族的生活場域,衍生太魯閣戰爭、大分事件、霧社事件等衝突,至今土地上仍留著那段山林民族與現代文化對抗的故事。

二戰後的伐木事業以更具效率的伐木器械、林道深入山區,如丹大、太平山、八仙山等處,直至1980年代後期森林全面禁伐,人類的腳步撤出後,中級山域回歸成原始的荒野,但原址仍留有當年鐵棧橋、工作站、鐵軌機台、古橋等伐木遺跡。

這些曾經的存在,成了山友入山一探再探的動機,有人為了考據歷史、調查生態,為了更瞭解台灣,也有部落的新生代循著當年部落遷徙的足跡,找回山上的家。

走進台灣原始的蠻荒,中級山將是非到台灣不可的理由之一。圖為聞名中外的錐麓古道。
走進台灣原始的蠻荒,中級山將是非到台灣不可的理由之一。圖為聞名中外的錐麓古道。

如今,真正的荒野

曾經為歷史現場的中級山區,在今日多為杳無人煙的地方,僅有桃竹苗有較具規模數量的部落聚集,崔祖錫解釋,日治後期的「集團移住」計畫,將大批山區的原住民族強制遷往山下,大片山區自此無人長住。

這也是中級山成為台灣「島嶼裡的遠方」之因,崔祖錫解釋,原初的路徑、古道因少人走動,路況較差,登山者也有取用獵徑、獸徑、取水路等,但缺乏指標引導。從有路走到沒路,必要時須高繞過危險的崩塌地,或要涉溪前進,因此爬中級山除了必備的體能外,須會判讀地形、地圖,培養路感,運用探勘技巧、找路、溯溪、繩索、攀岩。更會遭遇到虎頭蜂、螞蝗、小黑蚊、山豬、硬蜱等惱人的攻擊;但也因為這樣的「野性」與「未知」,更吸引想要體驗冒險、回歸原始的登山友。

如果你是入門新手,那麼走一趟北插天山、水社大山、加里山、鳶嘴山、清水大山等,可花上一兩天在山中徐徐感受中級山的魅力。或者你是進階好手,台灣還有無數如烏來三姑、南大武山、南二子山、大鬼湖、平野山、三角錐山等更深險難至的中級山,其原始的蠻荒等你來驚豔。

來台灣爬山吧!除了驚豔台灣是高山之島外,中級山也將是你非到台灣不可的理由之一。

台灣是擁有豐富海洋資源的國度,圖為抹香鯨舉尾下潛的美麗身影。(多羅滿賞鯨提供,藍振峰攝,吳琴馨設計)
台灣是擁有豐富海洋資源的國度,圖為抹香鯨舉尾下潛的美麗身影。(多羅滿賞鯨提供,藍振峰攝,吳琴馨設計)

延伸閱讀

楊柳颱風逼近 台東縣公告「限制管制區」民眾禁入

楊柳颱風來襲 大雪山、八仙山及武陵森林遊樂區下午5時預警性休園

楊柳颱風強勢登台 全台10處省道路段警戒注意

影/楊柳颱風逼近 高雄山區嚴防坍方斷電...市府搶送發電機備援 

相關新聞

台灣最後的祕境 島嶼裡的遠方—— 中級山

你爬過台北101、逛過老街、走過夜市、大啖小吃,是否想感受不一樣的台灣? 那麼不妨試試我們推薦的另類渡假方式。走入雲霧繚繞的森林,上攀岩壁、下切溪谷,在密布的植被中找路,在爆汗與喘息中懷疑人生,有點蠻荒、些許探險,再加上很多的野性,這樣的旅程,就藏在尚未被世界廣泛認識的地方——台灣的中級山。

夜釣一「夏」 基隆鎖管季

東北角海域的鎖管,佔全台灣產量的七成以上,邁入第21年的基隆鎖管季,也成為夏日漁業季的品牌。吹著沁涼海風夜釣,大啖盛產時鮮,探訪十多處漁港風情,享受台灣特有的豐富一「夏」。

讓永續成為可能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屹立在基隆八斗子海邊的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始終熱鬧。 它是今(2025)年保育專家珍‧古德再次訪台的首站;也是導演李景白執導的沉船生態紀錄片《沈睡的水下巨人》的首映會場域。 館內不論常設展、特展,人潮始終絡繹。也有銀髮長輩在海科館樂齡學習中心組成海廢樂團,一起運用海廢做成的樂器玩爵士音樂;還有附設的幼兒園逕自帶隊,帶著小孩在場館內來場戶外教學,讓整個園區都成為教育場域。 戶外毗鄰的環保復育公園,鸚鵡螺、飛天掃帚,蔚為拍照熱點;望海巷潮境海灣水產動植物繁殖保育區更以豐富的海底生態吸引到大批潛客。

尋找阿抹,遇見鯨喜 拜訪太平洋抹香鯨π計畫

七月初,台灣賞鯨的線上社群幾乎三兩天發出「鯨」快報,從花蓮港出海的賞鯨船屢屢傳回:三年未見的夢幻鯨種「虎鯨」來到台灣東部海域,而抹香鯨家族幾乎快變成日常款,還有抹香鯨寶寶主動靠近船身,連超少見的「朗氏喙鯨」都來報到,是來響應台灣的夏日盛會嗎?

守護海洋中的森林 台灣的珊瑚保育與復育行動

還記得《海底總動員》裡,小丑魚尼莫悠游其中的珊瑚礁嗎?現實中,這些繽紛夢幻的海底景觀,不只是動畫裡的場景,更是孕育海洋生物的「海中森林」。 全球四分之一的海洋生物都仰賴珊瑚礁而生。然而,隨著氣候變遷、海洋暖化、污染與過度捕撈等破壞加劇,這些美麗又脆弱的家園正面臨巨大的生存危機。在台灣,各界正在行動,運用科技優勢守護這片水下堡壘。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