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朱立倫喊完「520立院罷免賴清德」 再吐赴中正一分局讓警約談

行人地獄再現!女走斑馬線遭騎士撞飛 再撞對向機車內出血送醫

感謝韓國瑜「家祭從頭坐到尾」 館長淚灑凱道:救出柯文哲

燃料電池驅動氫能發電新時代

氫豐綠能的「金屬板燃料電池堆」,結合高性能膜電極組和高強度氣體擴散層,此藉由高導電耐蝕碳鍍層與模組化技術,可達輕量化和長壽命之目標。
氫豐綠能的「金屬板燃料電池堆」,結合高性能膜電極組和高強度氣體擴散層,此藉由高導電耐蝕碳鍍層與模組化技術,可達輕量化和長壽命之目標。

【撰文/賴宛靖】

氫的產製、運輸過程中,無可避免產生損耗,用來發電的效率相對低,然而考慮到再生能源發電具有間歇性,難以穩定產電,須有長期儲能的媒介。氫燃料電池將氫的化學能轉為電能,提升電網穩定性,讓無法連上電網的偏鄉、或高載重、長距離的運輸場景,也能便利使用乾淨永續的能源,達成淨零目標。

燃料電池從1980年代就已商品化,但因發電成本與基礎建設的建置成本高,全球燃料電池多仰賴政策支持,商用比重不高。隨著各國承諾2050達成淨零排放,氫應用被視為實現淨零的重要路徑之一,燃料電池也跟著抬頭。根據工研院IEK Consulting最新報告指出,目前全球燃料電池市場規模約在32-39億美元之間,預估到2030年,市場規模上看126億美元,2022年至2030年複合成長率18.7%。

為實現「2050氫應用發展技術藍圖」,工研院與新創團隊氫豐綠能科技攜手,打造低成本、體積輕薄、高效率的「金屬雙極板燃料電池」,適合長途、高運量的交通載具及移動式電力需求;在氫能發電部分,研發定置型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PEMFC),發電效率高達50%,利用混氫發電技術降低燃料門檻,提供亟需綠色轉型的企業潔淨能源的新選擇。

金屬雙極板電池堆讓氫燃料電池再進化

「市面上的燃料電池雙極板分為石墨板與金屬板2種材質,各有其優勢與挑戰。」氫豐綠能董事長李鈞函說明。「石墨板的耐腐蝕性佳,向來是燃料電池的主流選擇,只不過石墨雖堅硬但也脆弱易碎,為了防止氫氣洩漏,石墨板通常厚達1毫米,不僅增加體積與重量,也提升加工難度,使得成本居高不下。」

氫豐綠能的高功率「金屬板燃料電池堆」,採用新型金屬雙極板,為了增強金屬板的耐腐蝕性,特別採用複合碳薄膜鍍層技術,搭配高性能膜電極組與高強度氣體擴散層,結合高導電耐蝕碳鍍層與模組化技術,不僅提升效能,還有輕量化與延長使用壽命的優勢。

由於金屬雙極板具有高強度與高延展性的特點,厚度可降至0.1毫米,讓燃料電池的體積縮小了三分之一、重量減少十分之一。「為降低燃料電池片的數量,我們放大電池片面積,讓每片功率從提升到300瓦,僅需約400片就能達到120kW,」李鈞函說,但面積放大後,鍍膜均勻度、延展性與沖壓成型都是技術挑戰,研發團隊先以石墨板刻出流道進行驗證,確保設計無誤後再投入模具製作,以降低風險與成本,「金屬板燃料電池堆可採用高速沖壓製程,每秒生產約20片,生產效率遠優於石墨板的射出成型技術。」

不用純氫也可以發電的氫燃料電池

金屬板燃料電池增加了低碳載具的續航力,另一項創新產品,則提升了氫能發電的彈性。

氫豐綠能的「氫能分散式發電系統」,亦即「PEMFC低溫燃料電池」,突破傳統燃料電池過度依賴純氫的痛點,僅需純度50%以上的氫氣即可高效發電,大幅降低氫能應用門檻。李鈞函表示,該系統即使導入混氫也不會影響發電效率,此特色讓製程中會產生氫氣的石化業與半導體業,將工業副產氫或餘氫導入金屬板燃料電池堆就能發電,便利之餘更節能。

「當電力供應吃緊時,有餘氫的石化業與半導體業能維持供電品質,但沒有氫氣來源的用電大戶要怎麼辦?」李鈞函說,不管是天然氣、沼氣、甲醇、工業餘氫還是純氫,都能透過PEMFC低溫燃料電池,將碳氫燃料的化學能轉換為電力,發電效率至少都在50%以上,是極具潛力的氫能分散式發電技術。PEMFC低溫燃料電池系統發電量1MW僅40呎貨櫃大小,企業如同擁有自己的小型發電廠,不僅減輕電網負擔,未來更可大規模併網發電,提升能源自主性。

