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權紀念碑錄名更新揭牌 文化部長:我在這裡跟舅舅重逢

國家人權博物館今日舉行人權紀念碑錄名更新竣工揭牌典禮。政治受難者高一生孫子、長號演奏家高崇文表示,回顧歷史、追尋事件原貌,並非為了追求仇恨與對立,而是還原真相,給予受難者客觀的評價。
「我也在這裡跟我的舅舅重逢了。」文化部長李遠表示,人權紀念碑從2015年的8079位,10年期間隨著各種史料的研究,增加到現在的12060位,他的舅舅也是這12060個名字中的其中一個。
高崇文分享身為受難者家屬的感觸及影響,並與其夫人合奏鳳飛飛翻唱的名曲〈河邊春夢〉,傳遞穿越時代的記憶與思念。基隆深美國小童聲合唱團在弦樂團伴奏下,帶來溫煦守護的〈千風之歌〉;童聲合唱團也與高崇文長號合作演出〈幸福進行曲〉,以樂音向未來傳達無限的希望。典禮最後,文化部長李遠與受難者團體代表、前輩家屬等人共同進行揭牌與豐碑儀式,將刻有名字的碑石安放於紀念碑上,表達對苦難歲月最深的感念。
五十年代白色恐怖受難者前輩楊田郎致詞時表示,他因在戲院廁所表達對社會不滿的言論與想法而遭判刑7年,被捕時還是16歲的高中生。他先後被關押在新竹警局、台北警總、軍法看守所,最後被移送綠島。日子雖然艱辛,但他從難友身上得到很多照顧,習得許多無形的知識,是令人難忘的經驗。出獄後,他在生活及工作上受到許多人的幫助,因而促使他偕同其他從綠島回來的難友們成立互助會,互相接濟、扶持。楊田郎表示,看到白色恐怖歷史藉由紀念碑的銘刻而得以永存,他非常高興,也非常感謝。
「我也在這裡跟我的舅舅重逢了。」文化部長李遠表示,舅舅當年與另外7個人一起被槍決,埋在一塊只刻著歐陽宮斗等7人的磚塊底下,舅舅成為沒有名字的那個「等」字。這個當時沒有名字的舅舅叫黃梅,被槍斃的那年正是他出生的時候,從來沒有見過面的舅舅,「沒有想到的就在人權館裡的紀念碑上相遇」。
李遠說,白色恐怖是一段漫長的歷史,每一個被迫害的名字背後是一個家庭,每一個家庭的背後是一個家族,而許許多多的家族加起來就是一個國家。如同他的舅舅黃梅或是歐陽宮斗等人的背後,一定有一個很長的故事,也更顯出在紀念碑上刻上名字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至少能夠讓我們在不同的時候相遇,就如同我在這裡跟我的舅舅相遇、跟大家相遇」。
「作為文化部長,在我的工作上,轉型正義不會停止」,李遠提到,文化部已將《不義遺址保存條例》草案送到立法院審查。在審查時,在野立委提出反對認為不該只限定白色恐怖時期,應該要再加入日治、清朝等。他很堅定地告訴反對的立委,「白色恐怖時期就是一段血淋淋的歷史,要了解別人的痛苦,才能夠真正面對白色恐怖是什麼」。李遠說,雖然條例尚未通過,但文化部已開放民間申請,先設立「具有轉型正義意義的場所」,期盼讓大家一起了解、面對白色恐怖真相。
國家人權博物館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於2015年設立「人權紀念碑」。由於政治受難前輩對於人權紀念碑更新多所期待,且隨著近年更多檔案及受難者資料釋出,2023年起國家人權博物館以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總結報告「政治案件當事人」名單為基礎,持續查考比對檔案史料,並啟動諮詢會議、據以訂定《國家人權博物館人權紀念碑錄名作業要點》,邀集政治受難者代表及學者專家組成錄名審查委員會,期間亦就錄名更新名單及人權紀念碑總說明兩度辦理預告。
因史料取得及查證上困難,致有許多待查證名單未錄名。而在2024年由審查委員會確認更新刻錄名單,由原有8079位增加至12060位。本次紀念碑整修,除錄名、空間增加、石塊固定改善外;另增設紀念碑查詢系統,以查詢錄名石塊的位置,並與「國家人權記憶庫」連結,讓各界得以查找威權統治時期政治案件的「人物、事件、空間、文物、史料、口述紀錄」6大主題資料,進一步瞭解政治受難者的生命史。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