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經典賽Live/7局下陳傑憲+吳念庭連線避免提前結束 西班牙12:3中華

林岱樺百萬交保被迫搬家 胞弟70萬元、2助理60萬元交保

獨/陳淑樺消失27年 接班人是她!56歲玉女教主爆內幕

5G標準必要專利競賽現況與發展趨勢

圖為5G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圖為5G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如欲轉載本文,請與北美智權報聯絡

李淑蓮╱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LEXISNEXIS於2025年1月發佈了《誰是5G專利競賽的領頭羊?》的報告(下稱《報告》。目前5G 專利競賽顯示出激烈的全球競爭態勢,各國及各大廠商均投入大量資源爭奪技術領導地位。5G 技術的發展不僅影響行動通訊,還涵蓋物聯網(IOT)、智慧城市、智慧醫療、智慧製造等多個領域,使得標準必要專利(SEP)的價值與影響力與日俱增。筆者將就《報告》內容,深入探討 5G 專利競賽的主要趨勢、關鍵競爭者、專利數據的挑戰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

圖1. 依首次專利宣告年份劃分的 ETSI 宣告專利家族(INPADOC)總數;Source:LexisNexis
圖1. 依首次專利宣告年份劃分的 ETSI 宣告專利家族(INPADOC)總數;Source:LexisNexis

全球5G專利競賽的現況與趨勢

據2024年10月31日前的數據顯示,同類資料庫中最大的歐洲電信標準協會(ETSI)宣告資料庫含超過 555,000 項宣告專利和 102,943 個5G專利家族,且已核准的 5G專利家族數量穩步成長,每年新增約1萬個。這顯示5G專利市場正處於快速增長階段,且這種趨勢未來可能會持續,特別是隨著 5G Advanced 和 6G 研究的推進。

在這場競爭中,中國企業的影響力顯著上升,目前中國企業擁有超過 40%的5G 已宣告專利家族;美國、韓國與歐洲企業則各占15-20%。《報告》認為此一分佈反映出中國企業在 5G 領域的研發與專利佈局已達全球領先地位,特別是華為(Huawei)、中興通訊(ZTE)等公司,在專利數量與技術貢獻上都處於領先地位。

另一方面,以研發為導向的機構,如 InterDigital、Fraunhofer Institute、荷蘭應用科學研究組織(TNO Netherlands)等,雖然在專利數量上不如大型企業,但它們在專利品質與技術貢獻方面占有一席之地。像是InterDigital 在考慮專利資產指數價值指標而不僅僅是專利家族數量時,其在5G專利排名會從第 17 名上升至第7名,顯示其專利的技術影響力高於單純的數量指標。

5G專利排名與主要競爭者

《報告》顯示華為、高通(Qualcomm)與愛立信(Ericsson)是 5G 專利競賽中的前三名企業。華為在所有關鍵指標(包括專利數量、已核准專利數量、標準貢獻)中均排名第一,高通緊隨其後,但在技術標準貢獻方面則落至第四,而愛立信雖然在專利數量上略落後,但在標準貢獻方面排名第二,顯示其技術影響力不低。

此外,三星(Samsung)、LG 電子(LG Electronics)與諾基亞(Nokia)等公司在 5G 技術研發與標準制定方面亦有較強的競爭力。韓國企業的 5G 專利表現尤為突出,三星與 LG 在專利資產價值排名中分列第三與第四,顯示其技術影響力不容忽視。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趨勢是專利主張實體(PAE)的崛起。這些公司透過收購 5G 專利組合來提升自身的影響力,例如 Pegasus Wireless、Longhorn IP、Key Patent Innovations 等公司在收購既有5G專利後,排名即大幅提升。值得注意的是,這類企業的出現,可能會改變5G專利授權與訴訟的生態,影響未來市場格局。

專利宣告與數據挑戰

《報告》指出,5G專利宣告的數據挑戰在於資料的不一致性與標準化問題。由於歐洲電信標準協會(ETSI)的專利宣告是自主提交的,因此不同企業的宣告方式、格式與範圍各異,導致數據存在偏差。例如,有些公司僅宣告優先權申請或臨時申請,而沒有納入完整的專利家族資訊,這會影響排名的準確性。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LexisNexis 啟動了「Cellular Verified」宣告資料清理計畫。,該計畫透過與30多家 ETSI 宣告專利的公司合作,進行數據清理、比對、去重、擴展與驗證,確保專利宣告數據的可靠性。這項計畫顯示,透過更嚴格的數據處理,專利排名與分析結果可以更加準確,避免因宣告方式不同而導致的偏差。

5G SEP 訴訟與授權趨勢

隨著 5G 技術日漸成熟,專利授權與訴訟的影響力也在增加。全球多個司法管轄區都在積極參與 5G SEP 訴訟,其中中國法院的影響力日益提升,歐洲統一專利法院(UPC)也在2024年發布了首個 FRAND(公平、合理、無歧視)裁決,顯示歐洲在5G專利授權市場的參與程度增加。