氫豐的「氫能分散式發電系統」突破傳統燃料電池過度依賴純氫的痛點,僅需純度50%以上的氫氣即可高效發電,大幅降低氫能應用門檻。
氫豐的「氫能分散式發電系統」突破傳統燃料電池過度依賴純氫的痛點,僅需純度50%以上的氫氣即可高效發電,大幅降低氫能應用門檻。

氫燃料電池為企業穩定綠電提供解方

氫豐近期也積極開發氨(NH3)製氫技術,綠氨分解後可產生75%氫氣與25%氮氣,完全不會產生二氧化碳,搭配混氫燃料電池即可發電。相較於太陽能與風力發電受限於天候與地理環境,氫燃料電池能24小時穩定供電,為企業的綠電需求提供解方。

2022年,氫豐綠能團隊協助半導體廢棄物處理廠光宇應材,取得全球首張氫能發電綠電憑證;2024年底,氫豐綠能完成500kW氫燃料電池系統72小時連續發電的第三方驗證,證明可將多餘再生能源轉化為氫或直接由工業餘氫再發電的可行性。李鈞函相信,隨著技術成熟,氫能將是繼太陽能與風能後,最具潛力的綠色發電技術,為各產業提供更靈活的發電選擇,加速邁向零碳未來。

延伸閱讀

高力3月營收年增57% 三引擎馬力強

2025大阪世博搶先看!飛行車、氫能船...會場總舵手:讓海上荒島翻身世博舉辦地

氫能源車發展未停歇 台廠嶄露頭角秀實力

氫能產業明日之星 - 威杰能源 五大產品線打造最完整氫能生態系

相關新聞

TEDIBOA領航飛進歐洲

無人機將人類活動從2D延伸到3D,舉凡救災、高空作業、巡檢、物流到國防,都發揮重要功能。在地緣政治下,無人機也涉及資安、飛安與國安議題,「非紅供應鏈」商機瞬間大爆發。工研院日前參與歐洲無人機系統展,8項創新技術涵蓋應用、軟體系統、關鍵模組零組件等三大領域,展現自主研發決心。

低碳氫能翻轉工業邁向永續

工業一直以來都是氫應用的大宗,主要用於氨、甲醇與鋼鐵生產,氫的來源多為褐氫或灰氫;在淨零排浪風潮下,氫進一步被賦予能源提供的角色,其來源要求為低碳綠氫。為使工業大戶徹底脫碳,需要更多科技投入,工研院近期在鋼化聯產、低碳甲醇生產技術的研發,就是希望協助工業成功邁向綠色轉型。

新能源車「氫」裝上路

想像未來世界,車水馬龍的街上不再有車輛廢氣,以綠氫為燃料的氫能車,只會產生熱與水,是最低碳的載具。從2014年豐田(Toyota)推出世界第一款氫燃料電池車以來,全球即不斷在氫能載具上做出更多創新,氫能載具充電快、載更重、跑更遠、不怕冷,再無里程焦慮,將扮演運輸淨零的關鍵推手。

技術創新 氫輸儲兼顧高效安全

氫能是潔淨能源的希望,但氫氣易燃,運輸儲存皆不易,十分仰賴技術創新提出解決之道。工研院投入「低溫高效氨裂解產氫技術」,為氫輸儲難題帶來一線曙光。而「氫氣健康安全監測解決方案」與「氫氣計量與洩漏監測技術」,則能精準偵測出氫氣洩漏並預測設備異常,大幅提升氫應用的安全性。

燃料電池驅動氫能發電新時代

氫的產製、運輸過程中,無可避免產生損耗,用來發電的效率相對低,然而考慮到再生能源發電具有間歇性,難以穩定產電,須有長期儲能的媒介。氫燃料電池將氫的化學能轉為電能,提升電網穩定性,讓無法連上電網的偏鄉、或高載重、長距離的運輸場景,也能便利使用乾淨永續的能源,達成淨零目標。

低碳製氫市場大有可為

氫用作工業原料已很普遍,多數使用天然氣搭配水蒸氣重組法,成本低但碳排高。為達2050淨零排放,低碳製氫逐漸興起,國際能源署(IEA)《2024年全球氫能回顧報告》指出,若要符合2050年淨零排放情境(NZE Scenario)的目標,低碳氫的需求需達到6,500萬噸/年,顯見未來低碳氫的產製與相關產業鏈,可望大幅成長,極具市場潛力。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