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長子、長孫都不在…柯文哲父親病逝 由「他」捧牌位移靈私人會館

藥華藥晚上八點半重訊記者會 說明仲裁賠償案進度事宜

面對絕望景況 專家:中國人不是放棄就是報復社會

(首圖來源:Unsplash)
(首圖來源:Unsplash)

【文‧黃嬿】

中國最近頻頻發生所謂社會報復事件,已經造成數十人死亡,震驚世界。適逢中國經濟最低迷的時刻,專家認為失去財務安全感的中國人普遍認為是不公平和系統性原因造成,這些單一事件不再是異常值,而是現今中國人普遍絕望的一種表現模式。

官方資料顯示中國暴力犯罪率遠低於全球平均,中國去年謀殺率為每 10 萬人有 0.46 起謀殺案,美國為每 10 萬人有 5.7 起。中國人民一直為街道免受暴力侵害感到自豪。

但今年中國簡直換了個人。9 月底以來,中國發生六起無差別攻擊事件,造成 46 人死亡。2 月山東大規模持刀持槍襲擊事件,造成至少 21 人死亡。官方把犯罪原因歸咎於個人因素,譬如珠海汽車衝撞人群的攻擊事件,官方認為是犯人對離婚協議不滿。

失敗源於不公

官員承諾更密切關注個人糾紛,從源頭預防和控制風險,地方政府還誓言要花更多時間篩檢經歷「失敗」的人。但專家認為,這幾場事件,是社會狀況惡化的警訊。

北京心理專家受外媒採訪時表示,中國人普遍有社會不公平感和不平等感,極端情況下,可能導致隨機旁觀者的暴力行為。特別是被拋在後面,社會和經濟更邊緣化的人,會覺得自己沒有受公平對待,沒有足夠情緒調節的人會爆發,有時甚至是暴力爆發。

復旦大學教授表示,最近中國「肆意報復社會」案件有共同點,犯罪嫌疑人處於弱勢,許多人有心理健康問題,認為自己受不公平對待,並認為自己沒有其他選擇。

缺乏反思社會問題的機會

與西方文化不同,中國人不願意向外人傾訴心理問題,因此即使中國這幾年出現許多合格的治療師,人們仍然不願意尋求幫助,他們認為心理健康問題是恥辱。對於整個社會而言,媒體報導不足,以及中國政府反射性地封鎖訊息,也阻礙大眾對問題潛在社會根源的理解與討論。

近年來,中國經濟困境的跡象成倍增加,從資本外逃和移民到失業率上升、對昂貴住房和兒童保育的憤怒,以及頌揚低期望和拒絕激烈競爭的青年文化。美國皮策學院 (Pitzer College) 政治研究助理教授表示,中國最近發生的一系列暴力襲擊事件,反映出社會和宏觀經濟狀況不斷惡化。

雖然這些事件本質零星,但發生頻率越來越高,顯示更多中國人正在遭受以前從未經歷的困難和絕望。加拿大多倫多大學中國政治學教授也稱,暴力攻擊是「一枚硬幣的反面」,反應社會有很多被壓抑的不滿。

面對無力改變的未來,有些人選擇放棄,另一些人,如果生氣就會想施暴他人。對照中國原本不反抗社會,現在人民壓力逐漸積聚,專家認為,這個問題對中國而言前所未見,也反應這個國家正走向不同類型的社會,可能更醜陋。

【本文章由科技新報授權提供,更多精彩內容請詳科技新報官網

延伸閱讀

綠色循環科技 閩台交流融合

全台五分之一人因家庭照顧工作受影響 專家籲:打造友善職場

台灣將邁超高齡社會 專家:打造照顧者友善職場成企業永續亮點

日專家紀錄高鐵興建過程 中譯新書發表盼成鐵道教科書

相關新聞

雇主低估遠距工作魅力 研究:員工視遠距是福利=加薪

美國企業到美國政府,都在叫員工返回辦公室工作,專家不認為這些強制令會改變遠距工作的趨勢。一項調查發現,員工認為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是遠距工作帶來最大的好處,許多員工為了能夠在家工作,他們願意減薪或是兼職。

校園禁手機學生會更好?研究:禁不禁都沒差

青少年花在社群媒體和通訊軟體時間增加,副作用是心理健康狀況越來越差,身體活動越來越少,睡眠品質越來越差,教育程度越來越低,課堂破壞性行為也越來越重。但全球第一個評估全天禁止使用手機的學校發現,學校手機禁令,對學生幸福感與成績沒什麼幫助。

不只手機 研究:空氣污染也會干擾注意力

現代人注意力都很短暫,記憶也很短暫,專家認為是手機訊息不斷干擾,使大腦功能退化,專注力與記憶都變差。現在有研究發現,不只因為外物分心,空氣污染也是一大因素,即使短期接觸壞空氣,也會影響人們專注於日常任務的能力。

影響工作滿意度的不是興趣 研究:好同事與主管才是關鍵

追隨自己的熱情找工作,不一定會帶來工作滿意度。研究發現,對職業的興趣很重要,但在工作滿意度方面並不像您想像的那麼重要,真正能夠提供工作滿意度的關鍵是人,好的主管、好同事,再來才是一份好薪水。

幸福國度是老年專屬 北歐年輕人憂鬱症成國病

北歐國家號稱全世界最幸福,但可能對年輕人來說不是如此。歐洲老年人和年輕人憂鬱症調查發現,北歐國家年輕人最憂鬱,但憂鬱現象在老年人群體就不存在。

懷疑父母偏心 科學證實真的有

孩子經常會爭奪父母的愛,但有些爭奪不來,因父母偏心有科學證據。研究發現,父母往往更偏愛女兒,個性隨和、認真的孩子也更惹人愛。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