美國仍然是 SEP 訴訟的重要戰場,特別是國際貿易委員會(ITC)能夠透過排除令(Exclusion Order)來禁止侵權產品進口,使得SEP所有者更傾向在美國提起訴訟。此外,德國與英國的法院在5G訴訟中也扮演重要角色,例如 Unwired Planet訴華為案確立了全球 FRAND 授權的原則。

與此同時,SEP 授權機制的變化也值得關注。許多企業開始加入專利池,如高通、InterDigital、諾基亞與愛立信等公司皆參與 Avanci 5G 車輛專利池,顯示專利授權模式正在向更加集中化的方向發展。

未來展望與 6G 的發展

5G 技術仍處於發展階段,但業界已經開始關注6G的未來。《報告》指出,隨著 5G Advanced 技術的推進,企業將投入更多資源於 6G 的研發。與 5G 相比,6G 預計將在更高的頻譜上運行,提供更低的延遲與更高的數據速率,並進一步擴展物聯網與人工智慧(AI)的應用範圍。

總結來說,5G 專利競賽的領導者仍以華為、高通與愛立信為主,但專利授權模式的變化、專利主張實體的崛起,以及全球各地法院對 FRAND授權的不同見解,將使 5G 專利市場持續變動。未來,隨著 5G 技術的成熟與 6G 的研發推進,專利佈局與競爭格局將進一步演變,值得持續關注。

作者:李淑蓮
現任:北美智權報總編輯
學歷: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
經歷:北美智權報主編

半導體科技雜誌(SST-Taiwan)總編輯

CompuTrade International總編輯

日本電波新聞 (Dempa Shinbun) 駐海外記者

日經亞洲電子雜誌 (台灣版) 編輯

延伸閱讀&電子報訂閱連結:

【詳細內容請見《北美智權報》374期;歡迎加入《北美智權報》獨立網站會員,或使用訂閱系統訂閱《北美智權報》電子報

延伸閱讀

中國氫能源行業企業競爭現狀:市場集中主要廠商

華為「天才少年」轉職 徐科棄百萬年薪、任教南京大學

2024中國能源企業500強榜單出爐:新能源、電力、燃氣表現亮眼

2024年人工智慧創投現況及未來趨勢

相關新聞

2025年AI領域掀波瀾:DeepSeek的衝擊與影響

DeepSeek最新推出的R1模型,訴求能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的方式,提供ChatGPT等模型的替代方案,在高科技圈掀起一股熱潮,更曾讓輝達(Nvidia)創下史上最大單日跌幅,市值蒸發近6,000億美元。過去普遍認為,要打造出強大的AI模型,就必須投入數百億美元購買運算設備,DeepSeek的異軍突起,打破了AI模型開發遙不可及的既定觀念。

2024年全球非專利實施實體(NPE)訴訟趨勢分析

近年來,全球專利訴訟的趨勢持續變化,尤其是非專利實施實體(NON-PRACTICING ENTITIES, NPES) 的活動模式更是備受關注。這類實體企業擁有專利但不直接生產或銷售產品,而是透過授權或訴訟來獲利,因此,它們的行為不僅影響企業的專利管理策略,也對司法體系、技術發展與市場競爭格局帶來深遠影響。

Core Wireless v. Apple 案留下的疑問:標準必要專利最佳宣告時機為何?

CAFC認為2018年CORE WIRELESS V. APPLE 案[1]的主要爭議在於NOKIA是否因為延遲宣告而獲得不公平利益? 此案在2019年更審時地院採納APPLE專家意見,認為如果NOKIA的宣告沒有被延遲,有可能系爭專利所對應的技術就不會被GPRS標準所涵蓋。筆者想探討此案是否有影響到主要5G SEP持有者的宣告時機?

5G標準必要專利競賽現況與發展趨勢

LEXISNEXIS於2025年1月發佈了《誰是5G專利競賽的領頭羊?》的報告(下稱《報告》)。目前5G 專利競賽顯示出激烈的全球競爭態勢,各國及各大廠商均投入大量資源爭奪技術領導地位。5G 技術的發展不僅影響行動通訊,還涵蓋物聯網(IOT)、智慧城市、智慧醫療、智慧製造等多個領域,使得標準必要專利(SEP)的價值與影響力與日俱增。筆者將就《報告》內容,深入探討 5G 專利競賽的主要趨勢、關鍵競爭者、專利數據的挑戰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

專利師公會的使命與銳變:專訪新任理事長秦建譜

智慧財產權已成為全球競爭的關鍵資本,專利更是技術創新與市場優勢的核心資源。在台灣這個科技產業密集的國家,專利佈局與智財管理不僅影響企業競爭力,更與國家的經濟發展息息相關。然而,隨著國際競爭加劇、科技發展迅猛、專利審查挑戰增加,專利師的角色與責任也正在轉變。如何提升專利師的專業地位?如何協助企業佈局全球專利市場?如何應對新興技術帶來的智財變革?《北美智權報》特地專訪新任專利師公會理事長秦建譜,深入探討專利師公會的未來發展方向、專利師角色定位、以及台灣智財權領域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