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人/海洋加鐵可逆轉全球暖化?「鐵人」馬丁如何驗證假說

美國海洋學家馬丁( John Martin )於1988年獲得「鐵人」( Iron Man )這個稱號,但他並非運動健將,也不是他和漫威英雄鋼鐵人有何相似。相反地,這是媒體的一種嘲諷,因為這位海洋學家面對全球暖化的問題,竟在當年的研討會中口出狂言:「給我半艘油輪的鐵,我就能製造出冰河期。」
說來諷刺,馬丁還真的當過一陣子的「鋼鐵人」。1935 年出生的他,堪稱理想中的美國青少年,允文允武,學業與運動都表現優異。然而在他升大學二年級前卻風雲變色,突然罹患小兒麻痺症,住院期間有好幾個月必須待在鐵肺中。不過馬丁並未因此消沉,透過積極的復健運動,終於可以用拐杖行走,並且在三年內完成大學學業。
大學畢業後,馬丁就讀海洋生物研究所,研究海中磷、氮等營養物質的濃度變化與浮游生物的關係,以此獲得博士學位。接著他前往波多黎各,分析核輻射對該地區浮游植物的長期影響。1969 年,他在美國史丹佛大學的海洋實驗室擔任助理教授,開啟他此後對海洋中微量金屬的研究。
當時普遍認為影響藻類生長的營養素就只有磷和氮,但馬丁認為微量金屬也很重要,畢竟大多數陸地生物都必須攝取微量金屬,否則無法生存,浮游生物應該也是如此。果然,他檢驗常見的浮游生物後,發現它們都含有鋅、鐵和銅之類的微量金屬。再來要確認的是,浮游生物的分佈多寡是否和該區域的微量金屬含量有關?
1972 年,馬丁轉往加州州立大學的莫斯蘭丁海洋實驗室任職,開始測量海水樣本中的微量金屬。不過這不是件容易的事,因為樣本有可能受到許多污染,例如來自漁船、遊艇、輪船等船殼的金屬物質,就連採樣工具本身也會污染樣本。馬丁率領團隊改造採樣工具,全面改用塑膠取代金屬,並向地質學家取經,去除污染海水樣本的金屬,結果發現海洋中的金屬濃度比之前認為的要低幾個數量級。
馬丁於 1975 年升為實驗室主任後,開始關注浮游植物在全球氣候扮演的角色。浮游植物會吸收二氧化碳,並在死後將其中的碳帶到海底,減少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問題是,這種機制能發揮多大作用?
在比較沉入海底的碳量與該水域的浮游植物數量時,馬丁注意到存在已久的謎團:某些海域明明有很高的營養含量,卻幾乎沒有浮游植物。他採樣檢驗後,發現這些海域的鐵含量微乎其微,於是推測這正是浮游植物無法生長的原因。隨後馬丁以實驗證實添加鐵會讓浮游植物加速繁衍,並於1989年發表論文後,才讓他的鐵假說獲得正視。
1991 年,馬丁被診斷出罹患攝護腺癌時,已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經過兩年的化療和放射治療,曾熬過小兒麻痺症的他這次終於不敵病魔,於 1993 年 6 月 18 日逝世。他過世後,全球陸續實施了十幾項在海洋添加鐵的實驗,都獲得正面成果。至於為什麼後來未能繼續擴大進行?海洋固碳是否真的可行?參見〈藍碳!海洋的吸碳神力〉的剖析。
(本文出自2025.01.25《科學人》網站,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