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團:高教深耕計畫 加重M型化

教育部從二○一八年開始推動高教深耕計畫,兩期、十年經費一八二○億元。不過專家學者認為,高教深耕計畫側重校際間「競爭」,最終擴大大學兩極化問題,高教資源M型化已日趨明顯、淪為同質化的惡性競爭,呼籲政府改變明星式高教心態。
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昨發表「高教深耕計畫執行成效評估研究」。基金會董事長黃昆輝表示,近年教育部政策拔尖少數大學競爭世界一流,但可惜年復一年,仍看不到光明的前景。國內好大學不少,但差者也很多,幾乎沒有中間值,可見教育部側重明星學校的卓越政策值得檢討,且相信也到了該檢討的時刻。
教育部高教司前司長黃政傑認為,大學執行深耕計畫時可說「愛恨交織」,經費有二成為普惠型,八成是競爭型,學校為了獲得經費,常屈從於計畫,審查機制也出現一體適用的偏差,欠缺給予個別學校定位空間。
黃政傑更談到,深耕計畫規模愈大,其競爭也愈大、對大學的綑綁愈緊,本應由大學自主的辦學方向被計畫局限,難以破除辦學標準化的狀況,且因計畫側重競爭,最終更擴大了大學兩極化的問題。
黃政傑建議,現行深耕計畫審查用同樣的框架和指標,應有必要研議調整為分層、分級、分類審查方式,呼應不同學校的需求發展和建立特色,且應嘗試減少校際間的不良競爭,改促進大學的校際合作。
黃政傑也說,應縮小深耕規模,但並非減少經費,而是把有成效的項目納入大學常態運作;執行良好的項目,則應納入教育部補助年度經費,才能有利大學常態運作。
東吳大學前校長劉源俊則建議,台灣人口有限,不應好高騖遠,可鎖定約三所大學給予較多補助以利國際競爭,其餘大學各別發展特色即可,減少無謂的競爭。應重整國科會和教育部組織,效法歐洲經驗,設立高等教育研究部與普通教育部,促進高教健全發展。
對此,教育部表示,高教深耕第二期計畫是以「型塑具備明確定位及優勢特色之大學」為願景,且為了修正過去大學兩極化現象,深耕計畫已修正過去競爭型計畫只有少部分大學有機會獲得資源的現象,改以學生為主體進行教育經費配置。其餘各大專校院皆可依辦學特色提出經費需求。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