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數學/數學詩(中)

上週我們介紹了一位王祥丞同學的作品〈計算紙上的甲子園〉。讓大家看到數學如何融入於新詩創作。多數時候我們在學校,為了考試需求,很多時候數學課計算、解題的比重還是偏高。計算很重要,精熟也是學習更進階數學的基石。
只是學習應該要「見樹也見林」,要會算各種題目,也要更清楚題目背後共同的觀念。會解題不一定代表懂觀念噢。因為有些人可能是熟悉那個過程,但不知道為什麼要這麼做。甚至是因為看過這題,所以知道怎麼算。換個數字、稍微改一點邏輯,就又不會了。
如同許多老師說過,確認孩子懂不懂的方法,就是請他說說看,請他講自己的思考過程。數學詩,就是另一種「請孩子講講看自己想法」的活動。這比起直接講「這題你怎麼寫的」又多了一些包裝,讓講述的過程更有趣。是要孩子結合數學概念,去描述一些事情。
「零,非正非負,獨立的存在像一面鏡子,映照出絕對的相似。」
這是同一年,國中銀牌得主,郭怡嫻同學的作品〈零感〉的開頭。你一看就知道,他對0的概念非常清楚,0不是正整數、也不是負整數。取絕對值的時候,只看數字的值,不看正負號。
我相信每個人在學到每個知識時,都會有一些「感覺」。像我小時候學絕對值,就有種對稱的感覺,以0為中間,左右對稱。所以看到「鏡子」的譬喻就覺得很棒。把我對這個觀念的感覺說出來。那你要有正確、精準的感覺,一定是要先徹底理解,才能夠有感觸。才能夠去拿來譬喻、拿來入詩。
就像古人寫詩很愛引經據典,不僅要讀夠多作品,還要能信手捻來,把典故連結到情境中。我理解有層次之分。相較於把古文背得滾瓜爛熟,卻完全不懂什麼意思,引經據典顯然是更高層次的理解。「會硬解各種題型」就有點像是前者。古文也很多描述這種比較表面的學習,像是學而不思、不求甚解、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數學就很怕這樣,而且更可以說,數學如果是這樣的求學方式,那就會學得特別辛苦。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